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13日,成都餐飲研學團
我們看過太多營銷類的文章、書籍,也聽過各種營銷課程,可以說各種學習下來,感覺自己聽了干貨、信心滿滿,但是實際門店一應用,稀里嘩啦、效果極差。
為什么我們看到千千萬萬的營銷方法,一些品牌用的出神入化,我們自己用卻毫無效果?核心在于我們還沒有看透餐飲營銷的本質邏輯,沒有掌握餐飲營銷的本質方法。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照貓畫虎、刻舟求劍,自然沒有結果。
甚至說餐飲全行業,都沒有一個指導性的、本質性的餐飲營銷底層邏輯,大家講的,不管是定位理論、社群營銷、爆品戰略、門頭戰略……,無外乎都是想通過單一的一個點,去觀察餐飲這個多維的,極其復雜的行業。
可以說餐飲營銷還沒有一個指導性的、本質性的邏輯,本文試圖闡明這個邏輯。
01
客人是怎么來的
餐飲營銷的本質是吸客。所以要知道怎么做餐飲營銷,就要弄懂顧客為什么進店的本質邏輯。
從本質上講,顧客是因為有需求才會進行消費,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有六層,那對應的,顧客的需求也有六個層級,分別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實現和完善。
配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怎么理解這六個層級呢,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人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個就是生理需求。
餐飲行業里,滿足人的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出發點,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蘭州拉面這類遍地的小飯館,滿足的就是生理需求。
孔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還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當人們生活富足以后,對飲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吃飽到吃好升級。
所以顧客想要吃的,是更有特色、口味更好、更干凈衛生的餐廳。老鄉雞、真功夫、味千拉面、麥當勞、肯德基就是滿足這種又要吃好、又要安全有保障、又要有特色的顧客需求的餐廳。
當顧客在尋求特色和口味時,則顧客的餐飲消費動機,開始從人為了吃這種本能的生理需求,往為了精神滿足這種人的心理需求轉變。
顧客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巧,餐飲脫離了飲食的內在功能,往人的精神食糧升級。
社交、尊重和實現是精神食糧的關鍵詞,社交對應幾乎所有的正餐和特色餐廳、比如小龍坎、豪客來、旺順閣、大鴿飯,人們去這些餐廳吃飯,更多的為了相聚和休閑。
而尊重則更多的體現在服務上,海底撈、小放牛、西貝即是定位于此,主要是滿足顧客的自尊心。
品牌的終極目的是信仰、是宗教,信仰和宗教滿足的就是人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一種昭示人的價值觀。
餐飲行業還沒有出現一個類似于茅臺、耐克、蘋果,可以滿目顧客自我實現需求的超級品牌。茶顏悅色、喜茶已部分具備這個維度的特征。
02
流量和口碑的關系
