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9
期
新中式正餐發展歷程
中國餐飲,品類眾多,分類也多,特別是百花齊放的正餐。也有人提出了新中式正餐這個概念,有別于全聚德、同慶樓等老字號餐廳,而是從飯館、飯店時升級而來的連鎖餐飲品牌,適合親朋好友聚會,或是一般的商務宴請。
內參君為大家盤點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新中式正餐品牌。
從街角小巷的小飯館大飯店開始進化,新中式正餐經歷幾輪迭代,成長為中國餐飲的中堅力量,百花齊放,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初創期是從各個菜系中誕生連鎖品牌,且多在當地發展,影響力限于當地。如湘鄂情、俏江南。
拓展期是各個正餐品牌憑借快出品、高翻臺率,快速開店,并走出區域,布局北上廣深,開啟全國發展策略。
大約十年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外出就餐的機會增多,新中式正餐得意快速發展,并跟著shopping mall的發展,快速拓展至全國,憑借著各自的殺手锏,不斷開疆拓土。
當下,這個有點“模糊”的品類正呈現3個發展趨勢:
趨勢1:特色菜開店勢頭迅猛,地方菜成打造差異化關鍵
地方菜系是眾多正餐品牌的源頭,也是品牌差異化的根源。回望各品牌發展史,不難發現在初創期都是依靠地方菜走紅,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一些新晉的正餐品牌,也靠挖掘小眾菜系、地方菜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突圍。
特色菜的開店趨勢依舊迅猛。《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中也提及在2020年,特色菜開店勢頭迅猛,門店數占到約五分之一。
在地方菜的線上訂單量上,除受疫情影響的2—4月,5—11月線上訂單量均高于2019年,可見增速非常快。
趨勢2:不僅要有特色,更要有品質感
地方特色品類同樣正在往高品質方向發展,除了吃得精致外,對吃的體驗感要求也在提升,這也對挖掘地方菜系打造連鎖正餐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菜品要有特色,更要高品質。
趨勢3: 疫情后,新中式正餐加速尋找增長新曲線
隨著品類細分加劇,新品牌、新品類層出不窮,新中式正餐走上了不同的發展之路,特別是2020年疫情的影響,讓這種“分歧”更加明顯,聚焦超級單品,開啟零售化道路,或是走下沉市場,曾經的餐飲中堅力量依舊在探索餐飲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也讓這種探索不斷加速,以應對下一次突如其來的危機。
如外婆家,在疫情后加速了老鴨集的拓店速度,“煮熟的鴨子”飛到了更多地方。九毛九集團在太二之外,還開出了新品牌—慫火鍋,試圖打造下一個太二。而在疫情期間嘗到電商紅利的云海肴,加快了新零售業務的發展,持續輸出優質的云南食材。
品牌發展路徑梳理
外婆家:多品牌發展,聚焦極致單品
憑借好吃的食物、優雅的環境、低廉的價格,外婆家跟隨著各地開出的商場,拓展至全國60個多個城市,開了160多家店。
意識到性價比策略的局限性后,2009年,外婆家就開始嘗試副牌戰略,林林總總推出將近二十多個新品牌,早期的指福門、速堡、運動會等已經消失,后來的爐魚、蒸年青、宴西湖、杭兒風、豬爸、老鴨集則顯得風格成熟不少。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眾多餐飲品牌的發展路徑。
疫情初期,外婆家暫停了堂食業務,只剩下老鴨集在營業。但老鴨集卻突然爆發,業績突出,單店每天外賣到家200多份老鴨煲,還有許多客人預約不上。
表現亮眼的老鴨集,成為了外婆家的新主力品牌。打造該品牌時,吳國平的邏輯是做極致單品,這種單品戰略的模式輕、規模小、易于標準化運營,能夠更好地解決餐飲業存在的兩大核心問題——效率和品質。
綠茶:快時尚餐廳的下沉之路
因一則“綠茶餐廳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進軍資本市場”的消息,快時尚餐廳重回大眾視野,這些年悄無聲息的它們,是否早已經被年輕人拋棄?
