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里賣咖啡,火鍋店吃燒烤……拼“場景力”的時候到了

    場景戰爭在2021年打得響亮。

    傳統老字號紫光園開出檔口店、社區面館;前湊湊創始人張振緯的新創品牌“謝謝鍋”,更是把“火鍋+燒烤+奶茶+酒+甜點”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主打全時段、多場景的模式……

    飲品行業的槍火味兒更濃,場景戰爭已經蔓延到了超市、酒店……
    總第 3012 
    餐企老板內參  翟彬 | 文


    進超市、酒店,

    咖啡店開啟場景爭奪戰!

    咖啡品牌們深陷“場景焦慮”。

    11月29日,Tim Hortons(中國)宣布與麥德龍(中國)達成戰略合作,成為麥德龍在國內的獨家合作咖啡品牌,并計劃到2022年1月,在成都、大連、青島、南京、廊坊和上海6個城市的麥德龍開設不少于9家的Tims Go(捷楓店)。

    如果說Tims把咖啡館開進超市,看中的是全新的“碎片場景”,那么跟Tims有著同樣操作的還有Costa。

    今年6月份,Costa coffee與華住集團正式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打造“華住+Costa coffee”的咖啡快選店體驗模式。截止目前,Costa coffee已經入駐到了華住集團旗下的“全季、漢庭和你好”三家主力品牌酒店。

    這還沒完,比在超市、酒店開咖啡館更“離譜”的是星巴克。

    11月24日,星巴克宣布,國內首家星巴克共享空間概念店在上海來福士廣場辦公樓開業,將采用類似“WeWork+咖啡”的模式,來滿足商務社交、個人辦公以及聚會等不同人群需求。

    以上的種種,讓我們不由得想問,原本“高大上”的咖啡品牌為何紛紛看中了這些“非主流市場”?


    咖啡——

    場景最細分的品類

    2018年5月15日, 瑞幸首次提出用“無限場景”替代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簡單講,就是瑞幸希望打破“咖啡只能在門店里喝”的習慣,通過差異化的門店布局,來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

    咖啡已經成為餐飲行業中“場景細分最為極致的品類”,且沒有之一。 


    通過總結我們發現,如今咖啡的門店類型大體可以按照面積大小、消費水平、職責功能、產品類型、地理位置等維度來劃分,門店類型之復雜、功能劃分之精細,真正應驗了所謂的“無限場景”



    咖啡店的場景已經細分到了極致:

    第一、 消費分層明顯。

    隨著國內咖啡消費的日趨成熟,消費分級越發明顯。以星巴克門店為例,針對專業發燒友,有強調“全感官體驗”,配置了虹吸、手沖、咖啡壓濾壺的“星巴克甄選店”;針對“偏重了社交體驗,崇尚咖啡文化”牌粉絲,有“咖啡烘焙工坊旗艦店”,可以一站式體驗包括咖啡、酒飲、烘焙、茶飲等全系服務,顏值高、體驗好、容易出片,非常適合打卡;更有針對白領日常消費頻率高,重視“快捷、易取”的“Starbucks NOW”。

    第二、功能多元化。

    仍以星巴克為例,作為行業標桿,星巴克對于場景的劃分最為精細,這些年陸續推出針對特定人群需求的星巴克手語店,和寵物友好門店,并且每年仍有像“共享空間概念店”、“向綠工坊”等不同類型的門店不斷涌現。

    而其他咖啡品牌在場景細分上大有像星巴克看齊的趨勢:Tims這邊,既有以“電競為主題”的深圳科學科興園店,也有作為測試新產品的“Tims Lab”;一向以“小店模式”著稱的Manner則在上海、蘇州多地開出了復合店型的烘焙工坊;號稱“一店一設計”,強調“工業美學”的M stand更是反向輸出了“Pop-up-快閃店”。

    第三、跨界賣咖啡,“咖啡+”帶動話題性。

    今年9月份,網紅品牌HARMAY話梅在上海武康路開了700平方米的全新旗艦店,人們驚喜的發現,與餐飲八竿子打不著的彩妝品牌居然也賣起了咖啡。不僅如此,越來越的品牌開始跨界賣咖啡:

