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673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頭條
昨日,“2015中國數字餐飲論壇(成都)O2O峰會”在成都尼依格羅酒店舉行。
本次峰會集結行業協會、傳統餐企、互聯網餐企、互聯網技術公司的各路大咖。
通過“閉門會+開放演講+論壇互動”形式分享了他們對餐飲O2O的觀察和在實踐中總結出的重磅干貨。
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餐飲人報名參與此次活動,會場內外觀點碰撞、思想交鋒,為餐飲O2O發展的下一程辨明路徑。
餐飲老板內參CEO秦朝以《O2O風口與餐飲之翼》為題做主旨演講,拉開峰會序幕。當下餐飲業發展哪些問題亟待破繭?哪種類型餐飲企業最容易被擊垮?如何正確應對O2O風口?聽聽秦朝的觀察判斷。
餐飲老板內參溫馨發于成都
繞不過去的兩個熱詞:餐飲寒冬VS浴火重生
近一年來,很多餐企老板都在表達同一個困惑——餐飲業越來越不好做,有的品牌甚至瀕臨倒閉。媒體也在用一種近乎相同的描述——餐飲業步入了寒冬。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講到鄭州餐飲業當下情形:可能有60%的店鋪處在微利或者不賺錢的狀態。
在鄭州這樣一個“2.5線”城市,過去兩年的火鍋店數量可能緊追成都或者重慶,竟然有4千多家,但也相繼在消失。有成都餐企老板表示,成都餐飲業雖然比較發達,但門店的改頭換面率同樣很高。
這種現象我相信在餐飲行業一直存在,只不過現在出現的頻率更高而已,所以很多人認為是“寒冬”來了。在一些品牌倒掉的時候,一些新興品牌和新餐飲人高調闖入餐飲業,在別人的“逝去”中實現自己和行業的“新生”。
哪些餐飲企業扛不住?這六種!
其實,導致一些餐飲品牌“死去”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六種企業比較脆弱。
第一種是品牌粗糙的餐企。這些餐企好像沒有什么品牌概念,品牌設計比較差。
第二種是定位不準的餐企。有很多餐廳不知道自己的客群該定位于社區用戶、白領用戶,還是商圈用戶?
第三種是體驗感差的餐企。隨著85后、90后群體成為消費主力,用戶消費需求的變化未能被一些餐飲老板察覺,導致無論是裝修、菜品設計,還是綜合體驗,存在與這類用戶脫節的情況。
第四種是同質化嚴重的餐企。餐飲業同質化、跟風化嚴重,一家火鍋店的誕生往往意味一批火鍋店即將誕生。
2014年,內參專門針對這種現象做過一次采訪報道:據我們統計,以鄭州為例,大約一天三頓吃火鍋才能讓鄭州N多家火鍋店存活,這其實埋下了一個非常大的隱患。
第五種是成本控制不嚴的餐企。一些餐企沒有特別優勢,單店采購規模拼不過連鎖店面,成本方面在失控。比如,有一天房東看到他這個店生意特別火,就要求漲房租,漲房租之后他承受不了,就考慮關店和換地方,一旦換地方,品牌傳播就要重新培養,將帶來一系列麻煩的事情。
第六種是玩法守舊的餐企。一些傳統餐飲企業的老板質疑互聯網餐飲的玩法,但無法否認,這些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品牌能折騰到當下的地步一定有可取之處。未來,沒有品牌,沒有個性,沒有自己固定用戶群體的餐飲品牌會被急速淘汰。
“現在的餐飲業的困境在于自己的品位沒有跟上顧客需求的提升。”這是一個餐友在內參文章后面的留言。有些90后、95后不再要求產品要好吃到什么程度,可能會要求有娛樂元素在就餐場景中出現。我們是不是還要用老一套的對策應對新的客群?值得我們深思。
有人低調離場,有人高調入場
我們看到有一些店落寞關閉,但也發現一些不是做餐飲的人,大量進入餐飲行業。黃太吉公布外賣航母戰略、聯想跨境收購英國披薩連鎖店、古馳在上海開餐飲店、萬科在做“第五食堂”……進入餐飲行業的人群變得特別復雜,他們會對行業造成很大的影響和沖擊,當然也會付出一些代價。
為何會這么多人跨界而來?我分析有三個可能性。
一是因為近兩年經濟不景氣。過去大家習慣投資房地產這類實體,但現在地產和一些資本反而看中餐飲業,覺得餐飲業特別靠譜,因為餐飲業現金流好,賬期短,有很多東西可以控制,所以餐飲業變成投資的避風港。
二是這些人進來導致一個直接的結果,它們不像傳統餐飲“溫文爾雅”,它們會推動行業洗牌。
三是資本的玩法變了。前些年沒有聽說餐飲企業拿到風險投資,但現在有很多案例,這就會迫使整個行業格局在層次上提升。資本介入之后,速度、打法、力度都會不一樣。
餐飲新生態圈長啥樣?
餐飲行業未來2至3年內不會真正經歷“寒冬”,只是進入優化升級階段:小而美的店面越來越多,連鎖化店面越來越多。因為資本和跨界人士的進入,整個產業都會跟著發生變化。
餐飲業未來應該走什么樣的路?應該如何做自己的生意?我認為未來可能會走向兩級分化的道路。
有一類人會專門走自己非常傳統的那一條路,即所謂的匠人精神,把菜品做得非常完美,店面不太追求企業規模,不會追求多大的盈利,但是會活得非常滋潤。
另外一類人認為,餐飲要走標準化、規模化路子。這批餐飲人不求最好,但求最穩:我有500家店,到任何一個地方吃的口味都一模一樣,用戶會得到所謂的安全感。
當完成標準化和規模化之后,你會看到它們借助互聯網連接的方式,以用戶為入口,獲得規模用戶,然后再做很多別的東西。
海底撈旗下有八九個品牌,除了火鍋,還有冒菜、供應鏈、游戲等,它其實已經不是單純的火鍋企業,完全擁有自己的生態閉環,這是我認為的規模化企業未來做連接的思路。
O2O風口的三個正確姿勢!
餐企和餐飲人至少要做到三點才可以更好地跟O2O進行對接。
第一,沒有規模就不是O2O。
O2O在利用連接思維,讓人跳出成本局限去做互聯網增量。比如,自建物流長遠看是非常靠譜和可控的模式,品質可以由我掌控。
第二,標準化的問題。
無論是你自己做平臺還是對接第三方,基于標準化的產品才有可能規模化,獲得更多用戶,獲得更大增量。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O2O去賣。另外,餐飲老板內參最近發了一些關于菜單的文章,其實內參想表達一個意思,大而全的菜單可能會增加成本。
第三,開放的心態。
未來,餐飲行業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行業,老板們要具備開放的心態,不開放很難做事。
【現場回顧】
編輯:內參小然君
福利:
截止8月31日,每天內參頭條評論獲點贊最多者,內參贈送新書《餐飲O2O你也學得會》一本(回復“預售”或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新書大綱)。
往期精彩內容
Wonderful review
回復“秦朝說”查看秦朝所有稿件;
回復“稿爆了”查看內參五萬閱讀量級名企實事觀點;
回復“來一評”查看內參對行業分析評論文章;
回復“營銷”查看企業一切趣味有效營銷案例;
回復“策略”查看內參歸納優秀企業發展策略。
熊笑娟
熊小姐的面
————————————————-
每天感謝一位讀者,內參君因您傲嬌!
回復 目錄 看往期精彩內參;
入全國餐友匯交流群;
尋求 報道與合作 加內參小秘書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