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個水果攤販聊過,他是開著一輛農用車在各個路口或者小區門口賣水果。那次是在市中心的某個位置,我問他,哪里水果好賣?他說起了他的生意經:便宜水果到市中心年輕人多的地方賣,人多,賣得快;貴點的水果就去附近一個小區賣。他用手指著遠方,我問為什么?他說那個小區的的人好像比較有錢,貴的水果在那里一下子賣完了,但是貴的水果在這里賣的慢。他說,這地方雖然人多,但都是小年輕,剛畢業,沒錢。
人流量大反而賣得慢,這就是目標顧客密度的影響。老板基本沒有固定成本,但是他用某一品類的銷售快慢說明了密度的影響。這個快慢就是決定一個實體店生死存亡的關鍵。開實體店不像他的車可以到處移動,開店的選址的風險也在這里,有沒有目標顧客就是個難題,更何況是目標顧客密度呢,更加難上加難。
我一般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第一,首先看大環境,這里的大環境是指商圈或者小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的地方選對了,細枝末節也差不了多少。這是很常見的道理,不過我們在找一個店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在焦慮漫長的找店過程中,一些基本原則可能會遺忘。而且這個過程有可能會受到一些誘惑,比如低價的店鋪,轉讓費便宜的店鋪,朋友介紹的店鋪 等等
第二,要耐得住寂寞看人流。比如你的目標顧客是年輕男性群體,那就站在店面附近數一數經過的人流中年輕男性的比例有多少。而且如果時間允許,要看看工作日,周末,白天和晚上是不是有較大的差別。
第三,看競品的情況,什么叫競品,競品就是目標顧客群體都差不多,如果他生意好,說明是有市場在的,你生意有市場的概率是大概率事件,不過這里要加一個前提,就是市場容量夠大,夠養活你和競爭對手。否則,你的產品要比競爭對手強。
第四,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做“純外賣的店”或者不需要在店面交易的生意,那就看方圓三公里的目標顧客群體密度。現在大城市里的外賣或者類似的O2O的店很多,而且很多店做得很成功,特別是餐飲小吃領域,我見過一個開在地鐵里的小店,店里基本沒有生意,但是因為這家店是在CBD的市中心地帶,目標顧客密度很大,外賣生意很好。最關鍵是相比他的房租和固定成本來說,性價比非常高。
我之所以重視目標顧客密度,其實是看中賺錢效率的問題。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如經過你店門口的人群全部是你的顧客群體或者周圍3公里全是目標顧客群,密度達到了100%,你的賺錢效率是不是比密度低于100%的店賺錢效率更高呢。但現實生活中房租的定價不是按照你的目標顧客來定價,一個密度只有30%的店,房東卻收著按100%算出來的房租。所以建議,在選址時,在看目標顧客的同時加一個目標顧客密度的衡量標準。
注:在過去的一年,開店筆記社群雖然有4500多位各行各業的老板加入,但是是分隔成9個500人一個的小群,這段時間,我在把大家整合到一塊了,那么大的一個社群,碰撞出來的火花一定會更多,產生的價值也一定會更大,歡迎大家加入。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