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兩種方法來驅動供應鏈,一種是預測;另一種是訂單。訂單驅動,看上去風險較小,為很多人所向往,其實未必。
首先,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世上并沒有真正的"訂單",看上去是一方的訂單,必然是另一方的的預測。比如你買衣服,對商場來說是訂單,但對你自己來說是預測:你在預測你未來會穿這衣服。但是你知道,你有好多衣服,買來都多少年了,還掛在那里,動也沒動過。在消費者力量強大的國家,你會退給商場,結果商場"煮熟的鴨子飛了","訂單"最終沒轉化成需求;在消費者處于弱勢的國家,你只能承擔損失,自認倒霉。但不管怎么樣,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整個供應鏈是失敗的,因為這件衣服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或者因為退貨而造成更高的的供應鏈成本。
在供應鏈上,訂單其實是勢力博弈的結果,由弱勢一方來承擔預測的風險。而現實是,弱勢一方往往不在最佳的位置來做預測,以及控制相應的風險,最后給供應鏈帶來更高的風險和成本。繼續拿服裝為例。2013年7月中旬,我訪問寧波的一家時裝品牌商。那是寧波歷史上最熱的一天,正趕上這個品牌商的訂貨會。訂什么時候的貨?半年后冬季的貨。誰在下訂單?分銷渠道和門店。在天底下最熱的這一天,一幫渠道商以及夫妻老婆店,要預測在天底下最冷的那一天,小姑娘們喜歡什么款式、顏色,那跟投硬幣有什么區別呢?幾十幾百個渠道伙伴分別做預測,匯集起來成為品牌商的總需求,與品牌商直接預測全國的總需求相比,預測的準確度會更高嗎?當然不會。顯然,渠道伙伴不是最合適的做預測的;他們是被迫做預測,下訂單,根本的原因是相對于品牌商,他們處于弱勢地位,被迫承擔預測風險。
這里是供應鏈優化的基本準則:一件事,誰處在最合適的位置做,誰就應該做,否則供應鏈的總成本會更高。拿服裝供應鏈來說,渠道被迫做預測,但其預測準確度更低,最后造成更大的庫存風險,不但害了自己,也反過來害了品牌商。有一次我訪問上海的一個服裝品牌商,幾十億的大企業,董事長的頭痛事就是渠道庫存積壓嚴重,表面上是壓了渠道的款,虧了渠道的本,但渠道沒有錢進新貨,又成了品牌商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服裝行業廣泛采取訂貨會,看上去對品牌商風險很小,其實未必,不信你看有幾個品牌商在賺錢?掰著手指頭也能數過來。整個服裝供應鏈庫存高企,套用媒體一句夸張的話講,就是三年不生產,庫存也賣不完。
再說說大型設備制造,另一個典型的"訂單驅動"的行業。因為定制化程度高、預測準確度低、供應鏈周期長,大型設備商普遍"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客戶訂單不生產。客戶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就不得不承擔預測的風險,給設備商下訂單。但是,提前那么久下單,客戶有很多考慮不周全,預測準確度當然不高,為后續的配置變更,甚至訂單取消埋下伏筆。客戶沒法及早做預測,等訂單下達給設備商時,設備商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響應。這些對設備商來說都是不確定性,而為了應對這些不確定性,他們就不得不設置安全庫存,或者安全產能,導致普遍的庫存周轉率低下、產能利用率低下,從而降低盈利率。比如波音的庫存周轉率只有1.8次,平均凈利率在5%不到;空客的庫存周轉率為1.9次,平均凈利潤率只有2%[1]。
所以,沒有真正 "訂單驅動"的供應鏈;所有的供應鏈都是預測驅動的。"訂單驅動"帶來的安全感只是表面現象。它以犧牲供應鏈上弱勢伙伴的利益為代價,表面上保護了強勢伙伴,比如鏈主企業的利益,其實從供應鏈的整體而言,成本和風險并沒有降低。相反,因為讓不合適的角色做不合適的事,成本和風險反倒更高。而要真正解決問題,根本方案是把預測做得更準。
那如何把預測做得更準呢?我們得找到合適的職能做預測,從歷史數據出發,由專業判斷結束,綜合銷售和計劃的智慧,盡量提高預測的準確度,但是,不管誰做,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到了一定程度,預測準確度就沒法繼續提高,或者說提高的邊際效益很低。因為預測就像投籃,總有些球會投丟。即使這世界上打球最好的喬丹,命中率也不到50%。
所以,所有的預測注定都是錯的。為了應對錯誤的預測帶來的風險,人們主要采取兩種措施:(1)如果能讓別人做,就讓別人做,結果是把問題推給弱勢職能或合作伙伴;(2)實在沒法推給別人,就在預測模型上下功夫,希望能夠預測"準"。第一種做法讓結果更糟糕,第二種做法的效果有限,因為兩者都沒有觸及預測準確度的根本因素:供應鏈的響應能力。
我們需要預測,根本原因是供應鏈的響應能力有限。打個比方。你早晨起來,洗臉刷牙,水龍頭一開,水就源源不斷地來了,響應周期為零,所以你就根本不需要提前預測。相反,響應周期越長,我們對預測的依賴程度就越高,也意味著我們得更早地做預測。但問題是,我們越早做預測,預測的準確度就越低。你一下子就看得出,我們走進了死胡同,而這正是問題之所在。那根本的解決方案呢,就是提高供應鏈的響應能力,縮短甚至消除響應周期。
響應周期要縮短,產品標準化和設計優化是一大舉措。標準化、設計優化程度高的產品好生產,所以生產周期會短。更重要的是,標準化的產品庫存風險低,可以先"推"到離需求最近的地方,建成庫存,一旦需求來了,"拉"動的時間就很短,響應周期就短。再就是我們的尋源策略。比如在價格至上的策略驅動下,我們找最便宜的供應商,而這些便宜供應商的產能利用率一般更高,富裕產能有限,交貨周期就長,注定響應速度就不高。當然,響應周期的縮短還有很多方法,也是供應鏈管理面對的最根本問題之一,篇幅有限,這里不予細講。
讀完這篇小文章后,希望你至少能理解,為什么你在抱怨銷售的預測不準時,老到的銷售第一反應就是把球踢給你,讓你縮短供應鏈的響應周期。雖然不是每個銷售都能講出個所以然來,但久病成醫,他們也大致清楚預測準確度的根源所在。作為供應鏈關系的主導者,我們不能憑借胳膊粗、拳頭大,把問題推給弱勢一方—-那跟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沒啥區別,而是要尋求真正的解決方案,致力于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
中國第一家專注于餐飲供應鏈的自媒體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