王老吉和可口可樂主要就是滿足顧客的飲水的生理需求,而寶馬、奔馳這些豪車品牌,主要是滿足顧客的身份彰顯和品味的心理需求。
而餐飲行業,特別是正餐行業,比如海底撈、西貝、太二、探魚這些品牌連鎖,除了滿足顧客吃飽的生理需求之外,還有好的服務滿足尊重的需求,好的環境滿足社交的需求。
還沒有那個行業像餐飲行業一樣,要滿足顧客這么多維度的需求,這也是餐飲業看似簡單卻很復雜的原因。
顧客對餐飲的需求是多樣而全面的,他們希望一家餐飲門店是一家全能型的門店,既要吃的好,又要有特色;既要服務好,也要環境好;既要有新品,也要價格優。
無論如何,顧客對一個門店的綜合評價,就是口碑。
配圖:餐飲行業高度競爭的屬性,使得餐飲品牌連鎖需要不停的升級迭代,以滿足顧客多變的,越來越高的需求。配圖為蛙來噠從15年到今年6年間,已進行了四次門店形象升級迭代。
而更讓餐飲行業痛苦的是,即便是同一家連鎖旗下的門店,顧客對每家門店的口碑都不一樣,即便是標準化、連鎖化做到極致的麥肯也不能獲得顧客對每家門店一致的評價。
這就是門店口碑的終極邏輯,衡量口碑的關鍵因素,不僅是產品,還有價格、服務、環境和位置,這個是口碑的五極。
是不是好口碑就有好生意呢?并不是。我們在餐飲經營中,往往發現這種怪現象,一些口碑好的門店門可羅雀、生意慘淡,一些口碑不好的門店,反而很火。
配圖:這半年來火爆深圳的沙頭四季大排檔,大眾點評只有3.78分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核心原因在于口碑不完全等同于生意,口碑只是影響顧客決策里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好生意的本質是好流量,好流量才有好生意。
03
看透營銷本質,門店流量公式
所以我們看到的一些店,產品也一般、服務也一般、環境也一般、位置也一般,但是偏偏很火,比如現在 深圳很火的沙頭四季大排檔,還有奶茶賣到一千元一杯的野萃山。
我們從表面上看,知道他們厲害的是會做營銷,而在營銷的底層之下,是他們會做流量。
“營銷是表象,流量是本質。”
說到流量,幾乎所有人都把餐飲行業的流量,跟其他行業對于流量的定義是一樣的。比如電商的流量、零售行業的流量,其實都錯了。
零售行業對于流量的定義,會評估進店率、成交率、連帶率、回頭率、客單數、客單價這6個關鍵性數據。
但是對于餐飲行業來講,顧客只要進店,幾乎百分百會坐下點餐吃飯,吃的菜品數量也是一定的,成交率、連帶率、客單數對于餐飲行業來講是無效的。
所以相比于其他行業,餐飲行業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這個特性就體現在對于流量的獨特定義上,餐飲行業的流量完全不同于其他行業的流量,餐飲行業的流量,是由四個關鍵要素構成的,他們分別是:市場基數、特性值、觸達率和口碑。
通過研究,我第一次提煉出了餐飲行業的流量公式:流量=市場基數*特性值*觸達率*口碑
通過這個公式,我們再反過來審視沙頭四季大排檔。它雖然口碑值很低,但是在深圳市二千多萬人口的基數下,它具有一定特色的定位提升了特性值;
通過視頻號、朋友圈和抖音營銷提升了觸達率,深圳全市和到深圳的游客就是他的目標客群,即便獲客率只有千分之一,那也是幾萬人的客流。
配圖:沙頭四季的招牌產品野生菌雞煲,單價158元/份,價格、產品力偏弱。
野萃山也是這個道理。他們只要門店不多開,保持一兩家,持續的做營銷提升觸達率,生意還是有得做。但是想從單店升級到連鎖,則必須重新定位,從根本上升級。
下面,我從市場基數、特性值、觸達率、口碑四個維度,逐一拆解他們的定義。
04
市場基數顛覆了選址定生死這句話
餐飲行業有句俗話,叫“選址定生死”,這句話在某種情況下是錯的。
因為我們發現,很多長期火爆的特色餐飲店,往往開在很偏僻的地方。比如長沙王捌院子,東莞的順風山莊、江門的五洞村牛肉火鍋。
