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中國的首款“人造肉”產品即將正式面市。國內首個“人造肉”品牌珍肉與老上海鮮肉月餅聯手,推出“人造肉”月餅,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這款新型月餅將會是一次傳統與現代科技文明的碰撞……
人造肉早已是個屢見不鮮的話題。
FAIRR的報告顯示,2010年以來,植物性肉類替代品(人造肉的一種)的全球年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8%,增長率約為加工肉類產量的兩倍,年銷售額約為20億美元。
預計到2020年,植物肉類市場將達到52億美元。從長遠來看,到2050年它可能占市場的三分之一。
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Lightlife等植物基人造肉領域的品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商業化優勢;Memphis Meats、Super Meat一類的實驗室細胞培育的人造肉公司拿到了巨額融資;肉類食品相關的Cargill、 Hormel、JBS、Tyson、WH Group等巨頭也開始競相布局。
雖然我國的人造肉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但有傳言稱,目前國內還沒有對外公布的人造肉創業公司至少有10家,許多大型的肉類食品公司也相繼開始人造肉的研發試驗。
珍肉算是國內人造肉亮相的第一家企業。今年7月,珍肉完成了數百萬元的種子輪融資,并即將在這個月推出自己的首款產品——“人造肉”月餅。創始人呂中茗接受了筆者的獨家專訪,為我們分享了他和人造肉的故事。
珍肉創始人呂中茗
01
“我是一個健身愛好者,在美國留學回來后,發現了在健康飲食上的一塊市場空白,于是便想把一些先進的飲食理念帶回國內。”呂中茗說,他之前上學的時候體重近200斤,通過不斷地健身和飲食管理,將體重控制到了150斤,從此喜歡上了這種掌控身材的感覺。
“所以我當時是中國最早開始做乳清蛋白棒的創業者,我充分了解這部分人群的市場需求。”回國后,呂中茗創立了“腹愁者”品牌,很快實現了上千萬的營收。
今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美國成功上市,當日股價暴漲163%。一時間,人造肉開始在全球爆火,成了投資界的“新寵”。呂中茗通過多年在健康領域的洞察與經驗,也決心開始打造屬于中國的人造肉事業。
人造肉為什么火?
股價上漲是其一,其二還要歸功于人造肉背后的明星投資者。
李嘉誠、比爾·蓋茨、小李子萊昂納多、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茲·斯通、麥當勞前任CEO唐·湯普森、美國網球運動員小威廉姆斯、歌手凱蒂·佩里……從來沒有哪一種新型食物像人造肉如此星光熠熠,無疑給人造肉打了一波免費的“廣告”。
雖然從Beyond Meat近年的財報來看,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但銷售額還是呈迅速增長趨勢,想必人們對人造肉的消費意識也在逐漸覺醒。
為什么要吃人造肉?
吃肉對環境的傷害超乎想象
以牛肉舉例,地球上一半的土地被用于畜牧業,其中養牛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積是其它動物的30倍,水資源消耗也多了10倍。牛通過打嗝和放屁產生的甲烷占所有人類活動產生甲烷的四分之一,對環境的殺傷力是二氧化碳的30倍。
相比之下,人造肉幾乎不需要占用土地資源,不僅比傳統肉類少用82-96%的水,還減少了78-98%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一種非常環保的食物。
未來肉類產品很有可能供不應求
相關數據顯示,1961年到2007年,全球人均食肉量翻了一倍,預計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100億,人均食肉量將超過現在的75%。那時,如何解決肉類產品的供需問題?人造肉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源于動物保護的意識
當你見過屠宰場動物流下眼淚的樣子,也許就會變成人造肉的支持者。基于植物蛋白發明的人造肉不會用到與動物相關的原料,即使是在實驗室的培育肉,整個過程對動物也不會造成傷害。
出于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考慮
《柳葉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每個人應當減少一半的食肉量,特別是發達國家那些肉食量大的人群,每人最好只吃半盎司的肉,蔬菜水果的攝入則需加倍。哈佛大學營養學和流行病學教授沃爾特?威利特認為,植物肉代替紅肉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理論上說,人造肉避免了紅肉寄生蟲和微生物的威脅,降低人類“病從口入”的幾率,所以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人造肉反而顯得更有優勢。
在國外,呂中茗對人造肉早就有所了解,關于人造肉的素食營養價值及健康環保理念都十分清楚。看著人造肉在國際上的風口正熱,呂中茗想到,這股風,是不是也該吹到國內了?
珍肉試驗的人造肉漢堡
受國際市場影響,國內多家人造肉概念股飛漲。例如A股的豐樂種業、雙塔食品、海欣食品、東寶生物、維維股份、哈高科等人造肉概念股,雖然后來其中大部分的公司都表示并不涉及人造肉業務,但仍有大部分投資者入股。
目前,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都已在香港開店,除珍肉外,國內另一家發聲的人造肉企業Starfield也宣布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達成合作。
從國人的歷史飲食習慣來看,人們對豆制品具有普遍的接受程度,許多豆制的素食肉成為了一種日常休閑的零食。齊善、功德林、鴻昶、金德福……這些國內知名的素食生產商產品大都以素火腿、素鴨、素肉丸、素羊肉為主。
雖然人造肉在中國的消費基礎還有待挖掘,但我國的素食主義者和有一定素食飲食習慣的人已經具備了人造肉消費的巨大潛力。
人造肉的客戶畫像只是針對素食人群嗎?
