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魚
與大黃魚、帶魚、墨魚曾并稱為“四大海產”。然而,如今同樣面臨著小型化、低齡化的趨勢,如若有朝一日也跟野生大黃魚一樣變身“高級料理”,無論之于小黃魚還是吃貨而言,都是慘事一樁。
梅童魚
常見的梅童魚屬魚類有兩種:棘頭梅童魚(鰓腔全為白色或者灰色)、黑腮梅童魚(鰓腔上部為深黑色)。一般1兩重的多見,1兩半一條的已是極品。其肉質細嫩,受到老饕們的極力稱贊。
黃姑魚(黃三魚)
元鼎黃姑魚(淺色黃姑魚)
稱金絲鯢、白花魚、白奈等。體型較大,其鰾可制成著名的“白花膠”,國內主產于南海、東海,是近年海水網箱養殖優良新品。
白姑魚
俗稱白果子、白姑子、白敏子,售價相對親民,常被加工為干品出售。
鮸魚(鳘魚)
也寫作鳘魚、米魚。體色發暗,肉質略粗糙,在石首魚科里,口感不算出眾。但鮸魚膏(花膠)和鮸魚腦,民間所重,諺云:“鯧魚吃下巴,帶魚吃肚皮, 鮸魚吃腦髓”、“寧可棄我廿畝稻,不可棄掉鮸魚腦”。
眼斑擬石首魚
俗稱美國紅魚、紅鼓等。是一種常見的大型石首魚,體長可達100-150cm,原產美國馬塞諸塞州到墨西哥背部海域。與大黃魚相比,口感比較柴。
尖頭黃鰭牙?
俗稱黃金鰭?(yì)、鮸仔魚、尖頭黃姑魚等,產于我國東海南部、臺灣海峽、南海。
白帶魚
銀鯧
布氏鯧鲹
俗稱“金鯧”,因體型略似鯧魚、魚鰭呈淡黃色而得名。
市售的金鯧,多為養殖(屬于猛吃快長型,養殖戶非常喜歡養這種魚),口感和售價遠遜銀鯧,可謂是“金不如銀”。優點是刺少肉厚,適合香煎。
中國鯧
俗稱斗鯧,產于南海、臺灣海峽、東海南部,至今無人工養殖。與同屬于鯧科鯧屬的銀鯧相比,其體型更大,市售的規格都比較大,最大體長可達40cm,更甚者可超過5斤。
刺鯧
烏鯧
烏鯧(烏鲹),我國沿海均產,俗稱鐵板鯧、烏鱗鯧、三角鯧等。
雖然長得像鯧魚(一般所說的“鯧魚”,主要是指鯧科魚類),其實親緣關系很遠,但也很美味,而且價格實惠。
高體若鲹
主產于南海,東海、臺灣海峽、黃海南部亦有分布。相對不多見,個體亦小,但滋味上乘。
卵圓若鲹
卵圓若鲹(長圓若鲹),近海暖水性洄游魚類,常集結成群,主產于臺灣海峽,俗稱甘仔魚、長鰭鲹等。刺不算多,肉比較薄,多用于煲湯食用。
高體鰤
高體鰤,在常見的3種鰤魚(另有五條鰤、黃條鰤)之中,體高最高。其口感清爽,且有回甘,用作刺身最佳。
藍點馬鮫
日本鮐
也稱鮐魚、鯖、白腹鯖、青占魚等,漁獲量穩定,售價在海魚中基本墊底。
這類青皮紅肉魚,食用需趁新鮮,不然組胺爆表。
巴鰹
俗稱炸彈魚、花煙、煙仔、鉛錘、三點仔等,近海大洋性上層洄游魚類,游泳速度快,常集群,我國產于南海、臺灣海峽。屬于廣義的金槍魚,最大體長可達1m。
東方狐鰹
俗稱炸彈魚、洋包魚等。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在近海表層進行長距離洄游,有時可形成大集群,“類金槍魚”的一種。
黑鯛
(黑棘鯛)
,因其個頭、體色均像鯽魚,別稱海鯽魚。
真鯛(紅加吉)
