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管是公開講座,還是私下交流,在談到餐飲的目標消費者時,我都會提到“餐飲消費主力軍”這七個字,并反復強調,22~32歲這十年間的年輕人,是餐飲市場的主力消費軍,被譽為餐飲消費的“黃金十年”,結果,今天中午,在豪俠匯的內部討論中,第二十一期學員文燕提出一個關于疑惑:
她問,為啥在社區店,老店和非網紅店里,就餐的消費者都不是年輕人,而是40歲以上的中年群體為主?而且,也恰好是這些老店,生意很好,利潤也很高,幾乎不做市面上流行的各種廣告,營銷成本幾乎為零,也不維護大眾點評,評分并不高,幾乎不會玩抖音等新媒體工具,這是怎么回事?
這就引出了餐飲消費主力軍的另外一個概念,也就是“第二梯隊”問題,原本,在去年的一次交流中,有個學員已經提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家做的就是家庭聚餐為主的中餐廳,目標消費者是40歲以上的家庭,生意很不錯,當時我們就深度交流過這個消費群體的特征,今天文燕再次提出來,今晚就來說說這個話題!
餐飲行業是一個大眾化的行業,表面看起來,從老到少,從男到女,每個人都是目標消費者,不同的品類,目標消費者又會有所不同,比如小龍蝦、東南亞菜等,其目標消費者就主要是年輕人,但幾乎所有品類,其實都面臨一個相同的群體,那就是餐飲主力消費軍問題:哪些人群是餐飲的主力消費軍?
22~32歲作為絕對主力軍,是毋庸置疑的存在,因為以前寫過,所以今晚的日志也不就此多言,那么除了這部分人的第二梯隊呢?就是40~50歲這十年周期的人群,按理說,40多歲的人群,在消費實力上,要比20多歲的人群強很多,為何屈居第二呢?主要是由在外就餐的消費頻次決定的!
確實,就單次就餐支付實力來說,40歲以上的人群消費實力更強,但就餐飲總消費支付而言,40歲以上的人群,趕不上20多歲的人群,原因就在于在外就餐的頻次不一樣:年輕人一個月在外就餐的次數,很少低于20次,基本都在25次左右,而40歲以上的中年人,在外就餐的次數,很少高于10次,基本都在5次左右!
這與他們喜不喜歡美食沒有必然關系,而是與人群的時間分配相關:還沒有結婚的小年輕,回家做飯的概率很低,因此大多數就餐需求都是放在社會餐飲解決;而家里有了小孩子的中年人,除了個別商務人士之外,其他絕大多數人,都是只在周末出門就餐,平時下班就要回家,因為家里有了上學的孩子,不僅有飯吃,而且可能還需要輔導作業什么的!
從時間分配上來說,中年人的消費實力雖然強,但無奈家庭原因,他們出門消費的次數必然有限,因此,只能委身餐飲消費主力軍的第二梯隊,如果你認同這個說法,那么我們再次回到文燕的疑惑:為何小區和那些老店,看到很多中年人在消費呢?
其實,這是犯了“幸存者偏差”錯誤,什么意思?在只有中老年消費者喜歡的餐廳里,看到有很多中老年消費者,這本來就是正常現象呀,因為只有年輕消費者的餐廳,已經被說成網紅餐廳,而那些既沒有年輕消費者,也沒有中年消費者的餐廳,已經倒閉。不在視線范圍內了!
也就是說,即便是看到社區店和老店里,全是中年消費者,與在網紅餐廳里看到全是年輕消費者一樣,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無非是各自擁有了一批到店消費的客人而已,網紅餐廳可能是因為營銷做到位了;而社區餐廳和老店,可能是因為就餐便捷,以及久吃習慣了而已!
很多初入餐飲的新手,就在這上面吃了大虧,他們看到某些餐廳里面的某個人群多,就會錯誤的以為,這類人喜歡這種類型的餐廳或者產品,但實際上背后還有很多其他維度值得商榷,如果不從根子上去做客群分析,而僅僅憑餐廳門店的客流現象來看,那大概率會犯“幸存者偏差”的錯誤!
受限于時間,今晚的日志無法詳細展開分析,所以就簡單的提出“餐飲消費主力軍第二梯隊”這個概念,以后再來詳細分析,感謝文燕和豪俠匯內部學員的激烈討論,讓我在餐飲消費“黃金十年”基礎上,可以多去思考另外一個“十年群體”,這有助于我提升餐飲方面的認知和見解,保持與時俱進的迭代與進步!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