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算法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假如你設定的目標是一年開店賺10萬,你可以根據行業的通行成本結構來演算某個特定數據或者數據范圍。選址時房租這個因素很重要,所以,舉如何確定房租為例:
一年10萬的凈利潤,那每天是多少呢?
用10萬除以365天,每天就是274
凈利潤按“小而美”的標準來算,20%。這個20%是我結合眾多小而美的餐飲店得出的一個數據。
用274/20%,那每天需要做1370的營業額。
1370的營業額容易不容易實現呢?
假如你的客單價是20塊,就需要要70個顧客的進店消費。
假如線上和線下各占一半,就需要35位顧客。
餐飲的毛利,線上線下綜合起來,我保守算,50%,
留給自己的凈利潤是20%。
這意味著你用于支付人工,房租,和其他開支的是:50%-20%=30%。具體數值就是1370*30%=411,每天需要411塊,一個月就是12330塊。
做1370的營業額,算兩個人工吧,一共8000。這兩個人工,可能就是你自己兩口子。千把塊的營業額,水電開支算1000,綽綽有余。
這樣的話,給房租的空間是12330-8000-1000=3330.
到這里,其實很清楚了,你想年賺十萬,你的任務就是要找一個房租3330,每天有35個人進店的地方。
回到開頭,你說年賺十萬,感覺很空洞,但是現在是不是具體了很多,明朗了很多。
當然,這是一個理論模型,模型的好處就是讓你明白背后的邏輯框架,知道為什么,現實的操作會復雜很多。
1,上面很多數據是假設的,比如毛利,客單價,線上線下營業額占比,我演算出來相對靠譜是因為我有餐飲的基礎,我明白這個行業無論啥品類都大差不差。如果你對一個生意不是很了解,但又想要結果更加準確,就需要搜集相關數據。
2,演算模型出來后,就可以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做調整,得出一定的范圍,比如假定兩個毛利水平,會得出兩個房租的數據,一大一小就是你找鋪子時的租金范圍;假如你覺得鋪子租金不可能低于5000,都是在5000-8000,你自己也想找一個人多一點的地方,那反過來推,就會得到毛利的范圍,毛利的范圍就是你指定價格的選擇空間;同理,你也可以推倒人工不能高于多少,線上線下應該多少,甚至自己的凈利潤多少合適。
3,上面的演算還可以繼續。比如,從進店率角度出發來試一試,35個人進店,如果進店率10%的話,就需要350個顧客,如果只有5%的話,那就需要700個人。那進店率到底多少才是準確的呢?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首先不同的行業,進店率不一樣,再一個,還跟個人的運營能力有關,同一條街,做同樣產品的店鋪,有些店人氣爆滿,有些店沒人。
我記得我前面有篇文章講過我今年新店的線下進店率,夏季時進店率大約是10%左右,冬季進店率大約是8%左右(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天氣冷淡季,二是外賣比重提高,搶了線下的單子)。不過,這是我的進店率,是在我選的品類的條件下,是在我的運營能力水平下,還有我這個商圈的競爭下的一個數據。不具有普遍意義。
那進店率這個數據有沒有用處呢?當然有。我們知道這個數據的價值,并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具體的數據,而是為了通過這個數據,明確自己的經營方向和策略。比如,你發現同一個商圈的同行進店率15%,而你的進店率卻只有5%,你就應該看看差距在哪里,這時候,你有了對標對象,學習對象,從產品,價格,服務,宣傳,體驗,活動。。。各方面對比分析,知道了差距了,就知道如何進步了。
有人會說年賺10萬太少了,趕緊關門,還不如打工。。。很簡單啊,你把10萬換成一個億,帳也是可以算的。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