商品名“加吉魚”“紅加吉”,滋味清鮮、口感柔韌,且體色紅艷,看著喜慶,常用于節日筵席;其在日料中地位很高,被稱之為“海水魚之王”。
黃鰭棘鯛
俗稱“黃腳立”,肉質細嫩、鮮美,為中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廣泛分布于中國沿海,是大陸、港臺市場暢銷的水產品。
黃牙鯛
黃牙鯛(黃鯛、赤鯮),主產于我國南海、東海、黃海及日本千葉、新瀉以南暖水海域,主要為兼捕所獲,在日料中被稱為“連子鯛”,屬典型的白身魚,肉質白皙通透,味道清淡優雅。
二長棘鯛
二長棘鯛(二長棘犁齒鯛),產于南海、臺灣海峽、東海,雖然市售的個體較小,但其種群龐大,而且肉質細致,屬高經濟價值魚種。
橫帶髭鯛
我國沿海均產,但野生資源總量偏小,漁獲量不大。因其肉質細嫩潔白,而且體色艷麗,不僅是暢銷的高檔食用魚類,也可作為海水觀賞魚。
條石鯛
俗稱石鯛、海膽鯛、黑嘴等。主要分布于東海和南海,齒板銳利,可輕易咬碎貝類、甲殼類的堅硬外殼,肉食性,尤其嗜食海膽。
因吃得好,肉質自然不凡,口感緊實細致,是老饕們的摯愛。
千年笛鯛
俗稱千年鯛、嗑頭、厚唇仔、打鐵婆等。體側有3條深赤色寬斜帶,正好構成“川“字,故又稱“川紋笛鯛”。
主產于臺灣近海、南海的巖礁及珊瑚礁區,是一種重要經濟魚類。
斜帶髭鯛
俗稱打鐵婆、打鐵魚、黑包公、包公魚等。 我國沿海均產,也是海水養殖的優良品種,肉質鮮美,售價較高。
短尾大眼鯛
俗稱大目雞、紅目鰱、紅目猴等。近岸暖水性中小型底層魚類,最大體長為29cm,我國沿海均產。
灰鰭異大眼鯛
俗稱紅目鰱、牛目鯛、大眼雞等。產于南海、臺灣海峽,最大可達50cm。因其顏值喜慶、肉質細嫩鮮美,具高經濟價值。
紅鰭裸頰鯛
俗稱龍尖、白龍占等。產于南海、臺灣海峽,最大體長可達45cm。肉質鮮美。
細刺魚
俗稱斑馬、條紋蝶、五色雞等,常在近岸巖架下形成密集大群,全年皆可捕獲,但產量不大,有點小矜貴。
三線磯鱸
俗稱烏雞仔、黃雞仔、雞仔魚、三爪仔、黃雞魚等。產于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最大體長60cm,屬于中價魚。
花鱸
又叫七星鱸、海鱸,“江上往來人,但見鱸魚美”,說的就是它。如今市售的大概率是養殖貨,便宜而好吃。
大口黑鱸
商品名大嘴鱸魚、加州鱸魚,80年代從北美引進的肉食性魚類,肉質細嫩,無肌間剌。
矛尾復蝦虎魚
髭縞蝦虎魚
由于狀如傳說中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的天師鐘馗,故俗稱鐘馗蝦虎魚,最大體長可達10cm,產于我國東海、臺灣近海。
彈涂魚
中華沙塘鱧
臉頰邊的兩片腮幫子肉,是全身魚肉精華之所在。
軍曹魚
俗稱海鱺、竹五、錫臘白、海竺魚等,我國南海部分海域有少量分布,現已發展為粵、瓊、閩等南方諸省重要的海水養殖對象。刺少肉厚。
金線魚
俗稱紅衫魚、金絲滑、紅哥鯉、紅姑魚等。南海產量較多,肉質細膩緊致,適合各種烹調方式,香煎、清蒸、醬油水,都美味。
褐籃子魚
最大體長可達40cm,因以藻類為食,內臟含強烈海藻氣味,且死后易腐敗,俗稱臭肚、泥猛、雉魚等。