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是肉類消費的大國,人造肉不僅可以解決未來肉類供需緊張的問題,還可以滿足人們均衡飲食的健康需要。”很快,呂中茗的想法就得到了此前“腹愁者”投資方的支持,加上團隊內部的資金,珍肉順利完成了400萬元的種子輪融資,中國首個人造肉品牌由此誕生。
談及品牌名稱的由來,呂中茗表示,“珍”字既是山珍海味的“珍”,又有“真”的諧音,寓意豐富。“我們希望珍肉的產品能像山珍海味一樣富有珍貴的食物內涵,也希望能從‘色香味聲形’五個層面去模仿真實的肉類。”為了保證植物性蛋白肉的口感,在產品研發上,珍肉首次提出5D擬真理念,即從色、香、味、聲、形,五方面全方位模擬動物源肉類給人類帶來的滿足感。
02
以豌豆蛋白為主 “人造肉”月餅意外美味
早期,珍肉的產品配方主要以豌豆蛋白為主,大豆蛋白為輔。原料主要來自全球最大的豌豆種植地加拿大,以及中國大豆的生產地東北,均是100%有機種植。因為豌豆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無法通過外部合成,所以珍肉選擇用它來作為主要的產品原料。
“我們在做產品配方設計時,采用100%的豌豆蛋白肉,從肉餡到餅皮,以及其它配料都是純植物的來源。”呂中茗告訴筆者,這次與老上海鮮肉月餅合作,推出的首款“人造肉”月餅是純素的產品,希望能夠帶給消費者不一樣的感受。
珍肉首款產品“人造肉”月餅
從前期市場盲測的情況來看,“人造肉”月餅的口感與普通鮮肉月餅并無太大差別,而且味道很好,頗受大家的歡迎。“這次只是限量版的發售,我們想讓消費者提前嘗嘗鮮。”雖然此次的產量有限,但“人造肉”月餅的價格并不貴,單盒(6只裝)僅需88元。
此次,“人造肉”月餅主要通過淘寶和抖音兩大線上平臺限量出售,還會在中高端餐廳推出試點活動,與其它美食渠道進行合作。
03
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我們從來沒有想要顛覆或者替代誰,我們只是想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一種有利于他們飲食平衡、身體健康的選擇。”呂中茗認為人造肉的品牌理念很酷,雖然這三個字表面聽上去讓人無法接受,但當你真正了解后,你會發現它是一種很棒的食物。
“在美國,有超過4000萬的Vegans(素食主義者),這部分人群的消費選擇大都出于環保主義和動物福利主義,其實在中國也是一樣。一些年輕的海歸、90后、00后里面有這部分消費意識的群體,他們都會需要這樣的產品。”呂中茗說。
對于人造肉在中國的市場,呂中茗很有信心。“比如今年受非洲豬瘟的影響,人們對肉類產品會有擔憂,但人造肉就可以避免動物疫情的問題。”除了食品安全的問題,呂中茗還看到了人造肉在食品健康方面的潛力。
“像一些三高、痛風、糖尿病人群,其實是與他們過量消費肉食有關系,所以現在國家也很重視膳食營養這塊,甚至還發布了《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其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強調了雙蛋白(動物蛋白+植物蛋白)的重要性。”
04
打破未知的恐懼 讓“人造肉”進入大眾餐桌
與中國傳統的素肉、素齋不同,人造肉是涉及跨學科科學的產業創新,素肉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但卻從未形成產業,原因就是其普遍科技成分不高,更多地是在依靠“手藝”,自動化程度低。
“在所有的技術創新面前,大眾消費者首先一定是疑慮和恐懼,這是一種天然的心理。”呂中茗十分理解國內對人造肉的不同聲音,他希望通過創新技術的突破,能夠迭代出像肉甚至比肉還要好吃的產品。“素肉并不是一種低端的產品,通過科技的手段,它也能成為大眾餐桌上健康而高檔的美食。”
未來,珍肉將繼續進行技術突破的工作,研發更多驚喜的“人造肉”產品。“我們現在正在和中美兩地的大學教授合作,預計未來十年,我們的重心都會在技術壁壘的建立上,珍肉的愿景是能夠成為一家國民植物蛋白的領導品牌,也是我們創立的初心。”
也許,人造肉的“火”不僅意味著傳統肉類產業的變革與迭代,更傳達著未來食物的理念與動向。減少溫室氣體、解決食物短缺問題、保護動物、有益健康……人造肉的好處被一一羅列在各大報道上,但在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和習慣面前,人造肉注定是一門長期的生意,全球肉食消費的拐點已經出現,中國還會遠嗎?
作者:陳玉清
來源:35斗
提示:
*本文經35斗(ID:vcearth)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
中國第一代“人造肉”預計下月上市:不含膽固醇,味道是難點 肯德基首款“人造肉炸雞”要開賣了!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1”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7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