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8
期
苦咖啡有什么好? 扒一扒各品牌的“底牌” 那些年立下的目標 都實現了嗎?
中石油、中石化希望利用“網點優勢”,打造“能夠迅速鋪開”的咖啡品牌;類似的“心思”也可以解讀中國郵政開咖啡廳。這些跨界巨頭們有著共同點:龐大的全國網點資源和一定的流量IP優勢,這些都和咖啡品牌有著較高契合度。
同仁堂創造性開出咖啡館,定位“朋克養生咖啡”,聽名字就知道,希望將舶來品和中華傳統文化從調性上找到共鳴。負責人也曾公開表示:咖啡是新零售轉型的一個落地產品,是接軌年輕消費市場的切入點。
有反差才有話題,順便做一些花里胡哨的創意,讓一杯咖啡變得具有社交屬性。比如169歲的老字號“邵萬生”做起了魔幻風味“糟鹵咖啡”,被網友大呼“咖啡很好,下次別做了”。
一些老字號品牌,原有的業務體系已觸達天花板,瞄準風口上的咖啡,借勢創造新機會。狗不理就是典型代表。
風口之下
老字號老國企做咖啡,挺難
再加上選址和裝修的精心,咖啡生意究竟產生多少利潤,值得加個問號。
內參君特意去了趟知嘛健康順義祥云小鎮,一樓賣茶咖、中式小吃(煎餅粥等),二樓做醫美(抗衰老、小兒推拿等)。
店員告訴內參君,咖啡可以理解為新零售事業的一個引流產品,未來真正帶來利潤的,可能還是同仁堂最擅長的老本行,“女人和孩子是業務成熟以后的目標人群。
”
但同時帶來的是租金、人力、裝修成本的提升。
既沒有形成如星巴克、瑞幸、Manner等連鎖店的規模效應,又保持著“高姿態”。
小結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