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4日 No.830
1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白話文解釋
道為萬物之宗,是善人的寶貝,不善之人也會受其庇護。說正確的話,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美好的品行則會使人尊貴。就算有不善之人,又如何會舍棄道?所以天子即位、大臣就職時,雖然舉行先奉上拱璧,后奉上駟馬的利益,但不如就用“道”作為獻禮。自古以來為什么對“道”這么重視呢?不正說明有求就能得到,有過失就能避免嗎?所以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道”才是天下最貴重的。
2
這一章,開頭的第一句,和結尾的最后一句,所說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道”的重要性。
道者萬物之奧,第四十二章里,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萬事萬物的根源,是出發點,也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
道,是那些表象背后隱藏的本質。
3
春秋時期,魯哀公有件事情一直想不明白,就去請教孔子。
他說,衛國有一個人,長相奇丑,眾人叫哀駘它(哀是指哭喪臉相,駘是指怠倦神情,它是指駝背,就知道有多丑了),奇怪的是,男人和他相處之后,就不想離開他,女人見了他之后,回家就和父母吵架,說與其嫁給別人做正房,不如嫁給哀駘它做小妾。這樣的事情,還不止一個兩個。
就這么個人,沒見他創建什么事業,與人交流也只是附和而已。又是普通人一個,沒權沒勢。也沒什么錢,就算說有名氣,也只是丑名遠揚而已。這就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沒權勢,沒財產,沒聲譽,沒學問,可為啥人人都喜歡他呢?
于是,魯哀公就命人把他請來,當面看看。見到真人之后,發現果然奇丑無比,嚇死個人。
可沒想到的是,相處了不到一周,魯哀公就傾慕他,三月有余,魯哀公竟然離不開他。半年有余,魯哀公就已經非常信任他了,此時恰好有宰相的位置空缺,魯哀公就想請他擔任宰相。可哀駘它聽了之后,很淡然,甚至幾度想要推辭。
魯哀公自然覺得沒面子,我一國之君要你當宰相,你還如此怠慢,太不懂事了!
于是魯哀公當面質問哀駘它,“你是看不起我?還是嫌我丑?”,哀駘它沒有退路,只好接受。可今天之后,哀駘它變逃回衛國,留下魯哀公一個人生悶氣。自從哀駘它走了之后,魯哀公就覺得生活都沒意義,似乎整個國家都沒有人懂他了。
魯哀公說完這段經歷,便問孔子,“你說這個哀駘它是啥人啊,一般人給官職,都恨不得高興的跳起來,就連你不也是在尋求當官的機會嗎?”
孔子說,有一次,我去楚國,恰好遇到一群小豬在剛死的母豬身上吃奶,不一會,小豬就驚慌的逃離了母豬,因為母豬已經全無意識,不像活著時候的神情。因此可見,小豬之所以愛母豬,不是愛母豬的外形,而是愛主宰外形的精神。內在的精神沒有了,小豬自然就不愛了。豬尚且懂得,人又何能不懂呢?
你剛才說哀駘它,不必表白便可獲得信任,沒有功業便可受到傾慕,沒有顯示才干就愿意委任以國事,不正因為他身上“德性完整,與道同流”嗎?
有道之人,可以讓人忽略他形象的丑陋、身體的殘疾,無需漂亮的外形,無需動人的言辭,無需蓋世的功業,無需過人的才華,就能贏得別人的喜愛和親附,就能博得別人的信任和敬重。
這不正說明,道才是比這些更為尊貴、更為重要的東西嗎?
“道為天下貴,有道則尊”,不僅僅是哀駘它,這個道理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樣。
道者萬物之奧,道為天下貴。
4
說了這么多“道”,怎么用,好做到嗎?
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不難,是因為想起來都很簡單。其實,絕大多數人心中都知道何為“道”,哪怕是做了壞事的人也如此。比如說一個賊人,你當街喊他賊,他也不高興。這說明他也很清楚,這么做是錯的,是不符合于道的。因此,想起來一點都不難。
難,就難在是否能夠按照道來做事。不說別人,就說我們自己,很多時候在做選擇的時候,選擇的標準并不是是否符合于“道”,是否正確。而是在“正確”與“容易”之間,選擇了那個容易的選項。而往往,容易,意味著走捷徑,意味著不那么符合于“道”。
所以說“知易行難”。
那么,如何破解這個知易行難的問題呢?
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
說起來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在每一個選擇的時候,都問問自己,這么做是否符合于“道”。如何做才能符合于“道”。然后按照“道”來做事。
簡單嗎?真的太簡單了,但能做到嗎?
其實,還是一句話,只要你想。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