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楊國福沖刺IPO的消息,無疑給餐飲人注入強心劑。
除了楊國福,火鍋品牌諸如撈王、七欣天,快餐品牌諸如鄉村基、和府撈面,都一只腳踏進了港交所的大門。
進入2022年,我們正在目睹著這熱鬧的一幕:中式餐飲上市潮大爆發。
沒想到,與火鍋有著同樣“出身”的麻辣燙也能跑出一個IPO。
近日,證監會國際部披露——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楊國福麻辣燙)提交《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審批》材料。
進度跟蹤顯示,楊國福麻辣燙的上市之路才剛剛開始,目前僅完成“接收材料”這第一步,據消息稱,楊國福麻辣燙最快2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
這意味著,20多歲,坐擁6000多門店的楊國福正式邁向港交所,沖擊“麻辣燙第一股”。
>2003年,楊國福麻辣燙的前身楊記麻辣燙第一家直營店在哈爾濱永和街成立;
>2010年,楊國福整頓規范加盟方式,彼時已經落地超1000家門店;
>2019年,楊國福麻辣燙創始人楊國福曾表示,當年的營收預計為13億元;
>2021年,天貓楊國福官方旗艦店正式上線,這是麻辣燙行業第一個在電商開店鋪的連鎖品牌。
其實,楊國福麻辣燙
從2021年開始便動作頻頻,為上市做鋪墊。
天眼查顯示,2021年12月,楊國福麻辣燙進行了多個企業層面的變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完成股份制改革,將企業類型從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針對楊國福麻辣燙企業層面的多個變更,彼時有不少市場人士猜測楊國福麻辣燙可能要上市了。
縱觀餐飲行業,楊國福麻辣燙IPO,只是眼下餐飲上市潮的冰山一角。
“統一的加盟和運營模式,以及低廉的成本和巨大的市場空間,麻辣燙想不火都難。”一位行業人士如是分析。
而這樣的模式,在拉面館和火鍋等容易大規模復制的餐飲賽道同樣適用。
春節前夕,絕味食品一則公告驚動了餐飲圈——
和府撈面準備赴境外上市。
這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中式連鎖面館,憑借著引入“撈面”品類和“書房”場景,短短數年開出數百家門店。
▲ 和府撈面
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撈面的全國門店數量已經突破340家。2021年上半年營收8.46億元,凈利潤1385萬元。
與此同時,
粵式火鍋撈王、海鮮餐廳七欣天、中式快餐鄉村基等均已遞交IPO招股書,還有
老鄉雞、巴奴火鍋、老娘舅、西貝都正在趕來。
連鎖餐飲企業為何此時扎堆上市?疫情,無疑是餐飲行業的轉折點。
迅速減少的客流量、翻臺率、客單價等指標,讓以往不愁現金流的餐飲品牌不得不更多地接觸資本和資本市場,以提高開店速度,迅速提升市場占有率。
“眼下這些公司選擇去IPO,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為了活下去,然后再去占領市場,他們也是在提前布局后疫情時代。”
目前與麻辣燙相關的企業有
32.5萬家(企查查數據),即將誕生的麻辣燙第一股,為什么是楊國福?從它身上,又能學到什么?
餐見君綜合分析了其
產品、品牌打造、供應鏈以及加盟,并從這4個方面為大家解析。
麻辣燙起源于四川,但興于東北,其主要原因是
湯底的改變,讓其有了更高的接受度。
在東北,人們融入骨湯來代替紅湯,辣度下降,也不油膩了,而且又加入東北人最愛的麻醬,不僅好吃,而且又補充能量御寒。
楊國福用牛骨高湯融入鍋底,創新性地加入全脂奶粉和冰糖,調出的湯汁咸中帶甜,顏色奶白,十分有食欲,這樣的麻辣燙,能吃,又能喝湯,對川式麻辣燙而言,是顛覆,也是拓展。
在食材搭配上,楊國福以豆類食品和蔬菜搭配為主,與時下提倡健康養生的飲食趨勢不謀而合。
在產品上,楊國福切中了
天時(健康趨勢),又踩中了
地利(開發獨創湯底,讓受眾更廣),這兩點,是品牌奔跑、起飛的前提。
定位,是一種逆向思維,不是從自身思考,而是要從顧客的潛在認知中尋找。
定位的精髓是,把認知當成事實來思考,然后重構這些認知,目的就是
在顧客心智中建立起你的品牌定位,這是一種從外及內的思維方式。
楊國福的精明之處,就在于早期還是一間小店時,就看到了顧客的潛在需求,楊國福在回憶剛創業時說,“當時的麻辣燙,是按碗賣的,一碗三塊錢。有的顧客吃一碗麻辣燙,可以續上兩三次湯。”
喝湯,是一種潛在需求,后來,楊國福就提出
“可以喝湯”的廣告語。
這簡單的四個字,不僅借了麻辣燙的力,還改變了大眾對麻辣燙的認知。
過去,人們總將麻辣燙視作高油、高鹽、不健康的食物,這么一改,頓時健康的感覺就出來了,加之定位
“巴蜀文化+時尚快餐+麻辣元素”,徹底推翻了大眾對麻辣燙店的印象。
這正如老鄉雞定位“干凈衛生”、鄉村基定位“現炒”,都是對著快餐的痛點打,而這些
行業痛點,往往是從顧客認知中來。
海底撈打服務、巴奴打產品,都是如此,顧客對行業的潛在需求(痛點)是什么,你能解決,你就能跑出來。
從全國麻辣燙的規模來看,馬太效應比較明顯,基本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就是“雙寡頭”楊國福和張亮,接著就是開店數遠小于二者的連鎖店,最后就是散兵游勇式的夫妻店。
簡言之,就是供應鏈中心根據銷售情況,安排采購訂單。
這樣的好處是,總部負責集中采購原料,邊際成本低,議價能力就強,利潤就高,有發達的采購網絡作為依托,楊國福的原料供給渠道多、品類多,且優質便捷。
而后兩個梯隊的品牌,很難做到這一點,成本下不來,利潤少,加上受價格幅度影響,則會越走越沉重。
說到加盟,楊國福早期面臨的問題,也是很多火鍋人正在面臨的,那就是——
用自己獨立的意識進行經營,無視公司標準和制度,甚至“走私單”。
如此一來,總部權力就會被架空,出了問題,全由總部來背鍋。
楊國福的做法是,
限制區域代理的環節,大多堅持單店合作,而且區域代理都需經過嚴格篩選,多為從基層而來的加盟商。
現在很多火鍋品牌放加盟多會用
聯營制、合伙制,把員工變成創業伙伴,把加盟商變成合伙人,像吳老幺、那都不是鍋多是此類方式。
楊國福可能是麻辣燙第一股,但絕對不是最后一股,小蠻椒、覓姐、福客等品牌,也都有自己的獨特打法,前景看好。
無論哪個品類跑出龍頭,都是好事,行業會因之更標準、發展也會更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