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奴、小龍坎、吉野家等餐飲大牌集體爆推小火鍋,輕時尚、快餐化、高性價比是三大特點。
這種“快餐式小火鍋”的競爭對手竟然不是呷哺呷哺,而是麻辣燙和冒菜!
它們到底能不能殺出重圍,創造新風口?
881
期
餐飲大牌紛紛推出“快餐式小火鍋”
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巧合。
一邊是小火鍋開創者呷哺呷哺股價持續下跌,遭遇高層動蕩、資本撤退,內憂外患。
另一邊是巴奴、小龍坎、吉野家等餐飲大牌紛紛推出小火鍋。
▲部分推出小火鍋的餐飲品牌
餐見君梳理后發現,新玩家對小火鍋的理解和打法,似乎與老玩家并不相同。
>>新玩家把小火鍋快餐化
小龍坎的mini火鍋菜、巴奴的桃娘下飯小火鍋以及老鄉雞、和府撈面,其共同特點是火鍋套餐化、火鍋快餐化。
除了桃娘下飯支持加自選菜以外,其他都是固定菜品的小火鍋套餐。
▲各大餐飲品牌推出的小火鍋
>>老玩家把火鍋變mini
呷哺呷哺及其高端子品牌inxiabuxiabu是把鍋具做小,分量做小,依然保持現吃現涮的火鍋屬性。
吉野家的自助小火鍋與之類似,雖是新玩家,卻是老打法。
▲呷哺呷哺及高端子品牌inxiabuxiabu
把火鍋做小的做法,在其他火鍋大牌中也有例可循。
比如海底撈在去年推出88元一人套餐,168元雙人套餐,當時正值“一人食”風靡餐飲界。
周師兄、吳老幺、吼堂等知名火鍋品牌均有推出小份菜。據周師兄負責人介紹,店內8-9成的菜品都分大小份,以大刀腰片為例,大份49元,小份29元,小份更適合小桌聚餐。
快餐式小火鍋的真正對手是誰?
>>不是呷哺呷哺
我們來分析一下,除了和府撈面和吉野家以外,快餐式小火鍋有三大特點:輕時尚、快餐化、高性價比。
輕時尚的就餐環境符合年輕消費者的審美,且不輸呷哺呷哺;
快餐化縮短選品與就餐時間,適應生活節奏快的上班族;
30元的客單價,對一線城市消費者來說,就是一頓工作便餐的價格。
和府撈面火鍋、吉野家小火鍋與呷哺呷哺類似,更適合兩人小聚或一人改善伙食的消費場景,就餐頻率低了不少,且50-70元客單價的小火鍋似乎沒有太大吸引力。
所以餐見君認為,快餐式小火鍋與呷哺呷哺并不形成正面競爭。
>>而是麻辣燙、冒菜
對消費者而言,30元的客單價還可以吃什么?麻辣燙、冒菜。
換句話說,張亮、楊國福等麻辣燙品牌,還有三顧冒菜、川魂等冒菜品牌,才是桃娘下飯、小龍坎mini火鍋菜等的真正對手,而且是跨界的。
▲部分麻辣燙、冒菜品牌
窄門餐眼顯示,張亮5455家,楊國福5851家,三顧冒菜1175家,川魂1079家,合計13560家,這還不算其他同類品牌。
足見30元左右的價格區間里,水大魚大,競爭激烈。
為什么餐飲大牌齊刷刷瞄上了小火鍋?
第一,從單一走向多元,尋求新的增長曲線。
海底撈的子品牌不僅有U鼎冒菜,還有撈派有面兒、十八汆、秦小賢、佰麩私房面、新秦派以及最近的日式快餐品牌“大牟田”。
九毛九也從專注西北菜,逐漸開創了太二酸菜魚、2顆雞蛋煎餅、慫火鍋、那未大叔是大廚以及最近的專注川菜的太二前傳。
▲太二前傳
其中,太二酸菜魚和慫火鍋都表現不錯,成了九毛九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因此,巴奴、小龍坎、老鄉雞等餐飲大牌,孵化或推出子品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具有“低價、高頻”屬性,市場很大。
桃娘下飯的“飯”字,小龍坎mini火鍋菜的“菜”字,合起來就是“飯菜”。
從套餐、客單價、門店選址、裝修風格等角度來看,它們都有低價、高頻屬性,很適合做工作便餐,市場規模很大。
第三,做大供應鏈,從供應鏈端掙錢。
海底撈、大龍燚等不僅僅是從門店掙錢,還從供應鏈端掙錢。海底撈的蜀海、大龍燚的遠方云天都有為其他品牌供應底料、食材,還生產C端產品。
小火鍋模式一旦跑通就是一個大市場,不僅小火鍋本身可以成為新的增長曲線,供應鏈端也可以做大做強,進而帶來更多盈利。
最后
實際上,小龍坎、巴奴等中高端品牌推出平價小火鍋的打法比呷哺呷哺高明得多。
前者從高端到平價是降維打擊,后者從平價到高端則是升級打怪,孰難孰易,一眼便知。
但是快餐式小火鍋不能忽視與麻辣燙、冒菜的跨界競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教育市場仍需要時間
快餐式小火鍋們還處在一個略顯尷尬的階段:
沒吃過的可能會望文生義,以為跟呷哺呷哺沒什么兩樣;
吃過的有人吐槽,“感覺就是加了酒精燈的冒菜”,可見消費者還處在認知模糊階段。
>>一定要突出差異化
在跑單店模型的過程中,與別人家的小火鍋有什么不同,與麻辣燙、冒菜有什么不同,都要最大化地突出體現。
最后,如果你是摩拳擦掌想做快餐式小火鍋的創業者,也請保持理性。
不妨先去以上品牌體驗一番,然后分析分析選址、裝修、客群、客流、翻臺、菜單,再做打算。
(看個小視頻,認識一款有趣的食材)
推薦閱讀:火鍋界“場景革命”來了,你準備怎么跟?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8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