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商家會發現一個規律,就是每逢節假日后,外賣的單量都會有所下滑,甚至驟減。這次五一長假回來,小編我發現整個外賣平臺的月銷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附近的美食商家按銷量排序,最慘的時候過5K的都不足20個。我們的粉絲也多留言說這個月外賣不好做,這是為什么呢?
一、長假效應,節后消費意愿低迷
做服務行業的都知道,在長假后屬于消費的淡季。今年的五一假期一共四天,不少人串休、請假、年假湊成一個長假期進行長途旅游。假日回來,大家都在調整從休假到工作的過渡狀態中。
按照消費習慣來講,長假結束后多數人的消費意愿低迷。飲食上更偏向于性價比高、口味清淡的類型,對于部分客單價較高、或口味較重的店鋪銷量下滑更為明顯。更別提很多人都還沒到崗上班了。這個屬于整個服務行業的周期規律,無可避免。
二、四五月本就是外賣的淡季
對于外賣行業,一年當中四月、五月、九月、十月都是屬于外賣的淡季。這幾個月份都屬于陽光充足,氣溫適中的天氣,消費者更愿意出門就餐。相比于四月下旬,五月份的氣溫逐漸轉暖后,全網的銷量繼續下滑。
外賣整體的旺季是在夏天(7-9月)冬天(12-2月),還有極端天氣比如臺風天、雨天、雪天這些。這些月份天氣不是太冷就是太熱,出門就是遭罪,大多數用戶更愿意在空調房里點外賣來解決吃飯問題。
同時三、四月份為新店集中開業的爆發期,整體外賣市場的需求少了,競爭者卻多了。以上也是影響銷量的一個因素,屬于行業客觀規律。
三、同行盲目低價惡意競爭,增加了運營成本
對于外賣的淡季,最不淡定的就是那些純外賣店的商家了。這些商家抵抗銷量波動風險的能力較差,訂單的下滑容易造成商家焦慮。部分商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加大店內活動力度,增加競價成本,這也導致同商圈其他的商家的運營成本跟著增加。我們運營的很多客戶節后競價成本一度增加到3元以上,且回落緩慢。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這些商家如何應對五一節后的這個外賣淡季?難道真要像上文中那樣繼續降低利潤嗎?
首商家先要定位好自己店鋪的風格。盲目降價對短期業績會是一種強刺激,一定會有效果,但從長期來講對商家未必是好事。
如果你的店鋪屬于品質店鋪,客單價在40左右。為了保持品質,你的人員工資和食材進價一定是高于中低端外賣的。打價格戰屬于拿自己的弱勢跟人家的優勢PK,而且收獲的也不是店鋪本身的目標客戶,一旦你的活動恢復了,這部分獲取的低端用戶會立刻失去,得不償失。
這類商家主要的客戶更注重品質和口味,穩定的菜品質量和優質的店鋪形象對商家來講才是最重要的。商家應密切關注后臺統計的兩個數據:店鋪曝光量和同商圈位置。
1、維持高曝光量是第一前提:曝光量是訂單來源的基礎。如果節后已經出現下滑,商家增加推廣的預算,提高競價成本,以求恢復節前水平。
2、關注商圈同行對比分析:這個數據能較客觀的反應店鋪銷量變動是否為正常波動,如果商圈排名沒有降低,老板則不需過度緊張。趁著淡季好好調整菜品口味和推敲出品動線,以期更從容的迎來旺季業績的爆發。
對于客單價在20~30的中低端商家,其對應客戶屬于價格敏感型。加大滿減必然會增加訂單,不過難題是此類商家的利潤率已經很低了,可調整的折扣空間非常小。盲目降價屬于殺雞取卵,聰明的商家應該把過去我們介紹的幾個小套路利用起來。
比如,降低滿減門檻。同樣是0.4的折扣力度,滿55減22和滿45減18對比,后者給用戶更優惠的錯覺。滿減門檻的降低使用戶更容易達到滿減條件,提升下單轉化率的同時又不會降低利潤。
綜上,外賣運營是個長期的工作,遇到訂單下滑,商家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和自身條件,別動不動就打折。一個外賣小哥曾跟我說:死得最快的就是那些滿20減18的。
往期文章:
核心十城2018年品牌外賣數據
中國城市外賣大數據報告CFDI指數
外賣老客新客哪個重要做外賣怎么定價?
滿減設置技巧 提高轉化率 詳解流量入口
搜索優化 搜索優化2 微信運營
玩轉團餐? 差評回復模板 滿減小套路
單量之王 提高排名幾個小技巧 排名規則
拯救轉化率 小程序+外賣 競價的技巧
2018,外賣賺錢機會 純外賣還能做嗎?
外賣選址選品(一) 選址選品(二)
……
外賣·賺錢·干貨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好文!必須好看
原創文章,作者:外賣玩家,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