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熱褪去,業績下滑,新中式點心上演“大逃殺”

    本文轉載自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作者 | 張霏 編輯 | 李信
    繼喜茶裁員風波之后,“烘焙界喜茶”的新中式點心品牌墨茉點心局(以下簡稱“墨茉”)也被曝出裁員消息。 

    而裁員的背后,隱藏的卻是新中式烘焙行業整體同質化嚴重、業績下滑、擴張失速的困境,當資本熱潮消退,年輕人新鮮感過勁之后,新中式烘焙品牌誰能活到最后?

    業績下滑、擴張失速,中式點心熱潮退散 


    經過一年快速擴張后,墨茉踩下了急剎車。 

    近期,墨茉部分員工被裁。對此,墨茉之后回復稱“2021年墨茉點心局做了部門調整,但后臺部門調整比例不到20%,占總員工數比例不到2%,人員也在大量招聘中。” 

    為了證實自身運營狀況良好,墨茉事后特意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推文了新招聘崗位信息,透露需要在北京、武漢、長沙、杭州等地招聘200多名員工。
     
    對于墨茉“離職潮”出現的原因,一位墨茉員工解釋,“一開始公司運轉挺順利的,但后續融資沒跟上,長沙門店又不太盈利,老板為了節流才裁員。”并且,墨茉此前曾考慮上海辦分公司,所以“為上海分公司招了很多員工,薪資待遇也比較高,但如今該計劃擱淺,便開始優化員工了。” 
    一邊是裁員消息,另一邊是墨茉月銷售額近期連續下滑的困境。


    隨著墨茉開店數量不斷增加,其月銷量也在隨之下滑。據多家媒體報道,近期墨茉業績下滑很厲害,單店月銷售額從剛開業時一度達到100萬,如今降至只有30多萬。 

    而在去年上半年,墨茉還是中式烘焙行業的神話。不僅有今日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參投,更創下單店估值上億的神話,墨茉創始人王瑜霄甚至在去年表示“要去全球開上萬家店。” 



    近年來,中式點心賽道迎來了發展的轉折點。不同于主打傳統節日送禮場景的老字號品牌,墨茉等新中式烘焙品牌主要關注年輕群體尤其迎合Z世代,也更受資本歡迎。 

    正如朱丹蓬所說,“中式烘焙賽道仍然比較傳統,但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種草平臺的崛起和Z世代人群消費能力提升的背景下,烘焙等小吃小喝品類的消費頻次開始提升,所以烘焙行業火熱與Z世代不無關系。” 

    并且,據美團點評發布的《2020年中國烘焙門店市場報告》,2020年全國烘焙門店規模增長了21%,是疫情下較少能夠保持門店增長的細分領域之一。
     
    因此,當墨茉這類新中式點心品牌推出后,便被嗅覺敏銳的資本捕捉到。 

    同期爆火的不止墨茉。2021年一年中,虎頭局、軒媽、爸爸糖、月楓堂等多個同類新中式點心品牌,也獲得了新融資。 

    在多輪融資中,墨茉等明星項目的估值更是一路飆升。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在2021年5月一場餐飲烘焙主題演講中,便透露墨茉當時的估值“在10個月的時間里翻了500倍”。 

    但目前來看,資本野性投資、品牌身價暴漲的背后,中式糕點這一行業似乎發展并不順利。 

    得到資本青睞的新式“點心們”野心并不小。王瑜霄的目標是“每三家茶顏悅色,就有一家墨茉點心局”。 

    2021年B輪融資完成后,墨茉創始人王瑜霄曾對稱,計劃到2021年底長沙開店數量達到50家。但窄門餐眼的數據顯示,目前,墨茉全國門店共69家,湖南省的所有門店有51家,不過在暫停營業的12家門店中,僅湖南省便占11家。
    墨茉門店數量,圖源窄門餐眼 

    另一家中式點心品牌虎頭局也面臨墨茉同樣的窘境——虎頭局在開啟全國快速擴張之路后,單店銷售額出現下滑,在長沙大本營的門店目前處于虧錢狀態。 

    僅發展1年多,新中式糕點行業也已初現“內卷”端倪:爆品單一、同質化嚴重、饑餓營銷過重、排隊時間過長遭消費者吐槽……很顯然,一眾新中式點心品牌的壁壘和護城河,暫時都未特別明晰。 

    除了新中式點心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之外,國內疫情反復導致線下經濟遭受嚴重影響,餐飲門店不時便需要關店歇業,人員、房租等成本問題,使得企業面臨巨大財務壓力。 

    中式烘焙是國潮興起的一縷縮影,只不過資本調快了游戲的節奏,催生了墨茉、虎頭局等中式點心行業的“網紅明星”。但它們若不能及時找到牢固的壁壘,很快就將面臨過氣的風險。 

