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11月16日,2021北京米其林餐廳指南在北京四季酒店發布了!

    先直接給朋友們看一下本屆榜單:

     2021年北京米其林指南 

    星級餐廳入選名單

     米其林3星 

    新榮記(新源南路)

    京兆尹(升星)

     米其林2星 

    京季(新)

    屋里廂

     米其林1星 

    采逸軒

    萃華樓

    大董(東四十條店)

    厲家菜(西城)

    富春居

    淮揚府

    Il Ristorante-Niko Romito

    湘愛(工體東路店)

    京雅堂

    老吉堂

    利苑(金寶大廈)

    Mio

    拾久(東三環中路)

    家全七福

    晟永興(朝陽)

    北京廚房

    新榮記(建國門外大街)

    新榮記(金融大街)

    玉河一號(The Georg)

    紫金閣(新)

    止觀小館(新)

    山河萬朵(新)

    承味堂(新)

    拾久(朝陽公園路)(新)

    鄉味小廚(新)

    Jing(新)

    01

    米其林榜單變小吃巡禮單?

    當我們看著這份北京榜單,我們只想問:

    天哪,評價米其林北京餐廳指南的,究竟是哪些評委啊?!

    他們看上去,似乎和第一次來北京吃喝的外地游客,并沒有什么兩樣,甚至有時候,他們遠遠比不上外地游客那么充滿智慧。

    比如,他們是如此執著于“北京小吃”。

    看看必比登就知道了。

     2021年北京米其林指南 

    必比登榜單

    爆肚金生隆

    寶源

    功德林

    靜一(西城)

    Keaami

    柴氏風味齋 (海淀)

    柳泉居

    方磚廠69號炸醬面

    榮小館 (百子灣南二路)

    紅館

    天廚妙香素食 (朝陽)

    璽源居 (前門大街)

    尹三豆汁(東曉市街)

    玉華臺 (西城) 

    牛街清真滿恒記(新)

    胖妹面莊(新)

    同和居(月壇南街)(新)

    一眼望過去,豆汁、涮肉、爆肚、餃子、炸醬面,清一色北京地道小吃,而且一樣一家,毫不重復。

    米其林自己對于必比登的說明也很明確了:表彰那些美味且物有所值的餐廳。

    為什么到了北京,就變成了傳統小吃巡禮?作為一個給全球旅行者提供推薦的美食指南,給大家推薦豆汁,我們很難不懷疑,你是來黑北京的。

    真正需要北京米其林必比登挖掘的:是一些適合大眾、適合無論是北京人還是新北京人,能在花人均20~200元的情況下吃得滿意的餐廳。

    很遺憾的是,米其林選擇了粗暴簡單的一條路,他們以為這樣就是對于北京傳統文化的致敬,可惜的是,群眾并不大買單。

    這樣的簡單粗暴,在一星到三星的評選中仍舊存在。

    今年升3星的素食餐廳京兆尹,最出名的是他的環境——雍和宮旁邊的、由著名建筑師張永和設計的大型四合院。而同樣處在四合院的,還有可能是全球唯一一家的東北米其林餐廳止觀小館,以及The Georg。

    然后是萃華樓,創建于1940年的老字號魯菜館,米其林稱之為“一家歷史悠久的大眾化餐館”、“室內擺放了一些竹和鯉魚的畫作”,這條評語的敷衍程度與這張榜單成正比。

    還有厲家菜,前階段因為“難吃”被罵上熱搜的宮廷菜,米其林的說法是“厲家菜是正宗宮廷菜,由清朝流傳至今,許多達官貴人都是座上客”——且不談好吃不好吃,這句話就是政治不正確。

    最后,我們再看看大董、晟永興、京雅堂,新晉的鄉味小廚、承味堂……甚至是被評為3星的新榮記和剛剛提到的萃華樓,米其林評審員的評價里都提到了同樣兩個字:“烤鴨”。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看到了吧,如果把這些餐廳的關鍵詞提取出來,就是:四合院、烤鴨、老字號、宮廷菜……夠不夠膚淺?夠不夠標簽化?米其林北京榜單的評委們,你們是得了四合院烤鴨綜合征嗎?

    在高端餐飲圈,新榮記是一個標桿——優質的食材、對各大菜系的融會貫通、對貴價菜再創造和把控。而最牛的地方則是,它在全國有13家新榮記,還有榮府宴、榮小館、榮記火鍋、芙蓉無雙、京季等數個品牌。

    這些店都能保證出品的一致性,同樣的家燒大黃魚、沙蒜豆面、白水洋豆腐,無論在臺州本店,還是在上海、在北京、在香港,吃到的都是幾乎一樣的出品。

    唯一的差別可能是體現在環境和服務上,比如新榮記旗下的高端品牌榮府宴和幾家特別的新榮記,相對來說人均更高、環境更好、服務更專注。

    新榮記在北京,有兩家店得到了米其林一星;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新榮記在上海的南陽路店,地處著名建筑師貝聿銘的祖宅貝軒,以包房為主,相對來說環境和服務更佳,可以稱之為新榮記plus,獲得了米其林二星;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那新榮記的新源南路店為什么能獲得米其林三星呢?

    我翻遍了米其林的評委評價,得出了結論——因為有烤鴨相比較于其他新榮記,評委重點表揚了新榮記新源南路店的烤鴨,說“不能錯過”。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02

    為什么這么多人罵米其林?

