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職業餐飲網 劉妍
曾經,美食廣場是最熱門的餐飲業態,是購物中心和大型商場的標配!
如今,隨著商場、超市、休閑購物中心等綜合體的崛起,美食廣場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
就連被稱為“美食廣場先驅”的大食代近幾年也陷入到了關店撤場的困境。
曾是佇立在城市C位的美食廣場為何走向了沒落?
美食廣場的興盛與衰敗,都和百貨大樓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三十年前,物質還很匱乏的時候,百貨大樓一出現,就成了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人群聚集地。從日用百貨、服裝綢緞,到珠寶首飾、古玩鐘表、家具地毯等眾多品類,一棟百貨大樓幾乎能滿足人們所有的日常需求。
百貨大樓因此進入到了快速發展期,1992年,年銷售額超 10 億元的百貨零售企業只有 2 家,到了1995年直接增加到了 20 家。
不過,那個時候的百貨大樓賣的都是各種各樣的商品,從頭逛到尾,都看不到吃飯的地方。
為了方便前來逛街的人們吃飯,百貨大樓紛紛引入美食廣場。因為經營品類豐富、價格便宜,美食廣場一度成為了各大百貨公司的配套設施。
“美食廣場雙雄”——大食代、亞惠,正是在這個時候崛起的。其中,被稱為“美食廣場先驅”的大食代,最高峰時期全球門店達50多家,1997年進駐中國市場后,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等地開出了40多家門店。創立于1992年的亞惠,在全國擁有400多家店。
此時的美食廣場是作為百貨大樓的附屬版塊而存在的,不負責引流,只需要依托于百貨大樓的巨大人流量,就能活得很好。
可是,隨著各類綜合體的涌現,百貨大樓客流自然而然被分流,逐漸走向了沒落。
國內百貨品牌王府井、大商、天虹、重慶百貨等巨頭早在幾年前就已暫緩增加百貨門店,發展重心傾斜到購物中心、醫療、金融等其他領域。外資百貨品牌中百盛、華堂、馬莎百貨等也頻頻關店,百貨業的生存狀態十分膠著。
唇亡齒寒,百貨大樓的沒落直接導致美食廣場風光不再。大食代就曾在2016年連關三店,其中一家店就位于北京西單老佛爺百貨,因為該百貨大樓的衰落而撤店。
去年,廣州太古匯引入現象級網紅超級文和友后,負一層的大食代也撤了場。
沒有生意,就意味著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為了求生,美食廣場不得不轉戰進入人氣更高的綜合體。可進來以后,又面臨著一系列新問題。
1、 在別人的場子里“收租”,逐漸被“趕”到邊緣位置
以前,對于百貨大樓來講,餐飲只是邊緣業務,百貨大樓并不直接運營餐飲,而是交給美食廣場全權運營,因此二者是相互依附、互惠互利的關系。
但到了綜合體時代,餐飲已經成為主營業務,餐飲商戶占據份額至少達30%到40%,美食廣場價值感逐漸減弱,連作為整個餐飲生態的補充都算不上,進到綜合體內只能拿到沒人要的位置。
在商業模式上,美食廣場和綜合體變成了明顯的競爭關系,二者都是以“租金+扣點”的方式賺取商戶的錢。
在百貨大樓時代,美食廣場面臨的競爭很小,因為以前的人一看性價比高、品類豐富,就會被吸引過去。
但在現在的商場里,美食廣場的競爭壓力一下就變大了,時尚餐飲、負一二層的自營品牌,以及萬達金街這類,都是它的競爭對手。
在這些強勁的對手面前,美食廣場無論是從品質、品類豐富度,還是性價比,都比不過,已經沒辦法吸引主流客群。
一方面,以前寄生于美食廣場的多是一些沒有品牌的小吃,但現在各種自營的美食、小吃進駐到商場的地下一二層,它們賣的東西價格和美食廣場的差不多,品質卻更高,美食廣場逐漸被替代。
更何況,一些知名餐飲品牌大多選擇直接入駐購物中心,綜合體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plus版的美食廣場,每一個知名品牌的餐廳就是一個獨立的檔口,美食廣場在這樣一個結構中被擠壓成更小單位。
另一方面,美食廣場和時尚餐飲擠在一起,也沒有優勢可言。對于消費者來說,時尚餐飲可以慕名而來,而美食廣場基本上是小吃、快餐,屬于隨意性消費,生存空間進一步變小。
現在消費者在外用餐,大多都是三兩好友或一家人邊吃飯邊交流,吃飯已經成為一種休閑方式。而美食廣場給人的感覺還是大排檔式的,典型的工作餐,簡單吃飽就行,單靠便宜已經吸引不了人了。
以前,美食廣場是餐飲市場的“寵兒”,總是立于城市最繁華的位置。
時代的發展,一方面會摒棄不適用于當下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或將創造出更優秀的發展機遇!
這家“夜間星巴克”10元小酒館開了372直營店,赴港IPO!小酒館風口來了? 它靠一碗餛飩,從20平小店變成3000店的連鎖餐飲帝國!火了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