此魚各鰭鰭棘有毒腺,人被刺后痛感劇烈,在處理此魚時務必要小心。
多鱗四指馬鲅
俗稱馬友魚、午魚、午筍、章跳等,主要分布于南海和東海海域,肉質細嫩,是海水魚類中的名貴種,在一些地區甚至被認為是最美味的海魚。
鰳魚
俗稱曹白魚、白鱗魚、鮮白鰳魚等,體長而寬,側扁,體被薄圓鱗,易于脫落。
其味道鮮美,卻因魚刺太多,常被冷落,因此腌漬加工成咸魚,是慣常的料理方式,可一定程度上化解多刺的矛盾。
方頭魚
俗稱馬頭魚,我國各海區均有分布,體長以25~35厘米居多,屬高檔食用魚類。
少鱗鱚
我國沿海均產,因有鉆沙習性,俗稱沙鮻、沙鉆、沙尖等。其肉多刺少,多種烹飪方法都能成美味。
鲯鰍
俗稱鬼頭刀,最大可長到2m左右。
因其渾身散發著金屬質感的幻彩光芒,被譽為是海洋中最美的魚類之一,但出水死亡后,其絢爛的體色即如花般凋零,褪變為黯淡無光的銀灰色。
日本鰧
這種魚因其眼睛和嘴全長在頭頂,像是仰望星空,所以有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別名——瞻星魚;英文稱之為“望星者”(Stargazers)。
此魚屬于低價值魚,其大圓腦袋可占魚體積的1/3。
青?
俗稱大頭丁、眼鏡魚、含笑、向天虎等,主產于東海、臺灣近海、南海,屬于低價值魚類。
豹紋鰓棘鱸
俗稱七星斑、東星斑等,產于南海、臺灣近海、東海,屬高檔食用魚類。
與易混淆的藍點鰓棘鱸的區別:腹部無斑點,而藍點鰓棘鱸的斑點遍布全身,且斑點更大。
點線鰓棘鱸
(鰓棘鱸屬)
的商品名為“東星斑”的豹紋鰓棘鱸外形相似。
斜帶石斑魚
俗稱青斑、花斑、紅點虎麻等,名貴海產魚類,最大體長可達120cm,我國產于南海、臺灣海峽,現于廣東、福建、海南、臺灣等南方諸省有廣泛的海水網箱養殖。
珍珠龍膽石斑魚
商品名為龍虎斑、珍珠斑等。是龍膽石斑與老虎斑培育出來的雜交新種石斑魚,集兩者之長,既遺傳了老虎斑抗病力強的優點,又遺傳了龍膽石斑體型大、生長快的優點。
花身副麗魚
別名淡水石斑、花老虎、美洲虎鯛、馬拉瓜麗體魚、 美麗羅非魚等。是偏肉食性的南美慈鯛,肉質鮮美,與羅非魚是近親。
海鰻
我國近海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其味道不算出眾,腥味重,肌間骨又多,但做成風鰻鲞后,滋味立馬提高。
星康吉鰻
俗稱星鰻、沙鰻、繁星糯鰻等,滋味非常接近河鰻,風干后做成鲞品,浙地稱沙鰻鲞。
其油性足,清蒸或切段炒芹菜,味道特別贊,唇齒間會有油脂爆裂出來的感覺。
日本鰻鱺
日本鰻鱺(河鰻),在海洋中繁衍,在淡水中成長,俗稱“白鱔”。,高價值食用魚類。
龍頭魚
(說它像水一樣柔軟)
,因其頭似龍頭,更有“東海小白龍”的美名。
秋刀魚(竹刀魚)
松球魚
因體被大櫛鱗、形似松果球而得名,也稱鳳梨魚。我國分布于黃海中部到南海,體表櫛鱗極為堅硬,幾乎是刀槍不入,且魚肉也少得可憐,但口感極佳。
鯔魚
(含魚子、烏魚肫、雄魚精巢)
都被掏空后的鯔魚,被戲稱為“烏魚殼”。
前鱗骨鯔
長鰭凡鯔
俗稱加剝、青蜆仔、豆仔魚、烏仔等。生活于淺海咸淡水交界處,我國主產于南海、臺灣海峽。
黃尾魣