“選址定生死”的根本性邏輯,是選擇鋪位門口的客流量和周邊一定范圍的目標客群數量,決定門店的生死。
這個邏輯,套用在剛需類餐飲上,例如快餐、小吃、簡餐等業態上,完全是正確的。
但是對于特色餐飲,或者那些主要從線上引流的餐廳,則不適用了。
對于線上引流的餐廳,比如主打外賣的曼玲粥店客流量的來源,全部在線上。
而特色餐飲,則從另一個維度解決了選址的痛點,因為獨此一家,別無分店,顧客想要選擇,只能自己長途過來。
所以我們看到特色餐廳,地標美食餐廳,基本都對門店位置不怎么看重。
配圖:聞名珠三角的江門五洞牛肉火鍋村,位于江門北部,地理位置非常偏,一個村有十數家牛肉火鍋店。
顧客為什么可以奔襲百十公里就為了吃頓飯?因為對于特色餐飲來講,顧客抉擇的心理因素是最大原因,所以馬太效應明顯,顧客只認第一,不認第二,所以門店的特色性、地標美食特性能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當一個門店成為特色美食餐廳以后,它所覆蓋的人群就再也不是門店的二三公里半徑內了,而擴展到了整個地區,整個地區的人群和外來的游客,都成為了它的目標客群,目標客群數成千上萬倍的增加。
不同的餐廳定位,門店覆蓋的區域和客群完全不一樣。我在此維度進行研究,一般門店可以分成五個維度的定位,分別是小吃、快餐、簡餐正餐、地標美食和商務宴請。
這五個品類定位,分別對應不同的門店覆蓋半徑,和不同的顧客群。
所以沙頭四季現在的火爆,在于它的市場基數夠大,營銷觸達率做的好。
很多人可能會說,沙頭四季不敢開分店,那些地標特色美食餐廳都不敢開分店,一開分店,地標美食的底子就破功了。
這種認知也是錯誤的,事實上陶陶居、炳勝、全聚德都是在在諸多區域開出了連鎖。
我分析了幾十家地標美食餐廳開分店失敗的案例,總結的規律是這些餐廳開分店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經營者根本沒有市場基數這個概念,往往照搬老店的模式去開新店,這必然導致失敗。
因為顧客不會把對老店的喜愛,牽移到新店上,顧客對每家店的評價都不同,所以新店的市場基數跟老店完全不一樣,當連鎖門店還沒有在一個區域形成強勢的品牌影響力時,新店需要重新獲客、重新鎖客。
05
定位理論和特性值
在顧客需求從吃飽、吃好到吃巧的變遷中,【有特色】成為了顧客選擇的一條關鍵性因素。
有特色在定位理論中,被總結成一句話:讓你在潛在的顧客心智中與眾不同。
這句話恰當、精妙的定義了打造有特色餐廳的根本性邏輯,所以定位理論成為了這十年來餐飲營銷的第一學。
定位理論在餐飲行業的應用,已經發展成了一套囊括品類戰略、品牌設計、門頭戰略到營銷動作的完整理論體系。
但是我們在餐飲行業中,會發現很多違反定位理論的、成功了的經營動作,比如喜茶、茶顏悅色、海底撈的經營策略。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有悖于經典理論的情況出現呢?然而定位理論的專家們根本就會視而不見。他們一維的思維邏輯,根本解釋不了多維的商業形態。
在定位理論上,只要加上時間的維度,用幾年時間,去觀察餐飲市場的發展,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會發現,定位理論所搶占顧客心智的概念,是會失效的,是會過時的。
改革開放以來,顧客的需求在不停的升級,顧客需求不斷的變化帶來餐飲業不停的變革,今年還是顧客人人都想品嘗的招牌美食,明年風頭過去,這個品類就大面積死亡。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前幾年大火的串串香、小龍蝦,還有喜茶創造的芝士奶蓋茶。
所以對餐飲業來講,特性值遠遠大于品牌在顧客心智中的位置。
當我們占據一個產品,妄圖想打造一家長盛不衰的餐飲品牌時,往往因為顧客飲食風潮的變遷,而成了無用功,比如俏江南、王品牛排、黃記煌三汁燜鍋、松哥油燜大蝦、陳鵬鵬潮汕鹵鵝。
