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麥當勞在微博官宣推出“金牌肉夾饃”,隨后兩天,這條微博評論變成了大型投訴和吐槽現場,被吐槽的是肉夾饃中肉的分量太少。
對此,麥當勞在微博中回復,肉夾饃產品是餐廳現場制作,肉餡分量可能有偏差。
麥當勞這家西式快餐巨頭在進軍中式快餐領域后,遇到了所有中餐企業都遇到的標準化難的問題。
本次推出肉夾饃算是麥當勞的一個嘗試,是過年期間的限定新品。不過,對于麥當勞的新嘗試,專家卻并不看好,認為沒戲。
肉夾饃變“盲饃”
1月13日,麥當勞早餐商品中多了一個金牌肉夾饃,這是一款聯名動畫IP哪吒發布的春節新品,搭配豆漿只需9元錢,但僅僅一天,這款肉夾饃就火了。
在社交網絡上,消費者放出了自己剛剛買到的肉夾饃照片,雖然在不同城市不同門店,但主題只有一個,肉太少了,尤其是在廣告宣傳片的對比下,有一種買家秀的既視感。
1月14日,北京西四環一家麥當勞門店看到,下單后,工作人員只需加熱饃,然后從容器中盛一勺肉放進饃里,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
“那是網上的,我們跟他們不一樣。”一位工作人員接到關于肉有多少的詢問后笑稱。
據介紹,這款肉夾饃是新上產品,配備了專用的漏勺,標準肉量是一勺,使用雞肉制作,但澆上了豬肉汁。
因為這款產品僅在早餐時間售賣,1月13日上架第一天,大部分消費者還沒來及感受,次日,更多的消費者在網絡上上傳肉夾饃照片,并且涌向麥當勞微博吐槽。
最終麥當勞不得不在微博中回復,“肉夾饃產品是餐廳現場制作,肉餡分量可能有偏差。”
但是這種偏差很快就開始扭轉,一部分消費者發現,到了1月15日,也就是上架第三天后,肉夾饃的肉量肉眼可見地又增加了。
這種飄忽不定的肉量讓人迷惑不已。有消費者調侃,麥當勞的肉夾饃是“盲饃”,和盲盒一個套路,每次購買前并不知道這次的饃里會出現多少肉。
餐飲顧問王冬明說,中餐比西餐的標準化要難,就算是重量一樣,放在里面呈現的效果也不一樣,“漢堡的肉餅放進去都一樣,但肉夾饃的肉是堆在中間,還是鋪開了放,口感和視覺的差距都很大。”
中式快餐為何突然吃香
肉夾饃雖然是陜西特色小吃,但符合大眾口感,上一次肉夾饃出現在連鎖餐飲店里,還是六年前西少爺創業初期。
肉夾饃看起來簡單,研發起來非常繁瑣,鹽的多少、切肉碎度,饃的厚度和直徑等都是影響口感的因素。
從網絡上對麥當勞肉夾饃的吐槽來看,也基本集中在肉太少,肉太碎以及饃太厚方面。
王冬明認為,之所以肉夾饃的吐槽這么多,一個原因是麥當勞沒有正經做中餐的經驗,所以肉夾饃的出品難以把控。
背后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肯德基和麥當勞這樣的西式快餐店里,中式快餐越來越多,賣粥、賣油條、賣米飯,這都不是新鮮事兒。

2019年,肯德基推出了接地氣兒的串串兒,川香燃辣擼串桶+香鹵系列產品成為深夜擼串的選擇之一;
2020年,肯德基的豆花和KAIFENGCAI的螺螄粉和雞湯推到了消費者面前;
2021年初,肯德基則在武漢門店推出了早餐產品7元一份的“熱干面”,也是肯德基的第一個“面”類產品。

而星巴克近年來開始賣粽子、月餅等中式餐點,推出“抹茶星冰樂” 、“經典紅茶拿鐵”、“如意紅茶拿鐵” 等符合中國人口味的飲品。
星巴克表示,今后會在中國“本土化”的道路上一如既往,不斷推出受消費者歡迎的新品。

