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應當成為選址時考慮的一個原則,是我這段時間跑老跑去選址的最新感受。
我第一個失敗的店,就有很多不和諧的地方。固定成本高,理應由高單價來支撐,但是周圍消費人群卻偏偏是屬于低端,這是第一個不和諧。改變策略變成薄利多銷吧,餐廳面積不支持,廚房生產能力也不支持。這是第二個不和諧。好,定位改變不了,那就擴大宣傳吧,也不行,廚房廚師給你天天添堵。這是第三個不和諧。第四個第五個我就不說了,有了前三個,我就決定放棄了。
那天說了一個老頭的年賺50萬的故事,換新地方后虧本。這老板做了30年生意了,走南闖北,雖然沒有大成功,但也算是人精了,為什么也遭遇了不和諧。因為他沒有理解透成本和目標人群密度的關系。目標人群密度也是我這段時間想出的一個新名詞,就是你看著很多人經過,但是屬于你的顧客其實是沒有幾個的,房東可不管的你的目標人群是誰,他只管門口路過的總人數,最后的結果就是成本居高不下,生意卻上不去。
那天群里有位朋友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如果你要去開一家面館,旁邊有一家很成功的面館了,要不要選擇這里?他覺得可以選擇,理由是因為這家面館成功了,說明這里的吃面的顧客群體是存在的。這種選店的邏輯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同業都生存不了,是不是目標顧客的密度不夠呢?
我理解的還有一種和諧是自身能力和商圈狀況的和諧。不要試圖用一己之力改變商圈的狀況。再說一遍,不要試圖用一己之力改變一個商圈狀況。這個偉大的工作應該交給享受著超低房租和超高待遇的大品牌來做。道理很簡單吧,但是很多人想不明白,因為一個新商場圈起步階段都會陸陸續續死幾批的商家,血淋淋的事實。
今天聽一位老板說起他前幾年在我們這里一個最繁華的地段開店的故事,那時候步行街剛起步,人煙稀少,他周邊的商鋪換了兩三批,步行街人氣才慢慢起來,他能堅持兩年是因為步行街的物業主動給他們降房租留下他們。商場的工作人員說,每個商場都要換兩三批商戶才會像樣。首批入駐的老板們就是準備用一己之力改變商圈的發展狀況。商圈的業主告訴你一個未來的不確定和諧來替代現在的不和諧,而你卻蒙蔽了雙眼。
開店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面面俱到,允許少量的不和諧,不過有幾個主要的方面需要和諧對待:
第一,店面的定位和商圈需要匹配。商圈內客流的多少、商圈內客流的社會角色、商圈內客流的生活工作節奏等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我們無法違背無法改變的。正確的做法便是總結發現出這些客觀存在以后加以利用、延展、推動以達到我們的目的。在這里有很多不和諧的例子,比如開在勞動市場里的高端服裝店、開在老小區附近的商務咖啡館。
第二,店面成本和目標顧客密度的和諧。曾經講過無數遍的兩種開店思路“根據項目找店鋪”和“根據店鋪找項目”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因為目標顧客群體密度的不同。也有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人流不代表客流”,說的也是一個道理。多少密度合適呢,要看你店面的成本,要看你生意的成本結構,就是要算賬。
第三,自己能力和店鋪投資大小或者運行成本的和諧。前面有篇文章說商圈選擇的標準,但是最重要的一條標準是“成本優先”,不要為開店讓自己的負債過多,因為任何一項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如果A商圈內的開店成本遠超預算,那么就選擇B商圈。我第一家店的運營成本很高,每天一睜開眼,固定成本支出就是3500塊,一個月最少10萬的固定支持,還不算變動成本,遠超出我的心里承受能力,放假的時候簡直是煎熬。
和諧生活從和諧開店開始。
關于“開店學習社群”
在開店學習社群,我們要用一年的時間見證一個小而美的店怎么做起來的,里面我的分享是系統的,深入的并且跟案例結合的,最終目的是“用頂層設計開店法” 開出一家 “小而美”店。結合我的新店,我會全程直播總結開店的全過程。
里面除了我的分享 ,還有各行各業老板的相互交流學習。現在已經有1300多位各行各業的老板加入社群了,也歡迎您的而加入!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