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有一個感受:生意差的商家無計可施,就喜歡降價。降一次不成,就一降再降。只見單量多了,帳一算下來更虧錢。
以純外賣為例,一單的毛利假設為4元(客單價低于20的店毛利在3~5元),一個月800單,毛利為3200元。
如果做了降價,比如:滿減優惠力度增加2元,純利下降為每單2元,假設下單轉換率提高了50%,訂單提高50%,那么就是每月銷量為1200單,毛利降為2400元,還沒有月銷800單時利潤高。
如果你想要更高的銷量,勢必要花更多的推廣費,這樣又增加運營成本。
“降價”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外賣營銷手段,有2個雷區是禁忌:
1、客單價低于20的外賣店,每單毛利太低,降價空間小,降價少了沒效果,降價多了虧錢。
2、不要整體降價,更多的是僅僅局部降價、再配合菜品排序的調整、引導收藏好評等多種活動組合使用。
小編曾經咨詢過我們公司經驗豐富的運營專員:一個“死”店接到手里,判斷它需不需要降價要看哪些指標?
如果下單轉化率中等甚至,新老客占比合理
,說明店鋪本身的定價和菜品沒有太大的問題,重點在增加曝光上。
如果下單轉換率偏低、甚至很低,老客多、新客少
,說明菜品結構、店鋪裝修有一定問題,是否降價需綜合考慮。
如果下單轉化率偏低,老客少、新客多
,說菜品結構、店鋪裝修還可以,反而是菜品本身份量、包裝、口味方面需要注意。
在我們實際操作中,反而是生意越好、客單價越高的外賣商家適合做一點優惠,來趁勢沖擊單量。
我們公司運營一家區域內銷量第二的A面包店,地點在江蘇某二線城市,月銷1500+。老板針對區域第一的B店,想超過它。
此商圈內除頭部兩個高銷量面包店以外,僅有6個銷量超過1000+的同類店鋪。屬于競爭環境中低的地區。
A店屬于外賣、堂食雙線經營的店鋪,線下口碑好,對外賣有引流作用,同時客單價較高。(未做活動前,平均實收40元)
B店只有主要作為外賣銷售,線下幾乎無顧客到店消費。
A、B兩店產品的結構上很相似(分類:小面包、點心、土司、蛋糕等),但單品重復度不高。
為了實現單量突破,運營人員針對A店的暢銷品,進行了對標。由于本身A店產品和用戶口碑都非常好,我們基本沒有做太大的優惠活動,全店產品除對標商品,其它都是95折。(滿減不同享地區:全折扣店鋪,滿減無效僅作引流)
額外僅增加了一項美團會員紅包,商家承擔4元,以及新客立減活動,一周內下單轉化率立刻升高至19.7%。(下圖為7日和30日的下單轉化率對比)
從下圖可以看出,雖然A商家的客單價下降了4元(因為是會員紅包形式,本質上減少的是純毛利),但是單量接近翻倍。

可以看到,反而是口碑越好、銷售勢能越大的店鋪,輔助以降價的小手段,更能突破平臺。
其降價有時是為了修正外賣商家的錯誤定位,有時是突破平臺期的進攻手段,唯獨不是弱勢商家的救命稻草。
1、客單低、競爭大的快餐簡餐類,毛利太低,無降價空間。
2、還未出現競爭對手的細分品類,客戶群已被充分利用,難有提升空間。
可以加微信:
WMWJCLUB
聊聊(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加好友)

往期文章:


……
人點在看,財神爺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外賣玩家,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