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里一位老板分享了自己的開店計劃,我覺得挺好,分享給各位。文章后面有我的點評:
老陳你好,我是喜馬拉雅的聽眾,今年5月份開始聽你節目的天天聽,邊上班邊聽,已經聽了兩遍了。因為上班工作的原因沒有做筆記,你的分享滿滿的是干貨,給我這個想開店的打工人,學到了不少。
你的節目分享的很到位,從學藝到選址,如何與房東打交道到辦營業執照到裝修到預熱到營業如何維持等等。聽過老陳的失敗已成功,也講解過其他老板的案例,很真實,很接地氣,受益匪淺,分享的細節很到位,也有看過你的抖音視頻,讓我開店的心蠢蠢欲動,
老陳說過,你現在的生活是三年前就定下來的 ,那么從現在起定我三年后的生活。我想辭職創業,我想先回老家找個工作上個班。先了解老家的地理位置和行情,老家屬于四線城市,外嫁的我從未在老家待過,所以要先回去找個工作,上幾個月班了解地方,看看行情,再作打算。
我這個不上不下的年紀很尷尬,七十年代末的我,雖然經不起多大的折騰,但是這個年紀的我們是吃得了苦的,辭工回家也是因為家有老母要照顧,也只能返鄉回家發展,沒有什么市場經驗的我,也只想從擺地攤做起吧,之前也擺過地攤,賣自家的農作產品之類的東西。
記得老陳有過兩檔節目是講做豆腐的,我也知道豆制品的品類很多,千姿百態品類多,想做好很難,不過,我覺得這個項目挺好。傳統手工石磨豆腐,無任何添加的豆制品,綠色食品,純手工制作,我要做出別一樣的風格。我真的想回老家賣豆腐,本錢少,投資低,適合我這一類人做。做豆腐的操作流程,我大概也會,因為每一年過年,婆婆都會自家做豆腐,我也幫忙打下手,多少也學到了一點。不過,我只會做幾塊白白的豆腐,因為品類多,我覺得我這點技術遠遠不夠,想再拜師學藝,好好再歷練操作,先把技術學精學到家了再出攤。
自從有了這個信念,我就一直向外來的同事打聽他們地方的豆腐是怎么做的。我也想走出去看一下,學一下別人的豆腐是怎么做的,讓自己把技術手藝豐富起來再出攤。
我想先在農貿市場擺個攤,因為豆腐的需求都是在菜市場,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所以我先入手菜市場。我接下來的事情是如何把手藝學精,如何跟買菜的媽媽和大媽阿姨們混成一片。這個目標和想法是將來我想實現的。
我覺得這樣的開店計劃就很接地氣,很容易成功。
老板首先根據自己的條件設定目標,不好高騖遠;把握了小生意的關鍵步驟,先做產品再開始;同時愿意從低做起,擺攤小成本起步。只要老板產品不錯,賺錢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有一點提醒老板,開始不用想著做太多的品種,那是以后的事情。最開始就先把白豆腐做好就可以了,只賣白豆腐,一個攤子一個人生產銷售都搞定了。這個白豆腐一定要跟老家吃的一樣,跟小時候吃的一樣香,不能放亂七八糟的東西,做最自然最淳樸的味道。豆子要精挑細選,看看哪里的豆子,哪個品種的豆子做出來最好。做出來,就可以開始了。東西好,就要吆喝出來,要大聲告訴大叔大媽們。
開始千萬不要搞復雜,非要把所有品類都學會了再開始。賣得東西多了,反而增加失敗的風險,顧客覺得雜,自己的人工成本也會增加不少。只做白豆腐就夠了。等自己的白豆腐攤子有點口碑了,大家都覺得你的豆腐地道好吃了,覺得你這個人不錯了,再拓展其他的豆制品種也不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在追求大自然本來的味道,食物本身的味道,或者小時候的味道,無論是老人家還是年輕人,都希望吃到真正用心做出來的東西,這種返璞歸真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文章題目我說的是3年后,做的好哪里需要三年,一年就足矣。
另外,通告一下,和冷鍋串串店老板溝通好了,9月下旬會上線冷鍋串串,有網紅氣質的品類,這些年也發展很快。也就是說,9月份有兩場直播,一場是9月11號的鹵味,一場是9月25日號的冷鍋串串。感興趣的人保持關注。
………………………………………………....
拜師學藝:有個靠譜師傅,開店少走彎路
9月11日,鹵味店老板會進行第二次直播介紹項目,對熟食鹵味感興趣的老板可以報名參與第二批技術學習。
用釘釘掃碼進入直播群:
………………………………………………....
半價加入社群點擊:半價加入社群,就通過這個方式
1,我開第二個店時的全過程分享,頂層設計開店理念的詳細闡述,有近500頁的經驗總結。
2,每天社群成員的案例分析,經驗分享,回答社群成員的各種疑問,這3年已經有兩百萬字的沉淀,涉及到開店的方方面面,是一個開店人的巨大寶庫。
3,認識同行和非同行的開店創業者,提供靈感,找到商機。
4,讓你找到組織的感覺。這是一個接地氣的社群,大家分享開店創業心得和故事,不作。在這里相互激勵和鼓勵,找到草根開店人的前進力量。
5,社群有專門的社群平臺,所有人在里面,也有各自的微信群,方便成員們自由交流。
半價加入社群點擊:半價加入社群,就通過這個方式。
有興趣的老板加老陳微信:kaidianbiji8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