顧客飲食風潮的變遷帶來餐飲品類的過時,這是定位理論解決不了的。
配圖:黃記煌開創并壟斷了燜鍋品類,是定位理論的商業極致應用,但是抵御不了時間。
只有當一個門店,一個餐飲品牌不斷的維持和提升自己品牌的特性值時,才能抵御餐飲消費風潮的變遷。
操作的最佳方法,是餐飲品牌從一個單品的代表,升級成為一個菜系的代表,品牌占據的品類越寬,抵御消費變遷的能力越大。
比如西貝莜面村從主打莜面單品,不斷的通過出新菜,升級成為西北菜的代表,喜茶每年研發上百個產品,改變了顧客對自己芝士奶蓋茶的心智認知,從芝士奶蓋茶首創者,升級到了新中式茶飲領軍者。
品牌打造出的特性值,即需要抵御消費風潮的變遷,也面臨著外部市場強大的競爭。
特性值在外部市場,會面臨著諸多競爭,一個品牌非常非常難壟斷一個特性,比如茶飲賽道,同樣的產品,孕育出了十幾家千家店以上的大品牌,川渝火鍋賽道也是如此。
所以餐飲品牌的構建,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戰爭,因為餐飲品牌最大的敵人,是時間。
06
大部分人理解的錯誤營銷:觸達率
我觀察到的一個現場是,大部分的人說的餐飲營銷,不論是社群營銷、短視頻營銷、會員營銷,核心關鍵詞就是觸達,在他們的理解里,做營銷就是做傳播,傳播的目的就是觸達,讓潛在顧客知道,并前來消費,這種理解是片面的。
餐飲營銷不等于觸達,也不僅僅是做傳播。觸達和傳播,是餐飲營銷的一個關鍵性的、核心的動作。在做觸達之前,我們首先要明了流量=市場基數*特性值*觸達率*口碑這條公式。
觸達是為了將門店的特性和口碑,通過相對應的渠道,在特定的市場中傳播出去。所以圍繞傳播,有三個核心關鍵詞,分別是特性、口碑和渠道。
我們繼續拆解深圳的沙頭四季大排檔,他的特性是大排檔夜市美食,口碑是深圳必吃大排檔,渠道是通過視頻號、朋友圈和抖音做傳播。
它的市場策略是通過設置贈菜的激勵,鼓勵每個顧客都做傳播,桌桌執行、長期執行。
配圖:沙頭四季的傳播做的相當的好,他們的渠道重點放在了視頻號。
做傳播,形成觸達,基本原理是傳播門店聲浪,是在基本的轉化率之下,不斷的增加傳播的基數。
如果說一個抖音短視頻觀看量是1萬,轉化率1‰,可以帶來10個顧客。那觀看量10萬,就可以帶來100個顧客。
配圖:品牌傳播的原理,就是在轉化率一定的情況下,加大傳播基數,從而提升到店人數。
所有傳播的基本邏輯就是觸達和轉化,社群營銷、會員營銷、活動營銷皆是如此。
我們把門店的顧客轉化為會員,再拉入會員群,會員群的經營策略,就是不斷的推動會員群的活躍,活躍的會員群,會帶來門店信息不停的觸達核心顧客,帶來可觀的轉化率。
觸達率的結果是轉化率,在觸達率和轉化率之間,橫亙著門店。門店是制約餐飲營銷轉化的阿喀琉斯之踵,是餐飲營銷難以全國化,只能區域化的關鍵性因素。
在經典的4C營銷理論里(消費者需求、消費者成本、消費者便利、消費者溝通),消費者便利性,是轉化率的關鍵性指標。
消費者可以千里迢迢打飛的專程到一個地方吃東西,比如前幾年非常火的上海阿大蔥油餅,就有人專程打飛的過去排隊吃,但是這種消費,是個案,是特例。
在正常的餐飲消費市場里,一家快餐門店的覆蓋半徑,通常只有500米,一線城市的部分快餐門店,甚至只有200米。
配圖:快餐小吃賽道的決定性因素,是4C理論指導下的需求、成本、便利和溝通。
餐飲與服裝、3C、零售等等行業完全不一樣,因為餐飲行業,特別是正餐行業前店后廠的生產模式,門店重環境、重服務的屬性。
除了茶飲、快餐和小吃品類外,其他品類不可能快速形成標準化、源源不斷的輸出人員,快速全國鋪店。
真正做到覆蓋全國的餐飲連鎖品牌,也就麥肯、華萊士、正新雞排、蜜雪冰城這五家。
當門店還未能覆蓋全國,甚至連覆蓋一個區域都做不到時,那做全國性的營銷活動往往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因為顧客看到營銷廣告后,并不能便利的就近消費。