    這份榜單并沒有討好本地人。

    北京人不滿意的原因,本來和上海人、廣州人嫌棄「米其林不懂上海/粵菜」是差不多的態度,「本地人才不會去這些餐廳」是北京人最普遍的評價,常見的還有「XXX 不配一星」、「XXX 竟然能得二星?」的質疑。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不僅如此,向來被視為美食黑洞、長期處于全國美食鄙視鏈底端的北京,竟能評出30家上榜餐廳,這讓廣大北漂族覺得自己可能去了一個假北京。

    全國各地自詡美食之城的地方也覺得被冒犯,起碼只有 12 家星級餐廳、只有2家二星、三星都沒有的廣州要緩緩地打出一個問號。

    廣州:米其林美食沙漠。」有人嘲諷道。

    加上米其林的「必比登餐廳」榜單(也就是平民版米其林)收錄了豆汁、鹵煮等的重口味食物,似乎更坐實了外地人對北京無美食的印象,廣大網友的話題,也從「北京不配有米其林」,上升到了對北京食物的吐槽。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面對隨之而來的全網群嘲,北京人當然不開心。北京小吃只有北京人才吃得懂,最正宗的炸醬面和打鹵面得是自家做的,豆汁這種「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東西你吃不慣不代表它是黑暗料理好嗎?

    一句話,北京米其林榜單算是把全國人民都得罪了。米其林這本「美食圣經」,怎么突然不靈了?

    為什么這么多人罵米其林?

    事實上,米其林這種由組織專家實地體驗,再逐項打分的「中心化」做法,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另類,甚至有些過時。

    不信你想想,現如今提到吃飯、出游、購物,你是會打開大眾點評、TripAdvisor 甚至知乎、小紅書翻看他人評價,還是翻開某某網點或雜志評選的「十大餐廳」、「人生必去景點」?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過去米其林指南受到人們推崇,一是確實具有權威性,二是吃了信息不對稱的紅利,畢竟在沒有網絡的年代,旅行指南、餐廳指南對旅行者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但互聯網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這種信息不對稱,哪怕你是伸手黨,只要在微博、朋友圈吼一聲「XX 城市有什么好玩好吃的推薦嗎?」也能很快得到當地人或親身體驗過的朋友的推薦。

    垂直信任體系的崩塌,不僅體現在消費決策領域的「去中心化」,專家們屢屢「打臉」或「語出驚人」的言論也早就讓公眾有了「專家話能信么」的共識,「磚家」、「叫獸」等說法也折射出專家公信力的缺失,比如英國脫歐公投前,憑借經濟學家、央行官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等權威人士苦口婆心地曉以利害,最后勝出的還是脫歐派。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蓮·邰蒂將這種現象解釋為:

    我們越來越相信自己的 Facebook 好友和 Twitter 上的人,而不是 IMF 和首相。

    因此,與其說米其林不再權威,倒不如說權威在互聯網時代更容易被消解,甚至被嘲諷和質疑。

    米其林對北京的刻板印象,暴露了一個真正的問題——評價標準模糊不清。

    當我們打開米其林餐廳指南的官方網站,查看米其林餐廳的評選標準的時候,我們得到的是這樣一段: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一方面,米其林對于星級的評價,并不會考慮環境和服務。米其林其實另創了一套叉匙的體系,通常為黑色,紅色代表更為上佳的表現,評級從1到5對叉匙不等。

    另一方面來說,因為米其林的成長,是伴隨著法餐越來越體系化、越來越精致化,越來越有話語權共同成長的。

    所以米其林對餐廳的評價,會更傾向于偏好Fine Dining,也就是“精致料理”。

    什么是精致料理?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道魚的料理,只用本地鮮活運輸,甚至是直接空運的食材;每盤都只選用一條魚的同一個部位、并且要做去骨等一系列預處理;

    再用一些復雜的,混合十幾種調料的醬汁去進行入味和擺盤。這樣一道菜要精致、要好吃,而且要保證每個人吃到的都是穩定的同一種味道。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美國法餐教父,米其林三星餐廳Per Se、The French Laundry餐廳創始人Thomas Keller做的煎鮟鱇魚尾、配紅酒黃油醬

    總結一下,就是不看環境和服務,只看口味、造型和穩定性,而且,對全世界的餐廳一視同仁。

    但是怎么到了北京,這套標準就不存在了呢?

    結語:

    中國的變化之大,是舉世公認的。而中國美食的發展之快,更是連我們這些專業工作者都嘆為觀止的。

    真心希望米其林指南,能夠放下傲慢與偏見,對于中國這片土地,多一些誠意,多一點真心,也許只有這樣,米其林榜單才能真正獲得中國人的尊重。

    對于今年的米其林北京榜單,你有什么觀點?
    我們在評論區等你。
    -end-
    來源 | 老饕知行錄、愛范兒、餐飲O2O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11月28-29日長沙研學營火爆報名中……

    剛剛,米其林北京美食指南發布就被群嘲,這是為什么?

    延伸閱讀

    • 費大廚辣椒炒肉火遍湖南深圳,到底有何絕招?

    • 為何我說文和友、茶顏悅色是中國餐飲的進化方向!

    • 一個都不能少!茶飲逆增長的密碼是什么?

    • 20年四獲米其林一星,70多家店火爆排隊的5大秘籍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0693.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17日 13:30
    下一篇 2020年11月17日 14:5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