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管控進入常態化,2021年的中國餐飲大盤數據已趕超疫情前水平。就火鍋行業而言,根據艾媒數據顯示,我國有半數左右的火鍋餐飲企業活不過5年,約3成的火鍋餐飲企業在兩年內倒閉。2020年受疫情影響,火鍋市場規模所下滑,新成立企業數降至80019家,市場規模降至4380億元。
海底撈、呷哺呷哺股價大跌,火鍋行業怎么了?
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海底撈在今年發布公告稱,將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震蕩了整個餐飲行業。上市以前,海底撈24年時間開出了466家門店,上市后便開始瘋狂擴張,在疫情發生后更是逆市開店,截至今年門店規模最高達到了1599家店。擴張勢必引發分流,為了優先解決部門門店不盈利的問題,于是選擇壯士斷腕。據相關數據顯示,海底撈股價從年初創造歷史新高的85.8港元/股后,就開始一路走跌,截至12月10日收盤報18.06港元/股,跌去近八成。
作為登陸港股的“中國火鍋第一股”的呷哺呷哺,在2021年因業績不佳而爆發了關店潮,同時還經歷了巨大的人事變動:集團旗下火鍋品牌“湊湊”CEO張振緯離職、行政總裁趙怡解職,這期間呷哺呷哺的股價在2021年2月到7月股價從28元的歷史高位一路跌到了7元,市值蒸發了七成多。不過隨著湊湊的業務擴張,在集團負增長的情況下,湊湊依然保持了增長態勢,其收入占比增速遠超集團整體水平。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流量時代隨著大量資本的進入,餐飲從業者很多時候只想著如何通過營銷獲客,繼而在市場上搶奪加盟商資源。最終引得整個行業都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加盟商的開發和拓展上。于是餐飲業看起來一片繁榮,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餐飲品牌都將加盟連鎖作為核心目標,即便這個品牌沒有成功,又馬上另換一個。盲目擴張而忽略了商業基本邏輯和人才培養,是無法持續支撐品牌規模化發展的。
內卷之下,成都本土火鍋品牌亦在創新、求變
根據艾普思咨詢數據顯示,在成都本土設有5家及以上分店的火鍋品牌有159個。作為成都本土的代表性火鍋品牌,小龍坎火鍋在春熙商圈開出了首家2.O全球門店,標志著小龍坎品牌的概念升級。小龍坎火鍋品牌負責人表示:未來的3至5年集團將聚焦小龍坎品牌及相關產業鏈并打造超級IP小龍坎。除了品牌升級之外,小龍坎上線的“A-SOUL x 小龍坎聯動主題店”,完成火鍋品牌與國內原創虛擬偶像團體跨界合作的第一單。其營銷負責人介紹到: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進步,“元宇宙”概念將持續擴大和深入到日常生活中。虛擬偶像將成為未來娛樂發展的新浪潮,此次小龍坎與A-SOUL的跨界聯名合作,正是小龍坎品牌年輕化探索的重要嘗試。
而在供應鏈已然成為火鍋行業下半場的今天,小龍坎在眉山建立的智能化自動生產線,是目前國內火鍋行業內首家智能化自動生產線,供應鏈體系中進行“小袋包裝”升級,實行一袋一碼,滿足餐桌食用油前可溯源、后可追溯的一體化智能模式。今年,小龍坎往下游打通了餐廚廢棄油脂回收處理企業的系統。消費者掃碼后,不僅能往上游溯源,還可朝下游追蹤監督。
在這個人人都大談新場景、新消費的時代,特別是在疫情發生的這近兩年的時間里,餐飲行業的消費模式也發生了諸多改變,消費者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吃飯、聚餐、社交、打卡、傳播……不停地豐富與變化,從而導致了吃飯模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逐漸接受了在家飲食的場景,預制菜和外賣的體量都在不斷增加。
隨著資本和資源向自熱速食賽道頭部企業集中,莫小仙創始人王正齊認為,“要不了兩年,這個行業就會變成只有幾個頭部品牌在競爭的格局,并且會有絕對的頭部品牌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到時將重新定義行業的規則。”
另一邊廂,由于文化和口味的差異,火鍋底料行業形成了明顯的區域市場,頤海國際、天味食品、海天味業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格局。進入2021年以來,國內火鍋餐飲行業融資已有10余筆:6月巴奴完成超5億元融資;8月朝天門宣布獲得近億元Pre-A輪融資;同月周師兄宣布完成億元A輪融資。9月細分火鍋品牌撈王提交上市招股書,表明擴張計劃。
高榕資本合伙人辛偉表示:“隨著消費者對食品消費便利性需求的提升,3R食品(Ready to Cook、Ready to Eat、Ready to Heat,即熱即食型食品)迎來機遇。隨著供應鏈企業越來越深度地參與到了火鍋企業的經營之中,也逐漸與之成為了命運共同體。
跳入“火”海,應當身有長物
據統計,僅2021年上半年,就有近百億資本“扎堆”殺入餐飲賽道。截至2021年7月中旬,餐飲行業融資事件已高達125起,整體融資額達75億人民幣。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接下來,預估餐飲賽道或有一系列兼并動作;未來5年內,總市值超500億人民幣的餐飲企業至少10家。”其中,火鍋品類作為餐飲細分領域中最大的板塊,投資熱度和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攀升。
截止2021年二季度,中國火鍋門店為68.2萬家,連鎖化率為27.4%。在所有城市中,一線和四五線城市的門店數量增速最高,一線增速33.8%,四五線均達到30%以上。一線城市汰換率高,總有空間留給新進入者,而四五線城市還尚能享受人口紅利和品牌紅利,下沉也是當下眾多品牌的選擇。既然市場流量還有,如何沉淀才是關鍵,將公域到私域打通,才能留住客人。通過數智化工具。在原材料方面,通過智能化工具、信息化管理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
未來,傳統川式火鍋也或將迎來新的產品模式,從業態來說,“火鍋+”這一復合型門店的概念或將被更多品牌運用,不論是搭配甜品、烤肉、酒館、茶飲還是文旅。不論是火鍋品牌的升級、菜品或底料的創新、從火鍋到供應鏈的延伸,還是方便火鍋,火鍋這一業態正在覆蓋著越來越多的領域,傳統的火鍋門店固然是紅海一片,但堅持創新則會帶來新的市場和機遇。
原創文章,作者:第一食品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