這個明顯的事倍功半的代表性事件,是去年老鄉雞花費數百萬廣告費,邀請岳云鵬代言。
事實上老鄉雞請岳云鵬代言,在餐飲圈內引起一定聲浪外,在門店端,對門店業績和口碑的提升微乎其微。
配圖:去年老鄉雞束總拍攝視頻邀請岳云鵬代言老鄉雞,傳播效果頂級,但是門店覆蓋率低嚴重制約了轉化。
所以提升觸達有效性的關鍵點,是在于門店覆蓋的區域內,有效的觸達目標顧客。
所以這造就了區域性的美食自媒體的爆發,不論公眾號還是抖音還是小紅書,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專屬的自媒體,核心原因來自于餐飲門店極低的覆蓋率。
從另一個維度來講,除非真正的門店鋪開全國的品牌,可以做全國性的營銷,其他品牌,都不適宜做全國性的營銷。
真正的好營銷,是區域為王,在區域內,做到飽和爆破、飽和營銷。茶顏悅色的做法是在區域內密集開店、密集營銷,通過飽和的門店,在區域內引爆。
區域飽和營銷的關鍵,是集中關鍵力量,做關鍵突破,減少傳播損耗,放大品牌聲浪,從而用最低成本,達到最優效果。
07
口碑從哪里來的
大眾點評對于評價的四個關鍵性指標,較為精確的標定了顧客口碑的評價標準,這四個關鍵性指標分別是:口味、環境、服務、價格。
從這四個指標上看,價格和服務有很精確的、直觀的衡量標準。而口味和環境,難以有普適性的、精確的評定和衡量,也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
比如四川人和東北人,都什么樣的泡菜最好吃,評估的標準就不一樣。在北京吃海鮮,和在三亞吃海鮮,對環境的要求和標準就不一樣。
所以綜合來講,除了價格和服務這兩個因素外,口碑在不同區域、不同品類,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一個品牌在一個區域很火,開了很多店,到另一個區域就不行了,核心原因在于大家對口碑的評價標準不一樣。
口味、環境、服務和價格,是顧客對餐廳的評價,既然是評價,就涉及到標準,涉及到低值、平均值和高值。
我們發現,口味的評價標準,在國內的餐飲市場是割裂的,除了辣和甜可以通行全國,其他口味都有極強的地域屬性,山西的酸、浙南的鮮、粵式清淡,都在全國不能普適。
所以每個區域都有一套口碑評價標準,口味和環境是變化的,是變量的,是難以精確的。而服務和價格,則是可以精確,可以操作的。
這就是口碑來源的秘密:在適宜性的口味和相匹配的環境下,好服務、低價格,能極大的提升門店口碑。
受峰終定律的影響,服務差,價格高,口碑就差。
“口碑來源于服務和價格。
服務和價格,是口碑打造的真諦。”
所以我們看到,做好服務和價格的品牌,無一例外的獲得了極佳的口碑。比如以服務為主打的品牌海底撈和小放牛;極致性價比的酒拾烤肉、外婆家和綠茶。
這些品牌,大家對他們的口味和環境的評價上見仁見智,幾乎每個人的評價標準都不一樣。但是在服務和價格這兩個公約數上大家的評價幾乎一致,就這兩點提升了口碑的均值,門店的好口碑出現了。
配圖:河北餐飲品牌小放牛的競爭和營銷戰略,值得所有餐企學習。
門店流量的終極奧義,是流量=市場基數*特性值*觸達率*口碑。當門店有充足的流量,我們再定義門店的營業額公式:營業額=流量*復購率*轉化率*客單價。
兩者結合起來就能透徹理解餐飲這門生意。(閱讀另外一篇干貨:餐飲經營的終極密碼:流量、轉化率、復購率和客單價)
-END-
延伸閱讀
火鍋店開業3個月拿下大眾點評top1,這些品牌憑什么?
太二VS海底撈的深度對比分析,揭秘高翻臺率原因!
青團、黃燜雞米飯又刷屏了,地方美食如何破圈走向全國?
持續火爆!從網紅到長紅的品牌都有哪些秘訣?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