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品上新怎么做?這7個問題你一定想知道答案


    品迭代是餐飲品牌必然要面對的一個環節。
    有的品牌因多元、豐富的新產品不斷收獲話題和人氣;
    有的品牌卻陷入迭代誤區,丟失了市場。

    餐廳產品迭代更新到底該怎么做?多久上新一次產品?每次上新應該替換怎樣的產品?核心產品如何不斷迭代?

    本文轉載自勺子課堂(ID:shaozisxy),作者:宋宣、王兵。

     

    出品是餐飲品牌的生命線,也是消費者在門店消費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會問,我到底應該多久上新一次產品?我的品類是否會過氣?每次上新我應該替換怎樣的產品?核心產品如何不斷迭代?
    近日,有幸與餐孵創始人王兵進行了一次關于出品的深度對談,也結合我在餐飲行業中7年的觀察,和您聊聊這些你一定遇到過的出品問題。

    01.
    我們到底該多久上一次新?
     
    菜單不新、生意不穩。圍繞定位穩定的推出新品,是保持用戶新鮮感、提高用戶生命周期、增強復購的根本手段。新品,就是用戶再次到店的重要理由。
    在上新周期上,一般來說至少半年要更新一次(快餐則可提前至3-4個月一次),每次更新15%-30%的產品。
    這里要強調的是,對于產品的更新不僅要做到半年一次的頻率,更要做到半年一次的“穩定”。給到消費者關于產品的穩定預期,同樣是穩定吸引消費者到店消費的重要一環。

    △圖片來源:攝圖網

    當然,上新的前提一定是有新品可以上,這就要提到建立新品庫的重要性,
    新品庫一般是菜單菜品數的10倍才能足夠應付各種情況下的新品上新與老菜迭
    代。

    同時,菜品庫基數越大,也意味著品牌已經上新的菜品質量一定不低,這也可以理解為大部分的研發其實不是靠著驚艷的技術,其實更多是靠不停的篩選、對比。
     
    02.
    什么樣的產品必須要從菜單淘汰?
     
    上新的同時必然要淘汰“不合格”的菜品,否則菜單只會越來越厚、越發冗余。

    首先,在思考淘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回到經營中最關鍵的數據“營業額”,
    若主推的核心產品在門店中營業額占比不到5%,則產品必須被淘汰。
    顯然,這一數據背后不是曝光不足,而是消費者并不選擇、不用人民幣買單。
    同時,若產品無法與符合定位的核心產品加以組合配合,甚至有互斥的效果,則同樣要思考將其淘汰,因為這種菜品賣得越好,整體生意會越差。
     
    03.
    菜單越薄,利潤才能越厚?
     
    都說菜單越薄,利潤才能越厚,事實真的如此嗎?正常來說,
    快餐的普遍產品數在30道產品左右,正餐的菜品普遍在60道產品左右,若過度偏離這一數字,則一定會影響營業額。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在選擇你時能想到的產品過少,則你所處的經營賽道一定過窄。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另外,就是消費者選擇餐廳的方式正在發生微妙的改變,比如,曾經一家餐廳在消費者心中主要依靠“品類”來區分,但是如今,我們發現隨著線上外賣的突入,門店在消費者中心的更大價值是場景。同一個場景下,消費者如果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選擇,則必然選中你的幾率變更大。
    同時,隨著食品工業的越發強大,餐廳有了更多成熟菜品可以直接從供應鏈渠道進貨,也側面促進了更多餐廳開始選擇更加豐富的產品思路,因為即使產品變多,在高效供應鏈的加持下,門店的生產效率也并未變低。
     
    04.
    如何打造品牌的第二曲線?
     
    海底撈無數次嘗試小店模型、西貝多次嘗試快餐模型、九毛九因太二快速崛起。巨頭的發展都離不開對第二曲線的豪賭。而對于更多普通品牌來說,第二曲線同樣重要,隨著第一品牌生命周期的逐漸接近尾聲,我們要么選擇迭代老品牌,要么選擇開發新品牌。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第二曲線創造的前提一定是推出了新的產品,且“新產品”一定是從老菜單中跑出來的。


    也就是說,對大部分品牌而言,第二曲線的核心產品一定是從第一品牌的菜單中脫穎而出的,它們尚且沒有搶占第一品牌核心產品的地位,但又展現出了明顯生命力,這便是《商戰》中描述的:自我進攻策略,即用在同一主體下,讓新品牌對自持老品牌進行自我進攻,最終促進品牌的迭代。

    05.
    如何升級不能被淘汰的核心產品?
     