(少鱗魣)
,俗稱針梭、竹梭、黃尾金梭魚等,一般體長40cm,最大可達60cm。
長蛇鯔
虱目魚
遠東海魴
又稱太陽魚、靶心魚,肉質潔白緊致鮮甜,刺也少,在沿海賣得極便宜,浙地興做成“雪菜汁蒸太陽魚”。
紅鰭鲌
廣布于全國江河湖泊,肉食性,刺多,但肉質鮮嫩,在淡水魚中屬高價值魚。
半滑舌鰨
俗稱玉禿、龍脷、箬鰨、牛舌頭、鰨目魚、鰨米等。身體扁平,呈舌狀,兩眼居于左側,鱗小。
大鱗舌鰨
俗稱鞋底魚、牛舌魚、龍脷魚等。一般體長15-30cm,相對于同屬的幾種細鱗舌鰨而言,其鱗片較粗。清蒸、紅燒、干煎等是常見吃法。
帶紋條鰨
俗稱花鰙鰨、花板、花牛舌、花鞋底、虎皮、花條鰨、花手絹等。我國沿海均產,東海尤多,一般體長12cm左右。
大菱鲆魚
褐牙鲆
(比目魚)
通常可按嘴巴位置來分別:左鲆右鰈,左舌右鰨
(觀察時將魚有眼一側朝上擺正)
。
角木葉鰈
俗稱“鼓眼”,眼大,兩眼于頭右側,前方各具一短棘。在鲆鰈類中口感拔群,我國沿海均產,黃渤海產量較多。
格陵蘭庸鰈
黃鰭馬面鲀
綠鰭馬面鲀
我國沿海均產,最大體長可達23cm,曾是我國海洋捕撈的主要對象之一,上世紀70年代后期,其產量僅次于帶魚。高價值食用魚類。
斑鰶
我國沿海均產,肉質鮮美,但作為鯡科魚類,自然免不了多刺的弊端,因此在漁鄉售價極為低廉。油煎或炭烤,甚美。
美國西鯡
(美洲西鯡)
,多刺,但肉質鮮美,常被作為長江鰣魚的替代品。如今,“長江三鮮”之一的鰣魚
(曾在長江、閩江、珠江等水系中常見)
,野外已基本滅絕。
黃鯽(黃鰶)
鳳鱭
刀鱭
日本鳀
廣泛分布于渤海、黃海和東海,是出了名的“離水爛”,故甚少鮮食,多加工成魚露或小魚干。常見的海蜒干,多數是用它曬干做成的。
綠鰭魚
褐菖鲉
俗稱虎頭魚、巖頭虎、石九公、石狗公等。南北沿海均產,性兇猛、貪食。雖然體型小了些,勝在肉質鮮嫩潔白,故也稱“假石斑魚”。鰭棘有毒囊,處理時需避免被刺傷。
湯氏平鲉
多見于東海,朝鮮、日本亦有分布,體長可達30cm,產量不豐,沿海城市海鮮菜場可偶爾見之。
鲬
俗稱牛尾魚、竹甲魚、扁頭魚、老頭辮子魚等,我國沿海均有分布,為低價值魚,但肉份厚實得很,像根肉棍子一般,而且是蒜瓣肉,魚刺也較少。
絨杜父魚
因其穩重少動,俗稱“先生魚”、“石頭魚”;也因頭部背面多見瘤狀隆起,皮膚密布小型疙瘩,又俗稱為“疥疤魚”。肉食性,滋味甚佳,我國南海、黃海海域均有分布。
棘鼬鳚
鱈魚的其中一種,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食,一般體長30cm,最大可達70cm,產于黃海、東海、南海,但產量不高。
赤魟
一種軟骨魚,又稱老板魚,浙地俗稱“黃鲼魚”,也常按諧音寫作“黃夫魚”。煮熟后,膠質豐富,軟骨的口感也好,只是略帶氨味。
鮟鱇魚
鱗煙管魚
(肉、肝、鰓、皮、鰭、卵巢及胃袋)
,甚至被譽為“傳說中的七種美味”。
俗稱火管梭、馬鞭魚、竹魚等。分布廣泛,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煙管魚,多被漁家混入雜魚堆里,按低值魚出售,一般是紅燒或做成雜魚煲。
