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也是鹽井的發明地。初期鹽的制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食鹽不僅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而且還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是一種中性的無機鹽顯示的味道。其味咸,性寒,入胃、腎、大小腸經。
從生理角度看,鹽的咸味,能刺激人的味覺,增加口腔唾液分泌,從而增進食欲和提高食物消化率,鹽能參加體液代謝,鹽是體液的重要成分。但攝入過多,就會引起高血壓、水腫、感冒、胃癌、白內障、甚至是對心臟也會產生危害。
“全民減鹽”,提高人們的憂患意識。
我國有研究表明:采取中小學生家庭減鹽或普及低鈉鹽等有效減鹽策略,有可能使人群血壓水平下降2.5到5.0毫米汞柱。保守估計,這將意味著全國每年可以減少20萬到50萬人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挽救大量的生命。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從不管、不知道、不清楚的等級,轉變為重視養生,重視健康,更不斷的提升對鹽分攝入量的關注度。
“減鹽”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國家及組織多次出臺“減鹽政策”。
受傳統飲食習慣的影響,國民食鹽攝入量一直居高不下,遠遠高于人體需求和負荷量(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成年人每天不超過6克及世界衛生組織不超過5克),成為全球民眾健康的重大隱患。減鹽,是降低此類疾病成本最低的舉措之一。為此,“減鹽”計劃被國際組織和眾多國家多次提出:2005年英國創立“世界鹽與健康行動”,引發全球近100個國家加入,每年3月份通過在各國開展“世界減鹽周”來倡導低鹽飲食;2013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以“到2025年將鹽攝入量相對降低30%”作為預防控制非傳染性疾病的9個自愿性全球目標之一;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的目標。”;2018年4月,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和中國營養學會聯合擬定推出《中國食品工業減鹽指南》,要求中國食品企業參照同類食品鈉含量的平均水平和分布情況,通過改善工藝、口味調節等多種技術減少鈉鹽用量,達到行業整體下調鹽的用量目標。“減鹽”勢在必行,已經上升為各國家重要國策,成為未來發展共識。
消費升級帶動調味品健康消費意識,“健康用鹽”成為新消費需求。
隨著國民消費升級和健康飲食知識的宣導教育,消費者對健康飲食越來越重視。調味品作為餐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步呈現健康化趨勢;而“鹽”作為眾多調味品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并且與消費者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種調味品,正在受到廣大消費者高度關注,“健康用鹽、低鹽調味”成為新時代下的新消費選擇:目前低鹽調味品主流用戶主要由心腦血管高發的中老年群體、對攝鹽量敏感的嬰幼兒群體以及健康減脂的群體,并且整個群體呈現逐年擴增趨勢。同時,“低鹽產品”在市場端歸屬中高端產品類別,為企業帶來更多溢價空間。
中國調味品企業加大“低鹽”產品研發力度,頻推“低鹽”新品,響應政策要求和市場需求。
面對鹽產品的市場需求變化,國內越來越多的調味品企業積極加入這場“減鹽”行動,掀起一股“減鹽”風潮。以“低鹽醬油”為例,包括李錦記、海天、廚邦、欣和等國內知名主流調味品品牌,均推出了相較于常規產品更高端和健康的低鹽產品:如李錦記薄鹽生抽、薄鹽醇味鮮、廚邦淡鹽醬油、海天淡鹽頭道鮮、欣和特級淡鹽醬油……目前調味品領域,“低鹽化”特點在醬油、豆瓣醬、辣醬、榨菜等產品中體現較為突出,基本已經成為各品牌高端產品的標配,隨著低鹽觀念在消費市場和消費者端的不斷深化,這種趨勢將很快在調味醬、醬菜等其他產品或品類中得到體現、發展。同時,各大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終端開始分設“低鹽產品專區”,便于消費者辨識、選擇、購買。
如何更有效完成調味品“低鹽化”改革?如何在“健康調味品”消費時代,搶占市場?在“減鹽”領域有哪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及工藝……中國調味品協會在CFE2018中國調味品展舉辦期間,特別籌辦“低鹽調味品創新發展論壇”,屆時世界衛生組織官員、中國工程院士,聯合國減鹽形象大使,食品行業相關協會、科研機構、知名調味品生產企業、大型鹽業生產和經銷企業、相關服務商將匯聚一堂,暢論健康用鹽新概念,新趨勢,新產品。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調味品協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