    中式點心店,貴到讓投資人沒法買單
     


    在中式點心行業,上一個轟動社交平臺的品牌還是鮑師傅。 

    2017年,鮑師傅憑借初代網紅肉松小貝一戰成名,在全國打響名氣與口碑,第二年的2018年,便獲得天圖資本的上億人民幣投資。 

    時隔5年,在網紅經濟和國潮大行其道的催生下,中式點心行業的熱度再次爆發,主攻單一品類的初創品牌成為投資機構青睞的“主角”。這次的點心,不僅變“高端”“漂亮”了,也貴到讓不少投資人望而卻步。 

    如今的點心店售賣的糕點,不再是紙盒子里錫紙包著的綠豆糕,也不再是逢年過節時走街串巷必帶的核桃酥餅,而是換成“中點西做”“國潮設計”的精致“網紅點心”。 

    250克/包的鮮乳提子麻薯,要價18元;3個臉譜灌漿曲奇,售價25元,甚至批發市場里幾塊錢買一斤的芝麻薄脆也因貼上“網紅點心”的標簽,走上了130克/袋、售價12元的高價。這便是如今火熱全國的中式糕點連鎖品牌“墨茉點心局”的價格。 

    一位曾特意讓代購遠程購買墨茉的消費者忍不住抱怨:“去年10月,我幾乎把所有現場烘焙的產品都買了一遍,加上代購費,大概花了200多元,但最終體驗感并不好。一來是快遞時間過長影響外殼包裝,二來是產品口感特別一般,并未有多少亮點。之后我再未買過墨茉。” 

    不只墨茉,虎頭局的產品整體售價也和墨茉類似。貴,成為新興中式點心的撕不下的標簽。 

    在去年消費賽道炙手可熱時,今日資本、紅杉中國、IDG、美團龍珠等明星投資機構,成為有能力為墨茉、虎頭局等新中式點心品牌“買單”的少數玩家,大多數VC機構想投卻投不進。 

    墨茉的融資頻率,基本是以三個月為單位。天眼查顯示,2020年6月墨茉成立,兩個月后就獲得來自窄門集團和零拾的種子輪投資,三個月后,完成源來資本和番茄資本的天使輪融資。2021年前9個月,墨茉幾乎每隔三個月,便會獲得一輪新融資,累計金額超數億元人民幣。

    在資本狂熱下而炒出的單家門店天價估值,更讓不少消費領域的投資人直呼“看不懂”。 


    今日資本完成A輪投資后,墨茉點心局當時的估值處在10億元到20億元之間,對于當時擁有20多家門店的墨茉而言,其單店估值最高可達1億元。 

    可以對比的一組數據是,上市5年的傳統烘焙企業元祖股份,截至2021年6月門店數量達到699家,單店估值約為599萬元。這意味著,墨茉單店估值是元祖股份15倍不止。 

    作為“初代網紅”的鮑師傅,也被資本看上。 

    鮑師傅董事會秘書董聞達曾表示,鮑師傅2021年上半年曾收到估值100億元的投資意向書,那時鮑師傅全國門店數量不到100家。換句話說,若按照前述投資意向書,鮑師傅的門店平均估值也可以超過1億元。 

    2019年成立的虎頭局,號稱以復興中式糕點為使命,也體驗到了被明星資本“寵愛”的快感。其在僅有4家門店時,便拿到紅杉中國、IDG等機構的天使輪融資,隨后在同一年的2021年,再次獲得GGV、紅杉中國等機構約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不難看出,如今的點心店“貴”到一般投資人沒有資格買單了。
    而且,融資金額動輒上億,投資人不惜以高估值進去只求小份額股份的做法,不得不讓人懷疑高估值背后是否存在泡沫。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此前解釋,中國烘焙行業已經進入3.0時代,雖然前景存在,但目前不少中式點心品牌的估值泡沫都比較虛高。 

    不過,這股中式點心所在的餐飲行業投資熱火,似乎在今年也開始降溫。一位長期餐飲領域的投資人直言:“今年資本市場對餐飲品牌的接受度不如去年,去年一些投資人從TMT領域轉來餐飲行業,如今面食、點心等賽道也不再是其重點關注的范圍。” 

    種種跡象表明,中式點心確實火了。網紅打法和資本加注,使不少中式點心新品牌快速崛起,讓不少投資人“高不可攀”。 

    而如今,在資本冷靜后,進入瓶頸期的烘焙點心品牌,則很難找到新的錢繼續擴張。這一切都讓它們不得不考慮成本問題,尤其在這個賽道已經很卷,而消費者也沒了最初的“新鮮勁”的情況下。

    誰能活到最后?  


