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兩筆主要收入來自于:銷售自產貨品占到29.6%,轉售向第三方采購的貨品(包括食材、調味料及其他產品,以及設備)占到61.3%。
自建供應鏈的楊國福
走了哪些“彎路”?
沖刺“麻辣燙第一股”背后,供應鏈起到了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楊國福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自建麻辣燙供應鏈的企業。這家位于四川成都的工廠,承載了楊國福本人的野心和情懷。
楊國福在成都自建工廠的過程,也非常“坎坷”,用老板自己的話來說:一開始沒想到會做成這樣,先預計投資1.2億,后來一核算,翻倍追加到2.4億,誰知這也沒打住,等到竣工,實際投資4個多億……
副總裁徐明哲曾向內參君透露了建設工廠的過程,當年,品牌發展到七八百家店的時候,公司在哈爾濱成立了一個小型加工車間。2012年,楊國福去韓國三星總部參觀考察,看到了“一流工廠該有的樣子”,他向內參君坦言:“人家的工廠里沒幾個人,而我們的工廠還全部都是手工,差距太大,不過也很受振奮。當時我就暗想,老外干的事兒我們也能干,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做出一個標準化的4.0工廠?”
2015年左右,當連鎖規模發展到3000多家店時,楊國福帶領團隊開始構建自己的專業供應鏈,依托自主研發或合作,在很多環節上實現了無人化操作。
自建供應鏈,對于楊國福來說真的難,難在哪里?難在沒有前輩可以學習。
這個品類沒有頭部企業,楊國福自己就是頭部,不像西式快餐可以跟隨麥肯。所以,事事需要自己摸索。據說,當時集團內部對此事有不同觀點,但楊國福本人對這事很執著,最終成就了國內第一家麻辣燙品類專業工廠。
這個工廠,最大的亮點是生產的規模化和設備的智能化,已經達到了行業其它競爭品牌甚至品類很難到達的地步,未來可以支撐2萬家門店的供應,根據楊國福本人透露,可釋放出15個億的產能。
餐飲老板內參·72餐訪營深入楊國福工廠
所有節點均可實現智能化監控
楊國福帶給我們哪些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市場需要“等待”。
等什么呢?
一是等品類成熟,一個品類達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引領著供應鏈做配套,這符合餐飲行業整體發展規律;
二是等龍頭出現,正是楊國福、張亮等頭部品牌的帶動,麻辣燙供應鏈才初露端倪。
對標火鍋賽道,海底撈、呷哺呷哺的興盛,帶動了整個火鍋供應鏈的成熟。
二者是同樣的道理。
從楊國福沖刺第一股,似乎能看到萬億小品類將來的機會。
2、自建供應鏈是一條好路子嗎?
自建供應鏈,最容易出現“小腳穿大鞋”的問題。
到底該不該做供應鏈,以及什么時候做供應鏈,從楊國福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管中窺豹。
對此,楊國福本人的觀點是:
“夠量的話肯定還是要有自己的工廠,如果說不夠量的話可能就是要慎重,因為投資比還是非常大的。
我們為什么要建這么一個工廠?
實際上我們整個加盟發展還是比較良性的,都是老加盟商開新店,或者老加盟商自己就有10幾個門店。”
對于其它零散的小品牌來說,想要涉足供應鏈板塊就顯得沒那么容易了。
3、表面上看,供應鏈是解決前端供應鏈的標準化和食品安全,但最終解決的,還是產品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問題。
除了門店端,目前楊國福的C端“到家零售系列”也實現了3.2%的營收占比。
楊國福向內參君透露,未來還有更多C端產品誕生,目前上市的有自熱系列、火鍋底料系列,而“家庭自主調理包系列”也在不斷研發中。
從門店到建工廠,再到拓展零售,楊國福的工廠,解決的是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問題。
“線下流量每年接近3億人次的消費,零售、到家體驗,可以讓顧客產生更大的粘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個性化創新永遠需要在路上。
”楊國福說。
真真 18501116172(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