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企老板內參 道哥 | 文
企業也是一個生命體,品牌會老化,業績會下滑。一旦企業喪失了增長的可能性,就相當于被宣判了“死刑”。即使你同樣是上市公司,業績好過九毛九,只因沒有增長的可能性,市值也隨之一落千丈。
這就倒逼企業要不斷地尋找新的增長點。
比如阿里,如果只有阿里巴巴一條曲線的話,它就會只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它不斷開辟了第二曲線(淘寶、支付寶、菜鳥物流、阿里金融、阿里云等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
而當前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
九毛九找到了太二,創始人管毅宏認為,其中有很大的運氣,太二的成功難以復制。
呷哺呷哺找到湊湊,但是未來仍充滿變數。
西貝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尋找,都以失敗告終。目前又在探索預制菜。
海底撈比較有趣,推動內部創業,用一堆小品牌分別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品類上進行“探礦”。
看了他們尋找新增長點的各種動作,真的是百感交集、百花齊放、千方百計、千錘百煉,百思不得其解。
對比來說,杭州外婆家推出老鴨集、宴遇推出“榮先森”,似乎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做老鴨集這個品牌的邏輯,就是要做極致單品。“老鴨集品類極端單一,就一個主菜鴨子。每只麻鴨燉煮3小時以上,配上火腿、筍干、千張。如果是送到家的,消費者拿到以后還可以自己加菜燉煮。”
疫情緩和后,老鴨集表現出了更強的競爭力:“堂食+外賣+外帶+新零售”的模式,擴寬了它的銷售渠道。
如今,老鴨集已成為繼外婆家、爐魚之后又一個主力品牌。自從2019年12月底到目前,老鴨集已開出21家門店。
宴遇創始人傅乙晟尋找新增長點的方法也很有意思,有種“于無聲處聽驚雷”之感。
2017年,他悄悄地推出了“榮先森”,成為閩南菜的代表品牌,號稱“廈門第二”。
在疫情之后,他又悄悄地推出了高端餐飲品牌“遇外灘”,選址上海BFC外灘金融中心,坐在窗邊一抬頭就是東方明珠。開業之后,好評如潮,“遇外灘”捧為上海福建菜評價榜第一名,并獲得2021上海米其林一星。
別人需要很努力還不一定得到的東西,外婆家和宴遇為何得到的如此“輕松”?沒有試錯的的反復,沒有失敗的悲情。
這讓我好奇:他們推新品牌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打磨一個新品牌比改進一個舊品牌的代價更小。
這其中主要的障礙來自于舊的系統對自身有保護機制。因此,很多品牌都在推爆款品牌,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也對創新下過定義,他認為,“創新不是在同一條曲線里漸進性改良,而是從一條曲線變為另一條曲線的新組合。”
因此,做新品牌成為尋找新增長點的好方法。
那么,外婆家和宴遇,是如何突破思維局限的呢?老鴨集和榮先森的成功可以復制嗎?
要復制老鴨集和榮先森的成功,其實不難。正如今金句所說,“沒有好的思維模型,再多的知識積累也是低水平的重復”。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提升認知。
2017年,甜鮮小勝麻辣。從這個角度來說,老鴨集和榮先森都有“鮮”的優勢。
比如老鴨集的食材來自浙江本地,全是由創始人Uncle吳親自驅車前往各個地縣、經過無數次嘗試精挑細選出來的。紹興麻鴨、天目筍干、金華火腿、手工千張……這些浙江老百姓家中尋常不過的食材,搭配在一起就是天作之和。
比如榮先森有一道產品是東山小管。小管屬小魷魚,天生具趨光性,只能挑在沒有月亮的夜晚出海捕撈,漁民必須通宵夜捕。捕撈方式是燈捕小管,這是東山島傳統的捕撈方式。開燈、下網、關燈、收網,8個小時的持續作業里,這樣的捕撈過程至少要重復4-5次,平均每次一個多小時。之后還需趕在天亮前返回、送至榮先森后廚。
除此之外,還有空間設計、場景氛圍、餐桌美學等,都讓小品類的具有了極強的品牌感。
這些細節,都需要沉浸式體驗,才能深切地感受得到。因此,道哥現場強調以“三現主義”為指導,地行深度學習。所謂“三現”,指的是現場、現物、現實。即一切從現場出發,針對現場的實際情況,采取切實的對策解決。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做法。
6月15日,道哥現場課走進美麗的杭州外婆家,請創始人吳國平先生分享從外婆家、爐魚,再到老鴨集的升級之路,底層邏輯,以及他對行業的獨家分析。
“過去三年西貝一直在不停地發展,而我們守了三年,因為我不知道怎么走,店開得也少。現在,我們找到了新方向,老鴨集已經進駐浙江和江蘇多個城市,開了21家門店。”
6月22日,道哥現場課走進美麗的廈門,在海風和燈光中,請傅乙晟分享他的創業故事,分享從宴遇和榮先森的底層邏輯,未來迭代的方向,以及他對餐飲業未來的看法。
深度學習,現場主義
6月15日,走進杭州:外婆家?老鴨集
6月22日,走進廈門:宴遇?榮先森
掃碼咨詢、報名:
18610754299小游君(微信同號)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