從肯德基的嘗試來看,選擇多是易于標準化操作的小吃,中式快餐的標準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由于中國烹飪技術和食材的復雜性;
中餐的標準化很難突破,標準化主要是集中在小吃簡餐業態,他們占據了餐飲門店30%-40%的部分,也是最有創新活力的部分。
麥當勞之前也曾在菜品上作出本土化嘗試,比如嘗試了“鹽焗雞翅”,“五色嫩雞麥飯卷”和“五色至牛麥飯卷”等;
相比之下,以上這些中式餐品的地域性不太突出,受眾不夠廣泛,麥當勞在本土化上至今沒有打造出一款經典產品,肉夾饃會成為經典產品嗎?
無論是在疫情防控期間代表著城市情懷的熱干面,還是麥當勞尊重地域文化與中國特色而推出的肉夾饃。
亦或者是百事可樂迎合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和民族文化而推出的春節系列營銷,他們均選擇了熱門單品/關注度極高的文化元素。

以至于這些品牌的營銷一推出,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有流量才有助于成交,而成交的前提是品牌打造的營銷場景,能夠充分迎合用戶的消費習慣。
如武漢人有著“過早”的生活習慣,肯德基緊抓用戶習慣,推出了極具地域特色的熱干面,這種契合用戶生活和消費習慣的單品,更容易實現銷量上的轉化。

通過營銷場景與用戶產生強關聯,進而讓品牌與用戶聯系到一起,從而幫助品牌鎖定目標人群,并在有購買需求時產生強大的消費欲望,從而實現成交。
品牌借助巧妙的營銷場景,以用戶喜歡和習慣的溝通方式為品牌后續的營銷和傳播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同時,迎合用戶消費習慣的場景,除了具有強關聯外,更容易被用戶感知,形成品牌特有的符號,讓品牌更具辨識度。
文化是智慧的結晶,是值得被尊重的,同時文化還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性,用戶也對自身的文化有著天然的好感度。
其實,洋品牌想要中國化后滿足更多的用戶需求,需要在尊重本土文化、用戶審美與習慣,以及持續的營銷動作方向上去做努力。
打造獨特且具有辨識度的內容,給用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才能夠幫助品牌贏得用戶的心,幫助品牌破局出圈,實現品效合一。
“沒戲。”王冬明并不看好,在他看來,今年中式快餐受到歡迎的一個原因是,疫情期間大家收入降低,又趕上現在追求健康,所以造成一波“形式快餐”的走高。
近年來,洋快餐在加快本土化探索、適應中國消費者口味的同時,也開始引進國內資本,積極介入更為龐大誘人的中餐市場,行進在“中國化”的路上。
其實,西式快餐品牌們集體“本土化”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希望能迎合消費者口味,走進目標受眾的心。
畢竟在我們國家,早上喝粥吃油條的人要比早上啃漢堡的人多。
但這種做法也存在一些潛在隱患。頻頻上線“中餐”確實能幫助它獲得關注度,但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會導致其品牌定位變模糊。
品牌定位一旦變模糊,它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就會隨之減弱。
肯德基、麥當勞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洋快餐們,在中國內地市場也蛻變成了中資背景。

麥當勞中國股份變動引起人們注意,國內知名央企中信系成為其大股東,麥當勞把包括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所有店鋪出售給中信集團和美國凱雷集團。
肯德基、必勝客的母公司百勝中國,在2016年已獲得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共計4 .6億美元的投資,春華資本創始人胡祖六出任百勝中國董事會非執行董事長。
從背后資本的“中國化”再到餐飲市場的“中國化”,在國內資本加持后,洋快餐也開始積極拓展進軍中餐市場。

百勝中國于去年4月初宣布完成對中式餐飲品牌黃記煌控股權的收購,并將成立中餐事業部,其旗下的中式餐飲板塊增加到小肥羊、東方既白和黃記煌三個品牌。
這是百勝中國十多年來持續對中餐市場的加碼布局,在中式餐飲領域尋找新增長點的意圖顯而易見。