    符合定位的核心產品自然不能被隨意淘汰,比如巴奴的毛肚、麥當勞的巨無霸、肯德基的原味雞、蜜雪冰城的冰激凌。


    這些核心產品在門店顯然已經充分“跑通”,
    在這種情況下,對產品的迭代一定來自對產品形象的再造,即在產品和消費者之間建立新的橋梁。
    常用的方式包括:出品的獨特技法、更加挑剔的食材篩選、更能溯源的原產地策略、更新穎的菜品呈現方式、更突出的門店表達……
    總之,用于詮釋定位的核心產品一定不能隨意更改味道,反而應該對原有的“經典”部分加以充分詮釋。
     
    06.
    如何判斷產品的流行趨勢?
     
    抓住了口味、產品的流行趨勢,自然可以趁勢帶一波客流。
    首先我們要思考口味是否有流行?
    這是一個真概念還是一個偽概念?
    我的理解是,口味乃至菜品的流行是真實存在的,而這種流行往往幕后一定有品牌進行有償的推波助瀾。

    △圖片來源:攝圖網

    之所以這么說,來自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
    人們的口味本質上是不會發生巨大改變的。
    可以說今天我們市面上流行的產品10年前乃至100年前都曾經存在,并不是我們憑空造出來的,而它的味型也必然符合更長一段時間人們對于口味的習慣。
    所以,所謂
    流行口味實際上是拿出我們熟悉的某一種口味進行了刻意的傳播,造成了這一口味的產品在一個階段得以創造更高的營業額。
    如果就此深究,品類是否存在周期,我則堅定持反對意見,從消費者角度而言,從沒有一個品類是被憑空創造出來的,所有品類的發展時時刻刻都存在,并不會突然崛起或突然衰落,所謂的崛起與衰落,大都因為經營者入局后自身沒有經營得足夠到位,導致了大量死亡,看似是品類的原因,實則回到商業的本質,大都和營運基本功不扎實與門店盈利模型不健康有著巨大的關系。
     
    07.
    在運用食材上應該堅持怎樣的思路?
     
    如今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對于食材的追求有增無減,這幾種體現在對食材原產地的關注上,人們更在乎食材到底來自哪兒、有何故事、是否有獨特的品嘗方式或獨特的烹飪過程。

    但是,今天我們主要聊得不是這一點,反而是
    希望告誡更多餐飲人,不要盲目追求稀有的食材、獨特的烹飪……
    核心的原因仍是消費者本質上對于餐廳穩定性的需要,穩定性會產生穩定的消費預期,最終實現穩定的消費購買行為。

    △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對食材的運營商,我反而建議你使用普通食材中的精品部分,把一種可以普遍供應的家常食材,通過嚴格的篩選得到最“講究”的吃法、做法。這種方法一放面保證了食材成本不至于過高,同時保證了產品使用的穩定,一舉兩得。
     

    結  語

    如今的餐飲供應鏈行業正在變得越來越數字化、越發高效率,這都迫使更多餐廳開始逐漸將自身的產品研發外包給供應鏈企業,這種方式在當下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但是根本上,品牌之間依然需要實現差異化,產品的研發、新品的上新、老菜的迭代依然需要品牌出品者精益求精。




    延伸閱讀



    ? 關于產品上新,這里有4個方法可以借鑒

    ? 到底要不要推新菜,什么時候上新菜最好

    ? 一文盤點2021秋冬茶飲新品的幾大特點

    紅餐網已同步入駐:
    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36氪、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前瞻網、贏商網、億歐網、億邦動力、雪球網、投融界、知乎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微博、騰訊新聞、新浪財經、搜狐新聞、網易新聞、界面新聞、鳳凰網、一點資訊、天天快報、抖音號、視頻號、B站、UC大魚號、封面新聞、360圖書館、聯商網、商業新知、東方財富網等近40家媒體平臺,并同全國數百家媒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內容交流/采訪/轉載  |  微信:hongcango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35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7日 02:55
    下一篇 2021年12月7日 02:5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