2008年誕生在西湖邊的綠茶,憑借高性價比,曾有過12-14次/日翻臺率的高光時刻。
但據招股書顯示,綠茶餐廳2018-2020年的翻臺率從2.91次/日,降至2.37次/日。創始人王勤松曾在早期采訪中說過,綠茶的下限就是4次翻臺,如果達不到就可能存在問題了。
顯然,問題出現了,還不算小。
有餐飲人推測,一方面原因是門店模型的改變,和桂滿隴一樣開始造景,因此門店面積被占,餐桌數量減少,利用率下降。
另一方面則是菜品創新力不足,新菜品沒能像之前一樣,引發火爆的打卡風潮,在眾多網紅餐廳的夾擊下,綠茶再也無法吸引年輕人了。
關于未來,綠茶在招股書中提到,將走下沉市場,同時招股書也提到,在二、三線城市,綠茶集團經常可以獲邀選用購物商場最理想的位置,并且在裝修費用方面得到一定的補償。
或許大有可為的下沉市場,能給綠茶帶來更多機遇,但挑戰依舊存在。
桂滿隴:堅守江浙滬不斷精進
快時尚餐廳的另一代表誕生在上海,2013年,第一家桂滿隴在上海開業,而外婆家、綠茶兩大品牌正如日中天,桂滿隴在快時尚模式上做加法,靠沉浸式就餐體驗,殺出了一條血路。
當下,不少餐廳開始用主題店作為營銷點時,桂滿隴早就用一店一主題,一處皆一景,引發過排隊熱潮,每天翻桌7次,最久要等位4個小時。
桃花山莊、枕水江南、十里風荷、陌上花開……桂滿隴用小橋、流水、亭臺、輕舟搭建起一個豐富立體的江南場景,著絲質長裙的服務員穿梭其中,還有一個個明檔攤位,在顧客面前燉煮招牌菜,這種沉浸式的用餐體驗,結合高性價比的產品,立刻產生了爆炸性的市場反響。
8年過去了,在原來門店模型中不斷精進的桂滿隴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品牌活力,持續在上海及周邊城市深耕。創始人黃馨瑤表示,8歲的桂滿隴已經不是網紅了,進入了真正的發展期,不靠門店擴張,而是靠品牌深度,來延長品牌生命期 。
西貝莜面村:最能折騰的正餐品牌
眾多中餐品牌中,最能折騰的當屬西貝莜面村。
在1989年,賈國龍將“賈”字拆為西貝,開了家西北餐廳,主打河套小吃,頗受歡迎的好餐廳讓就賈國龍7年賺到了第一個100萬。隨后因“遇海必返,逢京必發”的卦語,賈國龍進京發展,正式開啟了西貝的進化史。
西貝第一輪折騰是取名,先是花400萬,買來了解決方案—去掉了“莜面村”,改成“西北民間菜”,隨后去掉民間,改為“西貝西北菜”。隨后又想把羊肉作為主推,推出了“西貝烹羊專家”的口號,但反應平平。
2013年,兜兜轉轉,西貝重新叫回“西貝莜面村”,并推出了“I love 莜”的活動,還聘請了小姑娘在門店搓莜面,徹底讓大家認識了“莜”這個字。
西貝的另一番折騰在快餐賽道。
2016年9月,西貝首個快餐項目燕麥面開張,很快以失敗告終。第二年開出了麥香村,主打小碗菜、燜面、手抓飯等8大品類,后來又改成湯面、拌面系列,同樣以失敗告終。隨后又推出了超級肉夾饃、西貝酸奶屋等品牌,也都反響平平。
不少餐飲人談論時,總會提到快餐與正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邏輯。賈國龍的自我復盤是,快餐是需要強大系統支撐的食品工業,與中餐大相徑庭。
2020年,西貝先是自創了主打33道現炒下飯菜品牌“弓長張”,后又入股了深圳一家現炒快餐品牌——小女當家,開啟了新一輪折騰。
或許西貝折騰最大的意義在于對中餐標準化的積極嘗試。
如在解決西北菜的標準化問題時,大刀闊斧刪減菜單,只保留烤、燉、煮、燴、燜的烹飪方式,同時為每一道菜制定操作指南,包括時間、時間、溫度、計量、順序,以及如何和中央廚房配合。
在2020年10月9日,西貝賈國龍功夫菜超級中央廚房項目在內蒙古舉行奠基儀式,總投資6億元,正式開啟了賈國龍功夫菜的進程。
同年第一家“賈國龍功夫菜”開業,這是一家沒有廚師、廚具的菜品,菜品都是半成品,顧客點單后可以加熱堂食,也可以外帶,共30多個SKU,包含8大菜系的當家菜品,柜臺也以川魯粵淮的菜系分類陳列。2021年3月,賈國龍功夫菜植入了西貝莜面村全國200多家門店,并將覆蓋全門店。
盡管這次折騰招來了大量吐槽,微博話題#西貝功夫菜翻車#也在持續發酵,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次對到家零售業務模式的有趣嘗試,結果如何,交給未來就好。
九毛九: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對于消費者而言,九毛九的名氣遠不及太二酸菜魚,在2020年,太二拿下了20億元的收入。