在收購黃記煌之前,百勝中國以“旅途中的江南風味”為定位,在上海開立第一家中式快餐品牌東方既白,正式進軍中式餐飲。
東方既白將中式美味、快捷服務和舒適環境融為一體,并通過百勝中國高標準的采購及品控系統,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材。
但是,十多年過去了,東方既白在中式餐飲方面的嘗試并不算特別成功,對百勝中國及國內市場都沒產生太大影響。
隨后,百勝中國又把中國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飲企業小肥羊收至旗下,在規范化運營關店、解除加盟商后,小肥羊門店數從最高峰時期的700多家減少至目前200家,與百勝中國想中西餐通吃的目標相差甚遠。
洋快餐資本的“中國化”,說明投資者看好中國餐飲市場未來巨大的發展機會,也是對國外知名餐飲連鎖品牌企業集團的認可與信任。
但是,洋快餐在市場拓展方面的“中國化”當前仍屬探索階段,盡管十幾億人的中餐市場非常誘人,但如何將洋快餐的優勢與中餐進行持續而有效地“嫁接”,是擺在洋快餐管理者面前的一大亟待解決的課題。
如何看待洋快餐進軍中餐市場,知名餐飲連鎖品牌漁語魚創始人楊鋒表示,2019年中國餐飲市場的總規模達到了4.67萬億,同比增長9.4%;
百勝中國想加碼中餐的心一直都在,歷史可以看到2005年百勝自己嘗試了“東方既白”中式快餐品牌,2012年收購火鍋“小肥羊”。

雖不盡人意,但眼下看來只有通過收購來增加體量;黃記煌起家的三汁燜鍋這個品類,可以視同為火鍋大屬性。
有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強勁增長,黃記煌“無廚師”的生產加工模式及可以標準化規模復制的模型,相信也是百勝極為看重的;
百勝中國希望憑借現有黃記煌的規模和中餐運營能力,黃記煌也可以借助百勝強大的供應鏈和產品創新體系,既能達到協同也能有所互補。
對于洋快餐能否做好中餐生意,楊鋒表示,百勝中國對黃記煌的描述為“領先的中式休閑餐飲特許經營企業”;
百勝中國選擇死磕中餐,皆因中國這塊市場誘惑太大;國外品牌的產品創新體系和供應鏈能力以及進入中國后,借助國內深度的數字化運營都是優勢;
國內中餐存在體系不完善、缺乏標準化管理、擴張瓶頸等問題,相信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的變化,協同效應會更強。

從百勝中國收購黃記煌來看,只是洋快餐深耕中國市場并進行“中國化”的序曲,與其他行業一樣,具有國際視野及資本實力的洋快餐們,未來也會越來越多地介入各種類型的中餐市場。
可以說洋快餐嘗試“中國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國內餐飲市場的競爭激烈已成紅海,而且餐飲市場的更新換代特別快,“流行就像一陣風”。
這就需要經營者能準確洞察餐飲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而這種經營模式對于習慣于標準化的洋快餐著實是個挑戰,而要走好中國化這步棋,將洋快餐的優勢與中餐的特點相結合。
在嘗試“中國化”的過程中,洋快餐還應注意消費文化、消費習慣的差異,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方能立足于長遠。
隨著年輕用戶的更迭,品牌發展面臨著各類困境。而對國際品牌來說,想要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就需要因地與因時制宜,做好本土化營銷。
于品牌而言,價值觀層面的營銷極富挑戰,意味著要找到大眾消費者不可明說的情感點,要投入更多,將其打造成全社會可見的營銷攻勢。
本土化與中國化是中國餐飲未來正確的打開方式,洋快餐要想做好中餐首先要借鑒其標準化、品牌化等方面成功的運作經驗。
深刻了解中餐市場及消費者需求,對收購的中餐品牌進行“接地氣”的改造、融合與創新,方可樹立拓展中餐市場的“中國樣本”。
2020年度十大刷屏營銷案例,西貝、老鄉雞、樂凱撒…都太牛了!
5天80萬人參與,這家石家莊餐企如何通過線上臘八節破局?
愛爾蘭牛肉“秘密”大揭底,如何走進中國人的餐桌?
本地餐飲店的突圍之路:借力短視頻把“小買賣”做成“大生意”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