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見大的故事
“玻璃心,內心脆弱而敏感的人,受傷最多的永遠是你,太敏感的人真的容易受傷。你若不堅強,懦弱給誰看?不要做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半點風吹雨打……”
那天晚上,一個伙伴情緒不對,我出自好意上前打探了一番;誰料這孩子仿佛“大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似的,開始釋放自己心中窩藏已久的怨言;他開始喋喋不休,要跟我促膝長談傾吐苦水。我決定給他些許人文關懷,對他說了一番話,哪知余音未落,這孩子已經哭得一塌糊涂。沒辦法,我只能怪自己情商太低。
事后,我并沒有忘記這件事,我一直在回憶他最開始為什么要主動傾訴,最后又對我大失所望。一想到這件事,我就心痛到無法呼吸。
一前一后,我扮演了一個天使和一個惡魔的角色,最開始他感到很暖心的關懷,所以想多聊兩句,但聽到我針鋒相對的話語,他喪失了精神支柱,不想聊了。
其實組織里的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幾種感受:先有存在感,然后找到成就感,繼而有了幸福感,最后獲得歸屬感。說白了就是先融入后成長,然后實現夢想,最后在這里扎根,努力貢獻成績。
以史為鑒的結論
那照這么說,一個師父帶徒弟是應該充當天使角色還是惡魔角色呢?每個人都會回答:當然是兩種角色同是都要有啊!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時間做天使?什么時候做惡魔?哪些員工喜歡天使?哪些員工需要惡魔?
面對徒弟自暴自棄而店里忙的焦頭爛額的時候,你該怎么辦?如何正確的區分嚴與愛,帶訓徒弟恰如其分,進退得宜?
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我們一起探討。下面,我先拋磚引玉,說一下我的觀點。
古代有兩位大軍事家,一個叫白起,一個叫范睢,兩人同朝為官。白起為大將軍,他統兵素來剛柔并起,勤于操練,也不乏對將士關愛倍加,號稱戰神,終其一生,七十多場戰役,未嘗一敗。范睢為丞相,治國理政慣于操弄權謀,心狠手辣,極富陰謀。
長平之戰時,白起攻打趙國廉頗,戰局陷入膠著狀態,白起主張打消耗戰,范睢不認同,采用了反間計,挑撥廉頗養寇自重,這才攻下長平。
面對四十萬俘虜兵,白起的天使心又萌生了,揚言愿意投降歸秦的可免死。范睢極力反對,主張擊潰一個國家一定要心狠手辣,不接受投降。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上策并非攻心,因為沒有俘虜會心悅誠服地當叛國分子,所以不要收買人心,擊潰一國必須攻人。
范睢能說出如此驚世駭俗的言論,絕對是一個惡魔的形象,但效果卻立竿見影,一戰定乾坤。到如今,歷史學家還認為此舉有待商榷,長平之戰范睢的主張有功,在于讓秦國擊潰強國,雄霸天下,但也有過,過在從此以后任何一國都對這虎狼之國的招降書不再信任了。
秦朝反動派嫪毐后來趁機打著旗號造反,要推翻虎狼之君,所以范睢的“惡魔主張”也給秦國釀造了十數場腥風血雨的危機和動蕩。
再回到微觀世界,師父帶徒弟的時候,如果對他的成長總是報喜不報憂,那么徒弟就會不斷的犯錯,成長不起來。如果一味批評指責,甚至用逼迫的手段“揠苗助長”,確實能快速成長起來,但是他不會有幸福感和歸屬感,不會主動為團隊多付出,而是變得不近人情,自私自利。
所以解決如何恰如其分、進退得宜帶徒弟的關鍵點在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更加地貼近現實。
以心相交的方法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因材施教:徒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帶訓就要取長補短。
例如:聰明但是粗心,那你給他的教材就要是細致入微的;平和但是低效,那教材就應該是大刀闊斧的;好學但是急躁,那教材就應該是專注的,讓他學會與人為善,讓他明白和別人關系好了才有人愿意教他。道理都很簡單,量體裁衣卻需要敏銳的觀察力。
因地制宜:在犯錯的情形下,要先認同表揚,再指點錯誤,最后給他鼓勵;在倦怠的時候,要做一個天使,消除他的怠惰基因然后給他設定任務……
帶訓絕對不是死胡同,無限循環的給徒弟重復昨天的伎倆,而是敞開大門,以夢為馬,讓他揚帆起航。
因人而異:有的人大大咧咧,有的人感情細膩,有的人心不在焉,有的人急功近利……沒有誰注定高人一等,也沒有誰必然一枝獨秀;我們是命運共同體,要讓別人接受不一樣的自己,也要讓自己接受不一樣的別人。
關于帶訓徒弟是天使還是惡魔,其實我更偏向于惡魔。
當今世界在不斷地更新迭代,如果都需要天使來呵護,那你無異于溫室里的花朵;任何時候都經受不住風吹雨打,天使只是一劑麻醉藥,你隨時都可能清醒。
當你遇到的即便是惡魔,你終會涅槃重生,在一番摸爬滾打之后,守得云開見月明,遇見更好的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