2005年九毛九創立,借助購物綜合體紅利得以快速拓展。但也因為拓展力度太大,很多新店開張時間較短,總體營收不高。
危機與機遇并存,2015年,酸菜魚品牌“太二”在廣州開出首店,此時九毛九業績正遭到增長瓶頸。
“太二”憑借極具個性的消費體驗,如“ 本店超過四人就餐不接待”、“本店不拼桌,不加位”“本店酸菜魚不外賣”這些霸氣規則,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成功帶飛九毛九。2020年1月15日,九毛九集團在香港主板上市。
受疫情影響,在2020年5月,九毛九關閉了北京、天津及武漢的餐廳,斷臂自救。據2020的上半年財報顯示,疫情期間,九毛九集團有48家自營餐廳被迫關停,其中大部分為九毛九餐廳。
為降低疫情影響,九毛九集團已執行多項節省成本策略,包括“不再于廣東及海南省外經營九毛九餐廳”。
而太二酸菜魚表現亮眼,上半年太二酸菜魚營收為6.7億元,同比增長24.8%,收入占到了集團整體的70.7%,逆勢增長。這背后一方面是在疫情期間提供外賣服務,另一方面則是客單價上漲,由75元漲至77元。
逆勢增長的太二酸菜魚成了重點發展對象,正加速拓展。當然,九毛九并未只押寶太二,而是實行多品牌戰略。同年8月份,九毛九入局火鍋賽道,在廣州推出了火鍋品牌“慫”,主打鮮切黃牛肉,只賣一款鍋底,依舊個性十足。
九毛九在財報中提到,多品牌及多概念策略令其能夠進一步向更細分市場擴張、把握市場機遇及拓寬客戶群,從而最終提升市場份額。這也是眾多正餐品牌積極開副牌的原因,尋找第二條增長曲線。
眉州東坡:用供應鏈構建品牌基石
1996年6月,第一家眉州東坡酒樓在北京開業,開啟了從小酒樓到餐飲連鎖品牌的蛻變之路。
歷經20多年發展的眉州東坡并不急于擴張,或者開太多副牌(當下只有眉州東坡酒樓、王家渡火鍋和眉州小吃三個品牌),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供應鏈的打造上。
創始人王剛多次提到,完備的供應鏈體系才是眉州東坡品牌的支撐。
1999年,王剛開始打造企業的供應鏈,涉及農業、飯店管理、餐飲服務、食品加工及銷售等環節,由農業公司、中央廚房、食品加工廠這三部分組成生產線,從源頭到加工生產、再到成品輸出,眉州東坡進行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
在眉山,王剛投了1.2億元建立了四川王家渡食品公司,通過技術創新,來對眉州東坡的核心產品和原輔料進行批量生產,構建了東坡肘子、眉州東坡香腸、眉州小籠包等多條模擬手工的標準生產線。
供應鏈體系是支撐眉州東坡業務發展的基石,標準化也提供著品質保證,加速著品牌擴張,這也使得眉州東坡從2016年的7家門店,到2017年快速增長為16家。
疫情發生的2020年,供應鏈優勢再度顯現,由于眉州東坡建成了從農業到食品加工再到供應鏈的一整條產業鏈,因此可以在零售、外賣、社區商業多渠道發力,如在商超開“迷你店”,售賣產品,設立“便民平價菜站”,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平價菜,一系列舉措讓危機變成機遇。
3月18日,眉州東坡旗下的食品公司“王家渡”獲得了戰略融資,啟動上市計劃,預計2023年上市。在打造開放供應鏈上,眉州東坡不僅僅是“發力”,而是“狂奔”了。
俏江南:能否靠春風十里東山再起?
2020年2月,春風十里·俏江南在北京開業,這是俏江南被收購后開出的第一個子品牌門店,意味著春風和煦,征途又起。
同俏江南400-500元的人均不同,春風十里·俏江南主力消費人群為25-40歲的都市女性為主,客單價定在了180元左右,以避開100-150元競爭激烈的價格區。
子品牌意氣風發新開業,但俏江南卻很沉寂。回望巔峰期的2011年,營業額到11億元,每天接待2萬名客人。
但卻因為大環境的改變和自身運營的不當,很快隕落。一是國八條規定出臺,對高端消費群體有重大影響,二是俏江南品牌升級較慢,跟不上消費升級的步伐。
最重要的是俏江南相繼爆出了后廚臟亂差、服務差、死魚當活魚等事件,且公關危機處理不得當。
2017年,天星海外海集團斥資3億以不良資產拍賣的形式將俏江南全資買下,還包括下屬品牌北京宴、潮上潮、杏花堂等。2019年,俏江南營收4.5億,收支略有盈余,與全盛時期完全不能相提并論。
鹿港小鎮:初代網紅的未知未來
在2020年下半年,鹿港小鎮正式被收購,與大娘水餃成一家。彼時鹿港小鎮在中國14個城市,經營著60家門店。
2001年,主打臺灣菜的餐飲連鎖“鹿港小鎮”在上海成立。2002年,另一個主營臺灣菜的連鎖品牌一茶一坐誕生(在2020年陷入倒閉風波),兩者共同經歷了臺灣菜的美好時光。