大吻斜齒鯊
在東海漁獲中,算是產量最大的小型食用鯊類,做成“鯊魚羹”挺好吃,要訣是多加些米醋。
海鲇
俗稱老頭魚、胡子魚、赤魚、青松魚等。產于東海、臺灣近海、南海。腥味較大,但肉質幼嫩;煮熟放冷,打凍后,膠質豐富。但胸鰭下側位有逆鉤的硬棘,具上皮毒腺性,被刺中有灼痛感。
三疣梭子蟹
紅星梭子蟹
擬穴青蟹
與體型更大的鋸緣青蟹相比,擬穴青蟹雖然不以個頭取勝,但若論味道,在所有蟹類里面,都有資格拿下冠軍。
區分:鋸緣青蟹的蟹螯和最后一對蟹腳上面有明顯的網狀花紋,體型較大,最大重達3公斤;擬穴青蟹背甲呈淡青綠色,蟹足無明顯的網狀花紋,體型相對較小,性情也相對溫和。
另有主產東南亞的欖綠青蟹,螯足呈橘紅色,腐質臭味濃重。
日本蟳
俗稱石蟹、石鉗爬、石甲紅等,為中型可食用蟹類,常見規格為2兩左右,我國沿海和日本海均產。其甲殼厚而硬,吃時容易硌牙,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武士蟳
主產于東海和南海,是常見的中大型食用蟹類,但產量不豐,相對來說肉比較少。
銹斑蟳
俗稱十字蟹、紅花蟹等,在粵、瓊、閩等南方熱帶海域多見,肉質口感與鮮味出眾,在產地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花蟹高”之謂。
細點圓趾蟹
我國黃海、東海產量最高,捕后極易發生黑變,口感和觀感均較一般,在漁鄉常被當作下腳料處理,售價在梭子蟹科里基本墊底。
中華絨螯蟹
俗稱大閘蟹、河蟹、毛蟹等,最明顯的特征,莫過于那對長滿濃密棕褐色絨毛的蟹螯。由于國人對其十分熟悉,這里就不作過多介紹。
天津厚蟹
俗稱白玉蟹、旁元蟹、蟛蜞蟹等。清醉后的白玉蟹,鮮滋滋,咸津津,拿一只嘬嘬含含,可以吃上老半天。
元代《至正四明續志》:“彭越蟹雖小,鹽酒醉之,異于常蟹”。
日本大眼蟹
俗稱沙蟹、泥蟹等。廣布于日本以及中國東南沿海、山東、渤海灣、遼東灣、遼東半島等地,數量巨大。
首長黃道蟹
(食用黃道蟹)
,產于大西洋的東北部、北海和地中海海域。區分要點是其大螯和各步足頂端均為黑色。
堪察加擬石蟹
因其體型巨大,有”蟹中之王”的美譽。多自俄羅斯進口。
斑節對蝦
俗稱黑虎蝦、金剛蝦、大虎蝦。體色多為墨綠色、深棕色和土黃色環狀色帶相間排列。雌性個體大于雄性,一般體長為25cm,最大長達33cm,體重逾500g,是對蝦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凡納濱對蝦
原產于南美洲,俗稱南美白對蝦,身體淺青灰色、半透明并布滿黑色小點,是全球三大養殖對蝦中單產量最高的蝦種。
日本囊對蝦
俗稱“竹節蝦”“斑節蝦”“花尾蝦”等,是對蝦科里經濟價值最高的蝦種。
哈氏仿對蝦
(黑虎蝦)
,區別是斑節對蝦是最大的對蝦,個體體重可超過500克;日本囊對蝦就小多了,且尾巴上有一抹銷魂的黃藍相間的花紋。
因其外殼光滑,俗稱“滑皮蝦”。趁新鮮做成醉蝦,是浙東沿海常見吃法,俗稱“嗆蝦”。
中國毛蝦
小型蝦類,身長只有1-4cm,中國沿海均有分布,捕獲后難以保存,能吃到鮮品,是海邊人的專享福利。中國毛蝦及其近親日本毛蝦,是我們吃的蝦皮、蝦醬的主要來源。
