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餐飲企業的生命線,容不得半點馬虎!
9月6日,山東濰坊的市民馬先生稱自己和家人在濰坊市奎文區泰華城沿街房的呷哺呷哺火鍋店吃飯時,從火鍋的底湯里撈出了一只老鼠,馬先生一家第一時間將撈出老鼠的視頻發布到網絡上并得到了廣泛關注。
1
9月8日深夜,呷哺呷哺就此事官方發表聲明,聲明中表示呷哺呷哺公司已經陪同當事消費者前往醫院進行了檢查,并主動匯報至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
通過全面檢視各個環節和餐廳所有監控視頻,初步排除了因菜品出餐操作不規范或餐廳環境污染造成老鼠進入的可能。目前此事件食藥監督部門已介入,尚在調查之中。
隨官方聲明一起,呷哺呷哺還對外公布了一份第三方專業機構的鼠害風險調查報告。
通過報告可以看出,負責門店鼠害防治的北京東方隆科技有限公司對店內防鼠結構、建筑結構和外鼠害入侵條件進行調查分析,根據現場檢查和歷史消殺數據,判斷2017年4月15日至2018年9月8日期間,該店內無老鼠活動跡象。
(聲明)
(鼠害風險調查報告)
目前線上網友們態度各不相同:
(支持呷哺呷哺的人)
(質疑呷哺呷哺的人)
(等待后續進展保持中立的人)
這件事目前真假尚在調查之中,餐飲O2O君也持保留意見。
2
如果鼠害風險調查報告顯示在事件發生期間該店內并無老鼠活動跡象,那么火鍋中的老鼠又是從何而來呢?
其實,像呷哺呷哺這類連鎖型火鍋企業,傳統老湯鍋底無法滿足日常的消費需求,因此火鍋底料往往采用的是灌裝,端上餐桌之前用開水現場沖調形成鍋底。
通過對店內工作流程的調查,濰坊泰華呷哺呷哺店所使用的正是這種灌裝底料。
店員根據顧客的鍋底選擇,現場啟開灌裝底料倒入鍋中,用開水進行沖調,這個過程非常清晰簡單,全程一清二楚有無異物。
由此可見老鼠不是在底料中出現的,既然如此,老鼠又是如何”跑”進鍋內的?有以下幾個可能:
1、老鼠會不會”躲在”食材里,在食材下鍋的時候一同掉進鍋里呢?
呷哺呷哺店員稱,蔬菜是根據客人的訂單現場抓取的;肉類經過切片等處理之后,無法藏匿異物;海鮮類、貝殼類的食材也不太可能夾住一只長達5厘米的老鼠。
該店員還表示,為了保證食材足量,上菜之前都需要先進行稱重,整個過程就相當于對食材進行再次檢查。
換言之,如果有異物在內,備餐、稱重期間就會被發現,老鼠”躲在”食材里的假設看來也是不太容易實現的。
2、既然老鼠不會”躲在”食材里,會不會是從天花板落下”碰巧”掉進鍋里的呢?
該門店顧客就餐處的天花板是由石膏板吊頂密閉的,并未發現滿足老鼠通過的縫隙,如果真的有老鼠從天花板上掉下來,湯鍋一定會有湯汁濺起,這個過程客人不可能察覺不到,因此老鼠也不大可能由天花板掉入鍋內。
如果這些假設都不成立,老鼠究竟從何而來呢?生命科學研究業內人士提出了另一個可能。
3、幼鼠不能自主行動,基本可以判斷為外力所致。
老鼠一般十天開耳廓,十至十二天開眼,而此次事件視頻中的老鼠,從生理形態看,未開眼,未開耳廓,基本可以判斷出此鼠為出生10天以內的幼鼠。
幼鼠處于哺乳期,沒有自主行動的能力,出生后也不會主動出窩。而且和貓科動物有所不同,母鼠沒有叼幼鼠活動的生物習性,母鼠只做哺乳喂養,在營養不足的情況下甚至會吃掉幼鼠。
幼鼠不能自主行動,基本可以判斷為外力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網絡購物平臺中出現了類似幼鼠的痕跡,通過與賣家溝通得知,買家購買這種幼鼠主要用來飼養蛇類或者蜥蜴類動物。
(消費者在火鍋鍋底湯中撈出的老鼠)
之前也屢有“職業打假人”在餐廳的報道,真真假假不得而知。事件發生也已經四天,食藥監督部門仍在調查之中。
雖然在結果公布之前不做無端揣測,但是食品安全問題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理應得到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相信為了保障消費者和商家的合法、正當權益,食藥監督部門必將盡快公布最終結果,讓消費者吃得放心踏實。
今日互動:你怎么看待呷哺呷哺被爆出鍋底有老鼠事件呢?
– END –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更多精彩活動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