打破“大餐飲”與“小餐飲”的局限,開辟出正餐、下午茶,中國茶、西式甜品兼有的中西合璧休閑餐飲模式,當時的鹿港小鎮頗受到都市白領、學生族的青睞,成為了最早的網紅餐廳。
當然,當下圍繞鹿港小鎮的討論多是懷念,曾經帶給人美好氛圍的休閑餐廳,只停留在回憶中,卻鮮少讓人有動力再去體驗、消費。被收購后的鹿港小鎮也不曾有過什么新動作,如何通過產品迭代,激活老客戶,拓展新客戶,是餐飲品牌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小菜園:收入亞軍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
在休閑中式餐飲這個賽道中,2020年的收入前三為西貝、小菜園、太二,收入分別約為55億元、25億元和20億元。
拿下25億元收入的小菜園鮮少有媒體報道,是“悶聲發大財”的典型代表。據官網顯示,這個徽菜品牌,已經在79個城市,擁有了292家門店。
這些門店大多開在城市非中心地帶,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如上海的小菜園就開在江橋、寶山、崇明等地的商場,遠離市中心的商場,租金壓力小很多,競爭力也小,同時目標客群更集中。
在組織力方面,小菜園一直走餐廳合伙人制度,也就是把員工變成合伙人,在官網我們也能看到,小菜園的愿景是:讓更多的員工實現夢想!這或許是這位隱形亞軍的獨到之處。
莆田&榮先森:小眾菜系的新打法
莆田餐廳并非發源于莆田,而是一家新加坡餐企,于2015年開始進入到中國大陸。
莆田菜歸屬于閩菜,是更細分的菜系。
如何深度挖掘小眾菜系,打造一家家成功的餐廳,莆田的主要打法是依靠在地好食材,打造美食節,從而展開一系列營銷活動,不斷養成消費者“生物鐘”,每年按時間來餐廳打卡,如4—8月是莆田特有的哆頭蟶季節,12月到次年1月則為頭水紫菜節。
依托福建菜發展起來的連鎖品牌,還有榮先森。創始人為傅乙晟,也是網紅餐廳宴遇的創始人。
榮先森成立于2016年,只有四五年的發展史,主打閩南美食,不僅有東山小館等小海鮮,還有四果湯、炸醋肉等閩南小吃。
這兩家餐廳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樣本:如何深度挖掘、整理小眾菜系與地方小吃,再結合舒適、精致的用餐環境,開出一家家好餐廳。在餐飲品類不斷細分的當下,極其有意義。
云海肴:汽鍋雞做到極致
云海肴創立于2009年,算是個后生,當時的外婆家已經開始大力發展副牌了。
最初門店開在云南,后進京發展,兩地打磨5年后,云海肴上海新天地店開業,開啟了全國拓展戰略,并于同年開出了子品牌“邊境東南亞小吃”。發展至2017年時,門店突破了100家。
近幾年的大動作就是把汽鍋雞做到極致。原先云海肴的后綴為云南菜,現在改為了汽鍋雞。
云南高原自然散養麻雞肉、紫陶汽鍋、3小時蒸制工藝,提升著產品的價值感。
同時根據時令,云海肴不斷添加副食材,變換為松茸款汽鍋雞等新品。種種舉措讓汽鍋雞的復購率超過70%,從而帶動餐廳營業的整體提升。
云海肴另一個動作是在經歷疫情沖擊后開始加速發展的,那就是零售業務。
云海肴創始人、董事長趙晗在疫情后談到今后要調整業務結構,通過一些線上零售渠道銷售云南特色的食材、半成品、快消品等等,提升品牌的抗風險能力。如今線上商場—舔鼻尖已經非常完善,可通過云海肴的公眾號直接進入,產品多為云南原產地食材,極具差異化。
梳理完正餐品牌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在走過品牌拓展期后,不約而同地走出了三條發展路徑:開創子品牌,尋找第二曲線,如外婆家、九毛九;搭建供應鏈,開啟零售業務,如眉州東坡、云海肴;積極探索到家業務,如外婆家的老鴨集,西貝的賈國龍功夫菜。 這種窮則思變的探索精神,值得每個餐飲人學習。當然也有往日的網紅品牌,仍在努力經營,只是品牌動作追不上市場變化,淘汰終將會到來。 資料來源: 餐飲老板內參:外婆家吳國平:當下最迫切的,仍是如何提高效率 餐飲老板內參:快時尚陷入閉店潮,外婆家、綠茶們還好嗎? 礪石商業評論:西貝賈國龍:中餐界的折騰王 餐飲老板內參:綠茶、外婆家、桂滿隴,“老網紅”都有新故事 餐飲老板內參:餐飲業上半年:巨頭淪陷,交出巨虧答卷 餐飲老板內參:收割“夫妻店”!小餐飲可能正遭受“野蠻人入侵”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