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流波” 就是跟波浪一樣的人流量,有高峰有低谷。這種人流量對生意的影響是很直接的。了解這個對店面的經營管理有多重意義,比如開店位置確定前的精確計算,比如人員的安排,比如產品的生產安排,庫存管理等等
說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我第一個店是在上海的徐家匯,幾乎是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主要顧客群體是周邊20幾棟寫字樓。除夕前后一個禮拜幾乎沒人,因為大家都跑了,離開上海了。現在在一個三線城市,現在這個時候幾乎是全年人最多的時候,大家都回來了,人流量是平時的兩三倍,生意也是忙不過來。
店開在寫字樓附近,人流量最多的時候就是中午,11點半到1點左右,晚上人流量大幅減少,上班的人去逛街了或者回各自的小區附近消費了。工作日人多,周末人少得可憐,同樣,節假日也是基本沒人,特別是長假,比如春節這種大節,是波浪的低谷。
店開在商場,工作日和周末是兩個世界,周末里面商家的營業額一般是平時的2到4倍,假節日又是周末的一到兩倍,春節更多。即使周邊遍布寫字樓的商場,這種落差雖然會減小,但是仍然相差明顯。
店開在社區,一般是中午沒人,晚上爆滿,周末和平時相差不會很大,假節日中午和晚上都比較平均。
店開在學校,就不得不考慮寒假暑假的問題,至少有3個月時間是慘不忍睹的學生假期,有些商家干脆關門歇業。
店開在旅游景點,基本上只是做假節日的生意。上次去爬山,山頂很大的寺廟,門口有很多小攤小販,他們說一年只做兩個節日生意,國慶和春節。這兩個假日營業額是平時的十倍以上,因為這兩個節日放假時間最長,五一都嫌太短。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偏僻的旅游景點,人氣旺的景點也主要是周末和家假日。
那天有位朋友問他的一個店開在商場好還是在高校邊上好?我讓讓他算算賬,看看哪個性價比高,算賬就是要算出一個 運營成本少而 營業額高的地方,同一個項目,開在商場和開在學校旁邊的價格是不一樣的,人流量是不一樣的,人流波是不一樣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所以,盈利也會不一樣。在算這個賬的時候,很多新人是很容易忽視人流波這個概念的,至少我開第一個店的時候,沒有把晚上的,周末的,節假日的營業額砍掉一半再算賬,否則當時就不會選擇那個位置了。
早期做生意叫做下海,如果要在海里游泳,而不知道波浪的節奏,波浪的大小,肯定是游不長久的,相反,則會更加游刃有余。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