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與餐飲相關的知識分享方面,短的有各種論壇和峰會,長的有好幾天的垂直類培訓和游學等,對于想深入了解餐飲,弄懂餐飲的創業者,應該如何選擇?是選擇高頻率的參加各種論壇?還是也加入一些垂直培訓扎扎實實學好幾天?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分情況:
?
如果僅想了解一些餐飲趨勢,或者是聽一些新概念,可以參加各類論壇和峰會,因為站在講臺上的多為行業專家與業界大咖,他們分享的偏理論知識,受限于時間(多為半個小時左右),他們只能做精要的觀點和概念分享,無法詳細展開,能起到“開眼”和“醒腦”的作用!
?
如果想深入學習某方面,比如會員體系,那需要針對性的參與垂直類培訓,不能蜻蜓點水的聽些概念就走,更不能學偏了和學錯了,基于這個原因,需要對知識輸出者做基礎篩選,提前評估對方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和資格,那么,怎么篩選和評估?
?
濃縮成一句話:跨越周期盈利的一線實戰派!
?
消費者的需求迭代太快了,在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前,消費者的需求因為不為人所知而不受重視,但以微博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讓消費者的需求顯性化,他們變成選擇的主角后,整個餐飲行業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消費者的眼球在哪里,需求就在哪里,生意也就在哪里!
但遺憾的是,互聯網公司的生命周期有自身缺陷,存在嚴重的不可持續問題:微博給餐飲行業的紅利長達2.5年(2012年中~2014年底)時間;微信公眾號給出的紅利有1.5年時間(2016年初~2017年中);抖音給出的紅利只有8個月(2018年5月~12月)。
?
這個過程就決定了,過度依賴互聯網流量的餐飲行業,在享受移動互聯網紅利的同時,也要承受其代價:短短一夜之間可能紅遍全城,短短一年時間可能開出幾百家店,但也可能在短短一兩年時間里轟然倒塌,表面繁榮背后,是行業的平均壽命不停縮短到只剩下1.6年左右。
?
跨越周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在某個階段盈利有偶然性,不排除撞對門的情況;但跨越周期盈利,尤其是跨越多個周期盈利,就可以排除撞門的偶然性,因此,“跨越周期”是選擇向誰學的第一個篩選和評估標準!
?
餐飲是門生意,創業者不管腦袋里想得多么高大上,也不管嘴里說得多漂亮,但究其根本是要盈利,它屬于“前置條件”:只有在餐廳實現盈利的情況下,其他才有意義和價值,因此,分享者自家餐廳在穩定而持續的“盈利”,是選擇向誰學的第二個篩選和評估標準。
餐飲存在各種變量:員工在變,食材在變,更主要的是,每天進店的客人都在變,這些因素決定了餐廳門店的經營,需要高度的靈活性,基于“方法論”的學習,對方必須要是深扎一線的實戰派,而不能是脫離一線很久的實戰派,更不能是身居廟堂之高的理論派,因此,分享者要是深扎一線的實戰派,是選擇向誰學的第三個篩選和評估標準。
?
如果有同時滿足上述三種條件的人愿意分享,這樣的學習可以多參與,但遺憾的是,現實中大多數創業者的學習選擇都是亂的:經常會被階段性現象吸引眼球,試圖向那些階段性盈利的人,或者階段性爆紅的品牌學習“絕招”,這屬于“捷徑思維”,結果可能既浪費了錢財,又浪費了時間,這需要引起警惕!
?
當我們確定了學習的目標,是那些實現跨越周期盈利的一線實戰派,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向他們學習什么?是學習他們曾經趟過的那些坑?還是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是學習他們如何獲客?還是學習他們如何留客?是學習如何管理員工?還是如何服務消費者?
?
未完待續……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