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里有蠻多老板在大城市呆厭了,躍躍欲試想回到老家鄉鎮上開店,問要注意啥。
我最落魄的時候,想過到一個鎮上開店,就是上海開店失敗了那會,不敢投入了,怕再次失敗。不過,幸虧那時沒有選擇在鎮上,因為鎮上除了過年,平時真沒啥人。
所以,這就是第一個大挑戰,年輕人基本都出去了,剩下的都是中老年人和孩子,還有少部份寶媽群體。
當然,這些人也是需要消費的,也可以做成一門生意,這就要關注這部分消費者的消費特點和消費心理了。
這些人跟平時在城市里做生意面對的城市居民有不一樣的消費行為,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主要體現在兩點:
第一,他們會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價值,特別在乎價格。
我們之前說過一個產品其實包含三部分:核心產品,有形產品,附加產品,他們可能只在乎核心產品,就是一個產品的基本功能,是用來干嘛用,什么包裝,品牌,感覺,關注比較少。
有一次我媽提了幾大袋子洗衣粉回家,說有人賣的散裝洗衣粉,輪斤稱的,做促銷,買了很多,夠半年用的。我說這種洗衣服可能不合格,影響皮膚健康,她說能洗干凈衣服就好了。衣服確實能洗干凈,但是味道很大,我很嫌棄,找機會丟了。
我媽的買洗衣粉的時候,考慮的就是能不能洗干凈衣服和價格是否便宜,其他的都沒有考慮。
假如你說用了你的洗衣粉,可以有陽光的好心情,親近自然,重拾活力;有天然成分, 生態環保;用立白洗衣粉,不傷手;甚至說用不同的洗衣粉,就是媽媽的愛的傳遞等情感訴求,那肯定沒啥效果。
第二,他們的消費從眾心理、攀比心理相比城市消費者要嚴重得多。
在鄉鎮一帶的消費主力來自農村,因為農村大家都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有很多聯系,特別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所作所為。
農村消費者不僅根據自己的主觀需求來決定購買行為,更多是根據別人的消費行為或消費心理來決定購買。
舉個例子,在農村,過年的時候去親戚家是要提東西去的,基本上每家每戶提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東西,每年還不同,各地還有些小差異,我見過有提一箱子王老吉的,也有拿營養快線的。。。反正大家都買這個,不管自己喜不喜歡,對方喜不喜歡,需不需要,就買這個了。
第一點和第二點看似有點矛盾,在乎價格的實用主義者,怎么還會從眾,攀比呢?!
但仔細想一想,其實有高度的一致性,因為從眾,攀比獲得的消費安全感和滿足感,就是實用主義。
這些消費者未必只是在鄉鎮,他們到了大城市,也是一樣的消費習慣,是由他們的消費意識決定的,而不是收入水平。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