    如今,中式點心賽道已是一片紅海。 

    中式烘焙品牌尤其是頭部品牌,早期大都在攻城略地,拓店勢頭兇猛。
    王瑜霄曾表示,墨茉未來2-3年內,在長沙的門店數量要達到100 家,甚至要去全球開上萬家店;虎頭局創始人胡亭在去年計劃,虎頭局接下來一年將在一線核心區域開出100家直營門店,未開滿600家直營門店前,不考慮放開加盟;瀘溪河則計劃在今年年底,全國門店能突破500家…… 

    除了頭部品牌進入“圈地運動”,各地爭相出現各種“點心局”。
    比如上海的“珍糕點心局”、廈門的“虤茶點心局”、廣州的“獅頭點心局”、福州的“未芝點心局”“南洋點心局”等。 

    不同“點心局”的叫法下,依舊都采用“網紅”店的營銷打法,賣同樣的肉松小貝、現烤麻薯、泡芙、桃酥、蛋撻…… 

    可以看出,雖前有稻香村、杏花樓等老字號品牌,后有瀘溪河、鮑師傅、墨茉、虎頭局等新式點心,品牌眾多,事實上市面上的中式烘焙大多數產品大同小異,都存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問題。 

    比如滬溪河和鮑師傅,均以爆品“肉松小貝”出名。一位曾購買過兩家糕點的消費者表示:“除了肉松口味不同,兩家的‘小貝’并未嘗出有太大區別。有購買需求時,誰家排隊時間短,就去哪家。” 

    品牌自身推出的產品,創新要素也多有相似之處。比如虎頭局的“拉絲麻薯蛋撻”和“雙層麻薯盤撻”,兩者都屬于以蛋撻為基礎,在原料中加入不同含量的麻薯,后者比前者多一層其他餡料,便搖身一變成為一款新品。 

    除了口感口味、制作工藝相似,另一方面,不少中式點心在包裝設計、營銷手段等方面,也讓人感覺似曾相識。 


    最明顯的是,兩個最熱門的新中式品牌墨茉、虎頭局,無論在產品營銷還是品牌定位,相似程度都較高。 

    墨茉和虎頭局二者都誕生于長沙,主打的爆款產品均是麻薯。并且以國潮為主要品牌特色,門店內可以看到紅藍色調的霓虹燈、門神等元素,裝修風格也都是前店后廠的空間布局、“現烤現賣”的特點,與包裝食品形成差異。 

    墨茉與虎頭局,雖網紅模式、饑餓營銷等都能成功吸引年輕人爭相打卡,但兩者產品本身并無核心壁壘,無法真正俘獲Z世代的味蕾,成為新生代獨家記憶的烘焙品牌。 

    有餐飲業分析師指出,很多網紅品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時間研發和沉淀產品,產品同質化嚴重到連裝修、營銷路數都幾乎一模一樣。這些網紅品牌最大的短板是營銷成本太高,但大眾消費能力不足,支撐不起價格。因此,許多消費者打完卡后,復購的可能性很小。 

    此前,徹思叔叔、瑞可爺爺等網紅蛋糕店開店之初,也引發粉絲的排隊潮,但消費者的熱情很快消退。加之產品技術含量低,容易被模仿和復制,自身盲目地擴張也加速消耗人們的嘗鮮心理,僅幾年時間,便在公眾視線中悄然消失。 

    行業內的烘焙玩家陷入新老混戰之中,也未阻擋不少跨界者前赴后繼地前來“淘金”。
    今年1月,奈雪的茶新增了“新中式點心”品類,也主打“現場烤制”。其中,“奈雪夢工廠”店上架麻薯、肉酥小貝、蝴蝶酥等20多款產品。奈雪點單小程序上,也新增了“新中式點心”品類。 

    可以看出,不論跨界者,還是行業老玩家,中式點心們的品牌壁壘和護城河暫時都沒有特別明晰。 

    總結:

    如今,同質競爭已在中式點心行業越演越烈。

    顯然,
    在做火容易做長難的烘焙賽道,墨茉、虎頭局等烘焙新玩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它們依賴網紅身份或依靠明星資本,快速進入市場、打開知名度,但
    當資本的熱潮褪去,只有經得起推敲的好故事疊加過硬的產品,才會消解賽道同質焦慮,留住年輕人挑剔的味蕾。


    也只有盡快回歸烘焙行業本質,實現向長紅品牌的轉變,這些新中式烘焙品牌才能活到最后。

    (*文章略有刪減)

    -END-

    主編丨陳青 統籌 | 楊陽
    (圖片來源各品牌官方,頭圖來源攝圖網)
    推薦閱
    楊國福首次公開內部數據:3年凈賺5.5億,40%店存活3年以上

    賣5元/份炸土豆開出300+店,它卻兩次主動叫停全國擴張……

    風口上的奶茶店、咖啡館、面館,誰更賺錢?誰最內卷?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35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2月26日 11:01
    下一篇 2022年2月26日 17:0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