脊尾白蝦
中華管鞭蝦
俗稱紅頭蝦、滿堂紅、大腳黃蝦、大腳黃蜂、紅頭弓等。分布于黃海南部、東海和南海。頭胸甲較大,易脫落,但肉質爽口,鮮味頗豐。
羅氏沼蝦
棘刺龍蝦
美洲螯龍蝦
俗稱波士頓龍蝦、緬因龍蝦等。體色通常為橄欖綠或綠褐色,體長一般為20-60cm,重0.5-1kg,分布于大西洋的北美洲海岸,近年來多進口我國,價格較親民。
但真正意義上的“龍蝦”特指龍蝦科物種,故美洲螯龍蝦并不算是正統的龍蝦。
紅斑后海螯蝦
體表呈粉紅色,腹面為淡粉紅或白色,體長通常為9-12cm;卵呈藍色,比較奇特。
其分布于日本、菲律賓及中國的黃海南部、東海、南海。殼厚且堅硬,口感一般,產量不多,價格中上。
毛緣扇蝦
(胸甲側緣齒密集且小)
,顏色深的是毛緣扇蝦;齒少
(胸甲側緣有7-8個大齒)
,顏色淺的是九齒扇蝦。
蝦蛄
棘突猛蝦蛄
虎斑烏賊
中國尾槍烏賊
(環繞身體一周,好似一圈圍裙)
、有厚硬內殼
(俗稱海鰾鞘)
。
(日本無針烏賊)
、金烏賊等。
短蛸
俗稱八爪魚。小型章魚,各腕較短,其長度大體相等。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是市場上最常見和價廉的一種章魚。
長蛸
俗稱“望潮”。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肉質脆嫩彈牙,章魚之中頂頂好吃,沒有之一。
真蛸
產量大,我國沿海均產,俗稱大八爪魚、八帶蛸等。最大體長可達60cm、體重2.5kg以上。日料中烹煮較多的章魚(如刺身、櫻煮、握壽司、章魚丸子等),一般都是這種。
真海鞘
中華仙影海葵
俗稱沙蒜,是一種食用海葵,其口感獨特、味道鮮美,為高檔海產品,分布于太平洋沿海和我國東海海域。
單環刺螠
俗稱海腸,鮮美度感人,碾成粉末甚至可當味精。
其主要分布在黃海、渤海沿岸,呈粉粉嫩嫩的肉色,長筒形,體表光滑且具蜜汁凸起,還會噴水,神似一種人體器官。
海蜇
。主要就是海蜇科海蜇屬的海蜇和黃斑海蜇。其中,前者又占據了絕對多數,占比逾80%以上。
黃泥螺
俗稱吐鐵、泥螄、泥糍、梅螺、泥板、麥螺、麥螺蛤、錢螺醢等。狀如蠶豆,殼脆薄,足發達。
褐管蛾螺
殼面灰白色,披有黃褐色的薄殼皮,并布有距離不太均勻的紅褐色螺旋紋,其外殼表面幾乎都會附著一個海葵(主要為日本麗海葵),主產于黃海南部與東海,水煮后味香。
卡民氏峨螺
太平洋潛泥蛤
商品名為象拔蚌,原產于加拿大和美國的北太平洋沿岸,一般用作刺身,在東亞及我國南方地區極受追捧。
其虹吸管長約15-20cm,最長可伸展至1m以上,形似象鼻、肥大粗壯,不能縮入殼內,還會噴水,在“辣眼睛”的海洋生物中榜上有名。
中國鱟
(中華鱟)
,俗稱馬蹄蟹,有“生物活化石”之稱,近年數量大減,已被評定為瀕危物種。
黃鰭東方鲀
懷氏兔頭鲀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個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