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 No.832
1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道德經》
白話文解釋
治理大國,就像烹調小魚一樣。用道治理天下,鬼也就沒有了神秘莫測的力量。不是說鬼不神秘,而是它的神秘傷害不了人。不但鬼的神秘力量傷害不了人,圣人也不傷害人。鬼和圣人都不傷人,所以德歸于民。
2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知名度非常之高。
讀道德經,經常會有這三個階段的感覺。看到一個道理,有意思,治大國用烹小魚來類比,好玩。啥意思呢?不太明白,有點懵。看懂了之后,暗挑大指,高。
把治國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甚至高級領導者也未必能做得好的事情,用這么簡單的“烹小鮮”類比出來,秒懂,多厲害。
3
有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像烹飪小魚一樣精細繁瑣,油鹽醬醋蔥姜蒜等要搭配合理,火候也要掌握好,不能過頭。
單獨論這個說法,似乎也沒有錯,但結合整本道德經來看,這樣的說法,似乎與老子所提倡的“無為”有所沖突。
如果依照“無為”的大方向來看,治大國若烹小鮮,則是要“別亂翻,翻多了魚就爛了”。
河上公注解:“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因魚太小若再去鱗、去腸,就容易爛掉,也就剩不下什么東西了。
對于這種“烹魚煩則散”的哲理,韓非子作過具體的解釋。
他在《解老》篇中說道:“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民務變謂之變業,故以理觀之,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意思是說,治理民眾而頻繁地更改政令,則成就功業者少;貯藏大器而多次進行遷移,則多數會有破損。指國家的政令不穩定,百姓就不得安寧。
以道蒞天下,即用道來領導天下,鬼也沒什么神秘莫測的力量。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走正道,又何怕鬼呢?即便鬼有各種神秘莫測,那也是他的問題,而不是走正道的人的問題啊。
還記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面的“影響圈,關注圈”嗎?走正道,是影響圈,是自己能控制的。鬼的神秘莫測,是自己控制不了的。
若做虧心事,必有鬼敲門,鬼來不來,不取決于鬼是否存在,而取決于自己是否做了虧心事。影響圈里面活動,少看關注圈的事情。你不給他來的機會,不就沒事了嗎。“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圣人以道治國,指引人民都走在正道上,自然不會傷害人民,同時也因為人民走在正道上,也不會受鬼神的傷害。
都走了正道,德行自然越來越高,因此“德交歸焉”。
4
道理簡單,如何應用?
①、說話算話,別折騰
中小企業最普遍的問題,就是老板“朝令夕改”,說話不算話。
這樣帶來的結果,一來是自己的員工不知道該怎么做了,二來是鬧的顧客也不知道能不能信得過了。
員工不是不知道工作該怎么做,而是不知道“無規律變化的標準下”,工作該怎么做。
我之前見到過這么一個事情
老板安排員工找人修排煙設備,對方報價1000塊,員工對比之后匯報給老板,老板答應了。
過來修了一半,老板站在旁邊看,這玩意也太簡單了,算了算了,不要你干了,我們自己就弄了。然后只給200塊,一副“愛要不要”的態度。
別笑,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且據維修公司的老板說,這樣的事情常見。
一人做,百人看,老板這么處理,不但員工看到了,合作方看到了,周邊鄰居也看到了,顧客也看到了,這種出爾反爾的人,如何敢信任合作呢?
②、以道馭術,學本質
為什么海底撈學不會?
最大的原因,不是那些方式方法學不會,而是沒有學會他背后的模式。
創始人張勇當初為什么選擇把服務做成特色?那是因為味道做的很一般,水平有限,但服務是可以做好的,在能力范圍之內的。服務好一點,顧客就不那么挑剔了。這個背后是啥?這個背后,是心里有顧客,這是道。
有不少去學的,都是學個樣子,自己也弄個免費擦鞋,免費美甲,結果依舊效果很差。
這是“道”沒學好,自己的“道”是“算計能多賺多少錢”,而不是“把顧客服務好”。
當發心是把顧客服務好的時候,站在自己的店里,術自己就長出來了。
所以說,先找到正確的道,并帶著員工們照著這個道去做事,結局不會差的。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