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會不會有這種感嘆:哎,好好的談話,怎么會變成這樣?
其實你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正應該要討論,你的觀點也沒錯,但是就是沒有談好,而且你都不知道對話怎么就變樣了。
這是因為你過分專注對話的內容,而忽視了對話的氛圍。大多時候,人們不會因為你表達的內容感到氣憤,他們表現出抵觸情緒是因為在對話中失去了安全感。因此,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對話內容本身,而在于對話的方式和氣氛
對話,特別是關鍵對話的時候,需要對話者做“雙軌思路”進行談話,即關注對話的內容,同時關注對話的氛圍。前面提到的關鍵對話有三個特征:觀點有分歧,對話風險高,情緒激烈。
這個時候,只有通過降低對對話內容的關注,強調對安全氣氛的觀察,才可以重啟大腦的思維功能,拓寬自己的視野范圍。但現實相反,很多人在面對這種情況時都不會把對方的威脅視為缺乏安全感的信號,而是頭腦簡單地決定和他們對著干,決定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最終,發出感嘆:好好的談話怎么會變成這樣。
那么怎么在對話中識別出安全感出現危機呢?
作者總結了兩種最信號:
一是沉默
一是語言暴力
沉默不是不說話,而是任何有意拒絕觀點交流的行為,是逃避潛在問題的方式,也會限制觀點在對話中的交流。最常見的三種沉默形式是掩飾、逃避和退縮。
而言語暴力包括任何試圖迫使、控制或強迫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言語行為。
作者這里特別提到,不能忽視自己的表現。當自己大腦處于“雙路處理”模式時,或許最難密切關注的因素是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對方的表現。一個人是很難跳出自我來觀察自我的,要做一個有效率的自我監視者,就要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做法對安全氣氛產生的是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
其實,生活中,我們叫這類很會照顧別人情緒的人叫“情商高的人”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