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鐘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她是著名翻譯家,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她也是杰出的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雖已過百歲,但仍筆耕不輟,出版新作。她是文學大師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先生。


    她智慧而溫厚,她的文字韻致淡雅,獨具一格,我們可以從中讀出她的博學、睿智、寬容、韌性。譬如下面這篇《隱身衣》,聊聊千字短文,竟能將人生的大覺悟表現的既矜嚴又剔透,端的是含珠蘊玉,啟人深思,不由得從心里為先生的才情和品性叫好。




    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1911年7月17日,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蔭杭是民國著名的大律師,姑母楊蔭榆亦是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從小雖身材短小其貌不揚,但楊絳學業精良,乖巧聰慧,深得父親寵愛。

    在校期間,她踏實進取,不僅專業拔尖在班里才冠群芳,還喜歡音樂,能彈月琴,善吹簫,工昆曲。


    1932年初,為了能讀清華外語系,她放棄出國留學機會,憑著執著的毅力,終如愿考取清華研究院外國語研究生。


    愛情總是不期而至。讀研期間,她與錢鐘書在清華相遇了。1935年,兩人踏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婚后的柴米油鹽,哪有吟詩作賦的愛情來得輕巧。加之錢家身為舊式人家,男尊女卑觀念極強,為了愛情,她只得甘做錢家“灶下婢”。


    隨鐘書留學英國的旅程,她發現這個鼎鼎大名的才子居然分不清左右手,不會系鞋帶上的蝴蝶結,甚至連拿筷子也是一手抓。


    在生活上,他完全失去了“翩翩風度”,成了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處處依賴她。


    錢鐘書吃不慣英國食物,楊絳便從自己的食物中省下錢鐘書愿吃的部分,卻仍然擔心他吃不飽。


    他經常“拙手笨腳”的做壞事,比如陸續打翻墨水瓶,弄臟房東家的桌布,弄壞了門軸,砸碎了臺燈……而楊絳每次都笑咪咪地對他輕聲說:“不要緊,我會洗,我會修。”


    其實她哪里會做?自小被仆婦照顧大家閨秀的她,在跌跌撞撞中卻也學會了過日子。


    從沒做過飯的她摸索著學做菜,犯了幾次把扁豆殼丟了之類的錯之后,居然也做出像模像樣的紅燒肉。


    只是心疼女兒的父親不免有不平地說:“錢家倒很奢侈,我花這么多心血培養的女兒就給你們錢家當不要工錢的老媽子!”



    1937年,唯一的女兒“阿圓”出世,楊絳的主要任務除了照顧錢鐘書的飲食起居和學習,更是疊加了帶孩子。


    難怪原本門不當,戶不對,更不被錢鐘書父母看好的“洋盤媳婦”的她,也能在這段同甘苦、共患難的歲月,贏得了公公“安貧樂道”的稱贊,婆婆“愿相與隨”的肯定。



    為了補貼拮據家用,她做過各種工作:大學教授,中學校長兼高中三年級的英語教師,為闊小姐補習功課,還是喜劇、散文及短篇小說作者等等。


    而能重新拾起這些,足見她婚后一邊持家,一邊不放棄自修的強大毅力與艱辛。


    “你看不出她憂郁或悲憤,總是笑嘻嘻的,說‘文革’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


    十年文革折磨,楊絳最親的小妹妹楊必被逼得心臟衰竭辭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殺。


    而在此期間,楊絳不僅輔佐錢鐘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傳世之作《管錐篇》,自己也自學西班牙語,歷盡周折,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訶德》。


    這套譯本后被鄧小平作為禮物送給西班牙國王。


    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愛女錢瑗英年早逝。一年后,錢鐘書臨終,一眼未合好。


    深受失親重創的楊絳卻附他耳邊輕聲說:“你放心,有我吶!”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



    96歲仍能推出《走到人生邊上》純真至美的散文集,與世人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


    隱于世事喧嘩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楊絳曾借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這樣形容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從做錢家媳婦的諸事含忍,到國難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斂抑,楊絳總能“忍生活之苦,保天真之性”



    百歲楊絳養生之道



    2011年7月17日,是楊絳先生的百歲生日。遵照老人的意愿,這一天一如往常,沒有儀式。她幽默地說:“如果有人想給我過百歲生日,那么就替我吃一碗長壽面吧。”


    在百歲生日前夕,楊絳說:“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心胸開闊   知足常樂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她認為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的,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大勝利。這便是她的人生哲學。


    淡泊寧靜  童心未泯


    楊絳的一生,低調是出了名的。她對名利沒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際應酬,她就想安安靜靜寫作,平平淡淡度日。她曾說,“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有人贊她是著名作家,她說:“沒有這份野心”;有人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間”。她說她最大的渴望是人們把她忘記。


    楊絳還常和錢鐘書的堂弟錢鐘魯的兩個孫女一起玩,耐心地給她們講童話故事;和她們一起玩電動玩具,一起玩“挑繩”……如此高壽的楊絳真是童心未泯,一片天真。


    投入寫作  全然忘我

    錢鐘書去世后,楊絳的痛楚是任何人都體會不到的。半年之后,她化悲痛為力量,翻譯柏拉圖對話錄之一《斐多》,她“試圖做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2002年冬,楊絳又定下心來寫《我們仨》。她幾乎是伴著眼淚寫完的。錢鐘書、楊絳、錢璦“我們仨”,躍然紙上,情意昂然。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楊絳嚴格控制飲食,少吃油膩。因此體檢各項指標都合格,就是血脂偏低。于是她經常買了大棒骨敲碎煮湯,再將湯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黑木耳,以保持骨骼硬朗,現在的她還能彎腰兩手著地,這是許多人難以達到的。


    堅持鍛煉  持之以恒

    楊絳習慣早上散步,過去每天堅持走七千步,現在心力漸衰,但還堅持做體操“八段錦”;她時常徘徊樹下,低吟淺詠,流連忘返,吸取清爽怡人的新鮮空氣。因此,楊先生雖已百歲高齡,仍是頭腦敏捷,走路輕快。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第一食品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9120.html

    (0)
    上一篇 2016年5月25日 09:47
    下一篇 2016年5月25日 13:2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