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餐飲市場規模已經突破4.6萬億,市場增速不斷上升,餐飲作為古老的行業如今也在煥發新的活力,更多品牌進入了這個行業。
但餐飲業的準入門檻并不在外,而在內,如何快速搶占市場后標準化運營,在原料采購方面完美品控,依舊是現代餐飲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數據分析,了解市場?如何從供應鏈角度切入,著手提高運營效率和顧客體驗?
我國餐飲行業面臨著中等規模困境、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等難題。
很多餐飲企業在門店數量達到十幾家體量時,會因傳統的采購、品控、物流管理方式等的不統一而導致全部門店的非標準化,隨即帶來成本的上漲和用戶體驗的不一致,這是供應鏈水平跟不上導致的結果。
當更多頭部餐飲品牌自建中央廚房,自建數據庫,不斷了解市場時,在當下如何搶占市場份額就從不斷創新產品,轉移到如何精細化運營中。
如今中國餐飲業正在經歷疫情后快速回暖和行業升級,近幾年新興餐飲供應鏈崛起,新食材、新設備、新服務、新智能等創新型供應商層出不窮。一方面,大量中小餐飲老板面臨供應鏈升級時信息不對稱、尋找和決策成本高。
另一方面,大量的創新供應鏈產品也亟待一個高效精準對接餐飲商家的渠道,以及全方位客觀的評價平臺。如何解決這一痛點,成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當市場進入相對成熟階段,頭部品牌一定會不斷擠壓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間,如小龍蝦、酸菜魚等熱門單品賽道,沒有完整供應鏈很難規模化擴張,所以正如“海底撈“分拆原料供應業務,其核心在于使得口味標準化,讓每一家門店都可以完整復制,不斷擴張。
企業發展的人才戰略一定是:”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情”,借力打力,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營銷和提高用戶體驗上,借助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呈現不一樣的產品風格。
用小部分投入轉嫁菜品儲存風險,用最高的效率使用供應商的渠道和產品,高效快速標準化餐廳出品。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餐企希望自建供應體系,但沒有資本加持,很難實現規模經濟。從投資回報角度來看,把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組織在一起來進行產品制造、轉運、直至銷售,中小品牌未必能獲得收益,甚至將大幅虧損。
數據化時代,需要餐飲人不斷從數據端了解市場動向,但信息不對稱一直是無法深度了解市場的關鍵阻礙,市場需求和供給在不斷更新迭代,坐以待斃不獲取最新動向只會讓自己落后。
餐飲老板內參基于長期的行業深耕資源和影響力,致力于打造產業媒體與服務平臺。不斷整合行業最新動態信息。為了幫助餐飲商家快速理清供應鏈搭建路徑,聯合國內資深供應鏈人士、機構,共同打造的首個專注餐飲供應商評價、推介、引導集采、“線上展會”平臺“
72餐
”正在緊鑼密鼓內測,計劃年底正式上線。
此次“72餐”還將同時推出專注于餐飲供應鏈的大數據工具“餐里眼”,以圖譜形式直觀反映餐飲品牌的供應鏈系統,幫助餐飲商家快速理清供應鏈搭建路徑。可謂餐飲版“天眼查”幫助企業進一步理解市場和競品動態。
餐飲老板內參將集合行業內優秀的供應商,從產品到運營,不斷深挖行業信息,為眾多餐飲品牌提供更有料的資訊,搭建平臺多維度提供精準對接方案。 這是餐飲老板內參由媒體內容、行業教育向供應鏈和數據服務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我們將不斷深耕,“
在一厘米寬度,挖一千米深度
”。

閱讀原文或者掃碼入駐“72餐”


佳音吶 18842356756(同微信)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