    • 盒馬近日在昆明開出了首家自營的 ” 盒馬咖啡 “,這也是繼5月份推出“盒馬花園”之后,盒馬打造的一個全新的消費場景;

    • 主打生活方式的自媒體品牌“一條”的文創生活館,和美食大V“日食記”的線下門店均配有自營的咖啡館;

    • 百年同仁堂旗下飲品店知嘛健康的“枸杞養生咖啡”,一經推出就成為網紅爆款;

    • 另外咖啡更是成為了書店的“標配”,比如西西弗書店的“矢量咖啡”,鐘書閣的“書癡咖啡”,大眾書局的“紙品咖啡”,大隱書局與Costa coffee……

    如今賣咖啡再也不是咖啡品牌的專利
    ,不同的業態紛紛把“咖啡”當成引流的工具,咖啡變成“流量老工具人”的咖啡。


    市場不夠,場景來湊——

    場景碎片化的成因和趨勢

    除了消費分級、跨界打劫等“明面上”的原因之外,咖啡場景的“碎片化”還有兩個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第一,    競爭內卷,主流場景的競爭加劇。


    不可否認,2021年的咖啡品牌們“錢景一片大好”。從頭部品牌的營收上看,星巴克中國的第四季度營收為9.64億美元,同比增長18%,超額完成了目標;瑞幸也迎來了“大豐收”,第三季度的營收為23.5億元,同比更是增長了105.6%。

    不僅“買方市場”火爆,資本更是追著“把錢喂到品牌方的嘴里”。據《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僅前八個月咖啡行業的融資金額已經接近70億,高居所有品類的第二位。

    行業景氣,又手握大把資金,咖啡品牌,尤其是新晉的咖啡品牌們此時唯一的目標就是:擴張。2021年Tims在中國的門店總數達到300家,較2020年的137家增加了近兩倍;Manner從年初的120家暴增到300+;Nowwa更是從6月份的400多家猛增至1500多家……

    激進的開店速率直接導致行業的競爭加劇,內卷不斷。
    同時,咖啡品牌的這一波“圈地運動”又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廣深等咖啡消費最為成熟的一二線城市,扎堆擴張的直接的結果就是,“購物中心的開業速度,趕不上咖啡品牌們的開店速度”,市場上“留給咖啡館的好位置越來越少了”,逼得咖啡品牌們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找新場景。

    另外一邊,同樣深陷內卷的購物中心為了差異化競爭,不但對于入駐的咖啡品牌提出了“苛刻的條件”,甚至還通過引進“更為小眾的獨立咖啡品牌”來提升人氣,像是北京朝陽大悅城就引進了號稱“東城最好的咖啡館”——One Quarter Coffee Lab。如此一來,更多的二線品牌失去了“容身之所”。


    第二,    選擇“非主流場景”或是無奈之舉。

    從商業咖啡最為成熟的美加市場來看,購物中心、寫字樓其實并不是咖啡品牌唯一的主戰場,以Tims為例,作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加拿大(加拿大有近4000家門店,占Tims全球門店的80%),其門店類型多以24小時營業的加油站和社區店

    而國內雖然有超過3萬座加油站,卻被中石化旗下的易捷咖啡牢牢占據,Tims想在國內復制“加拿大模式”絕無可能。而在社區場景上看也是“此路不通”,711、羅森、全家均有自營的咖啡產品,便利蜂更是推出了獨立飲品站—“不眠海Sober Hi”,社區的咖啡競爭早已滲透到了毛細血管。另外像機場、高鐵站、地鐵站等交通樞紐,星巴克、皮爺等中高端品牌也完成了布局;至于高校,瑞幸早在2018年就已經把咖啡館開進了北大、中大、復旦等高校。

    由此看來,強勢品牌擠壓小品牌,購物中心嫌棄老品牌,
    面對咖啡新勢力的競爭,像Costa、太平洋咖啡這樣已經“式微”的品牌根本沒得選擇,要么被迫從黃金位置騰挪到“負一層”,要么“下沉”到酒店、超市,甚至是公司茶水間(比如Costa PTS、瑞幸瑞即購、咖啡之翼等自助咖啡服務)這樣的“非主流位置”。

