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避免犯錯,想要規避損失,這兩個字很重要

    2020年12月14日 No.870

    1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德經》第十六章

    白話文翻譯

    達到心靈空明的極致,堅守清凈的狀態。萬物蓬勃生長,我從中觀察他們的往復循環。

    萬物紛繁眾多,最終都會回歸其根本。

    回歸根本,即稱之為靜。能夠歸根守靜,生命力就會重生,這就是生命的法則。

    理解了生命的法則,才稱得上明白,明了。不了解生命的法則,胡來瞎搞,必然造成大的損失。

    理解了法則,內心就會寬容,內心寬容就會帶來公平,公平帶來周全,周全順應天地之道,順應天地之道,即可長長久久。到死都不會有災禍。

    2

    這一章,說的是清靜無為,靜觀萬物之變化,回歸本源。

    何為本源呢?

    就是“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老人家說,他是這樣觀察事物變化的。

    怎么做呢?

    致虛極,守靜篤,始終保持內心空明的極致,始終堅持清凈的最佳心態。

    做到這兩點的時候,內心就能做到不為外界所干擾了。“篤”,與“極”的意思是想通的,都是達到最高的境界。

    有了這樣空虛安靜的狀態,在看著萬事萬物的發展,就能看到就能看到其中變化的規律了。

    我們總說現在這個社會非常的“浮躁”,讓人靜不下來。

    你看手機上那些APP,一個個都像瘋了一樣,爭著搶著要讓你翻他的牌子。恨不得一天要提示八百回。有人說抖音有毒,一旦打開,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特別可怕。

    如果人一直保持在浮躁的狀態,別說觀察現象背后規律了,表面工作都未必能做好。

    冥想,靜坐,站樁,都是為了讓人靜下來,不是嗎?

    要想看清規律,必須先靜下來。這是老人家給我們的“秘訣”。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說完了怎么做,接下來,老人家就講,他看到的現象了。

    啥現象呢?

    事物盡管紛紛擾擾,但都會各復其根。

    蕓蕓,事物紛雜的狀態。各復其根,都會返回其本源。

    雖然兩千多年過去了,但我們可以想到,大自然間的這些動植物的變化規律,還是一樣的。

    人不也是如此嗎?人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走后入土,又回歸大地。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我們現在不是總說“落葉歸根”,歸了根了,意味著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了,結束了,自然就靜了。

    春天,樹枝發芽,逐漸長大,這是動態的吧。到秋天,樹葉枯萎,變黃,掉落,靜了,入土。入土之后呢?是不是埋在泥土里,進入了再一次的變化?逐漸與泥土混為一體,變成土地中的養分,反過來再滋養根系,完成物質與能量的再次交換?

    你說神奇不?

    這樣的往復循環變化,就是規律的常態,你了解了這個常態,明白了其中的變化,你就是個“明白人”了。

    我現在說的比較多的一個觀點,是動手之前先學習。先了解其中的規律,再動手。

    比如說,有人急著加盟做外賣,我就說你先別急,先學習,先看看現在的外賣,和你想做的一樣不一樣,你的計劃現在去執行,盈利的概率高不高。這叫做了解市場規律

    如果沒有做充分的考察和學習,只靠自己的一腔熱血,那么失敗一定是大概率的。這種失敗,也是規律。

    你看,是不是不知常,妄做,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一段特別有意思,這是一連串的推論。

    知常容,你知道了事物運轉的規律,你知道他一定會朝那個方向發展,你心里早都有數了,是不是容納度就大了?

    比如說,開飯店,不學習,為了便宜選擇一個比較偏僻的鋪子,裝修完開業之后,生意很差。我之前接到過一些這樣的咨詢,在我詢問了情況之后,我一點都不驚奇,這種情況是理所應當的,可對方卻一直想不通,為啥人少。

    為啥?就是沒有了解規律啊,沒有了解房租到底意味著什么,只看到了便宜,沒看到便宜背后的規律,自然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了。

    再比如,有些人喜歡對別人發脾氣,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發現這個人家里的氣氛很壓抑,老婆對他有比較苛刻,在家里也沒地位,大氣都不敢出,那在外面發發火,也是很正常的,了解了規律之后,是不是就不那么生氣了,反而還覺得這人挺不容易的?

    當你的容納度增大了之后,會有啥好處呢?

    容乃公,再次提醒啊,道德經是老子給統治者講的,告訴領導者,當你能夠有廣闊的胸襟,有很大度量的時候,你才能做到公平正義。

    我們經常會覺得,員工的離開,是因為待遇不夠好,可有人做過調查,很多時候,員工離開的原因,并非單純的因為錢。企業的生存規則是否公平,老板(上司)是否公平,反而是員工更看重的。

    因為這兩個分別決定了往后的路能走多久,以及合作的人是不是能信任。

    小心眼的上司,不公平的規則,給再高的工資,也難留住人才,不是嗎?

    能做到公平公正,自然就能做到周全。這里的“王”,通“全”,王弼注云:“蕩然公平,則乃至于無所不周普也。”,無所不周普,就是周全的意思。

    公平,就意味著能夠考慮到方方面面,然后盡可能的去照顧到方方面面,這也是做領導必須具備的能力。

    全乃天,能做到周全,能考慮到方方面面,也就幾近符合于自然法則。符合自然法則,也就幾近符合道了。

    第二十五章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也是這個意思嗎。

    咱們現在看看那些在街上能夠經營超過10年以上的餐館,尤其是那些這么多年依舊生意還不錯的店,他們的做法,一定是符合規律,符合道的。而且我可以很肯定的說,他們的經營,壓根么有一點秘密,都是擺在明面上的。

    可為啥都學不會呢?

    就是因為發心有問題,不符合“道”,不符合規律啊。

    人家是把開飯店這個事情,當做一份事業,當做一種享受在做,把來的顧客服務好,吃好喝好,錢花值了為宗旨的,這叫做符合規律。

    那些學了還不會的呢?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即便做,一切都是琢磨著怎么能夠多弄點錢,而忽略了錢是怎么來的,只盯著表面在學,亂來,不符合規律,自然學了也沒用,最后還是關門了之。

    若能做到符合自然規律,符合道,長長久久,一定是必然的。

    3

    這一章,有兩個特別重要的關鍵字,一個是“靜”,一個是“常”。

    所謂“靜”,就是說要能夠靜下心來,十五章里說過“靜之徐清”,靜下來,才能看清楚變化。看清楚變化,才能掌握其規律,掌握其規律,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而“常”,就是靜下來之后,觀察出來的規律。查理芒格講自己有特別多的思維模型。思維模型是啥?不就是我們說的“規律”嗎?現在流行的各種“心理效應”,不也是通過不斷的觀察、總結、歸納,最終得出的規律嗎?

    所以,想要避免犯錯,想要規避損失,做到“靜”和歸納“常”,是非常重要的。

    4

    道理又學了不少,怎么用呢?

    先讓自己靜下來,每天用5分鐘靜坐冥想,之后再用10分鐘把自己想到的,總結到的規律寫下來。

    長此以往,必將“沒身不殆”。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729.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16日 02:31
    下一篇 2020年12月16日 02:3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