    咖啡場景變化的背后不僅是選址策略的變化,更是品牌力、消費者、商務能力和資本的角逐。隨著咖啡連鎖化的進一步提升,優質物業將會越來越稀缺,而諸如高校、醫院、主題樂園、旅游景點等長尾市場就成了香餑餑,每一個細分的消費場景也都會成為爭奪的焦點。



    從場景戰爭,到品類戰爭

    與咖啡消費場景日趨多元化類似的是奶茶,但作為市場體量兩倍于咖啡的奶茶,內卷程度雖比咖啡有過之無不及,但在消費場景卻和咖啡有著較大的分野。

    先看看咖啡的變化:社交功能“日益消減”,剛需促使“快取店”的份額日益增大。

    根據德勤發布的《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顯示,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咖啡滲透率已達到67%,咖啡的消費者攝入頻次已達300杯/年,水平接近國際成熟咖啡市場。

    因此我們看到,以“主打高性價比和便捷性”的快取店開始大行其道。市場上除了瑞幸之外,還包括了像Manner、Nowwa、Starbucks NOW、Tims Go、Fisheye、便利蜂不眠海等等不同品牌的快取店。門店多是3-5平米的獨立店或“店中店”,滿足“剛需型”的消費,不設堂食,訂單以外賣和自提為主,如“毛細血管般”遍布在寫字樓、購物中心及社區周邊,且門店增速迅猛。

    與咖啡店的“從大店變小店,從重視社交變重視效率”不同的是,一向“只重位置,不挑環境”的奶茶品牌卻開始反向操作,開始熱衷于打造自己的“第三空間”,社交化的傾向越來越重。

    • 9月19日,喜茶全國首家手造店在深圳南頭古城正式營業,一到三樓分設“手造炒冰、手造茶、手沖茗茶”三個不同的功能區,凸出“每一款產品完全手工制造”,體驗感十足;

    • 9月28日,蜜雪冰城全國首家雪王城堡體驗店在鄭州開業,面積高到268平米,內含作制區、咖啡·烘焙、奶茶·果區、炸串、冰淇淋屋、冰淇淋互動區、雪王魔法鋪、主題打卡點和休息區,開業即成為打卡圣地;

    • 10月15日,奈雪的茶旗下首家書屋——奈雪清華南門PRO店,在清華大學旁開業,除了提供茶飲、咖啡、烘焙、零食等產品外,店內還有上千本可免費借閱的各類書籍;

    不僅是新茶飲們熱衷打造“第三空間”,近一年涌現的“新中式茶空間”,更是把“茶文化”拉回到“社交功能”的最好例證:

    比如,有著“深圳茶館界顏值天花板”之稱的tea’stone,把中式庭院搬進了購物中心,同時配有16米長的吧臺、陣列式的茶爐茶壺,在店內烹茶、品茶,儀式感十足;與此類似的還有主打“中式茶飲社交”的“一茶一舍”;由原研哉設計,強調沉浸感體驗的“煮葉”等品牌。

    “新茶飲們”執著于“第三空間”的打造,既有“增強品牌勢能”的需要,也是增長進入瓶頸期后對“打破場景限制,和通過場景打造提升消費粘性”的有益嘗試。


    小結

    新消費浪潮疊加疫情的常態化,讓餐飲行業的“人貨場”開始重構。“多業態、全時段、全渠道”成為主流,餐飲品牌開始頻頻破圈,場景的壁壘不斷的被打破,業態融合逐漸成為常態。

    現在想想,“吃著火鍋唱著歌”,說不定還真是一個不錯的買賣……


    輪值主編|戴麗芬    視覺|張勁影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內參視頻號矩陣推薦:
    餐飲供應鏈第一發展邏輯:看連鎖化率,而不是市場規模。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贊,也可進入視頻號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


    掃碼關注“深扒餐飲供應鏈”視頻號
    ↓ ↓ 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 ↓



    商務合作: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3215.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1日 17:03
    下一篇 2021年12月21日 17:0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