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風、日式風、工業風,精致的店面裝修,搭配門口的長隊和拍照打卡的年輕人……近幾年,這些在一線城市隨處可見的網紅店,從小縣城的街道上冒出來了。
刷刷抖音小紅書,經常有這樣的探店分享——沒想到在我們這種十八線小縣城也有了網紅店。因為,從大城市返回家鄉的年輕人,正在把網紅店“搬”進縣城。
如今,大城市的網紅店已經卷得風格迥異,瓜分市場。但在大品牌與連鎖店尚未滲透的下沉市場,是不是還有更大的蛋糕值得深挖?
「后浪研究所」找到了3位從大城市吸取網紅店經驗,回縣城創業的年輕人。有人在步行街附近開了風格迥異的輕食料理店,看到了下沉市場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有人在本縣開了唯一一家酒吧,開業第一天就賣光了庫存;也有人駐扎縣城,開了十年精品咖啡館,持續不斷地向大城市取經。
這幾位創業者都觀察到,小紅書和抖音逐漸抹平了縣城與北上廣消費者的品味差異,小縣城的顧客也緊緊追趕著潮流生活方式,熱衷于種草和打卡。
但縣城生意也沒有想象中好做。他們也發現,不管是酒吧、咖啡館或是料理店,縣城的消費者不愛高端和專業,而是追求一個有人情味、又能凸顯生活品質的場域。
以下是他們的自述。

我過去沒有餐飲工作經驗,沙拉制作又相對簡單,學習成本低,花了不到3個月,我就開張了,結果走了不少彎路。
最大的問題就是選址。我把店開在了一個高大上的富人區旁邊,想吸引一些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人。但這個區域人流量很有限,后來我才慢慢意識到,餐飲只有面向大眾才能活下來。
第二是季節性問題。我們店是春天開的,營收尚可,但一到冬天,沙拉的銷量就非常慘淡。
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在縣城,輕食是不是個偽概念呢?除非是對身材特別苛刻的人,否則誰會一天到晚吃沙拉?而這部分人在縣城又很少,我的顧客究竟應該是哪些人?
我進而觀察到,肯德基、必勝客和豪客來牛排這種連鎖餐廳,在小城是長盛不衰的。西餐連鎖店曾是大家的童年記憶,是每次考了高分才能去吃的奢侈餐廳。但是現在,他們變得唾手可得,年輕人會對他們的產品和場景不滿意。而另一些傳統的西餐廳又太過正式,年輕人會感到拘謹,缺乏溫度。
就這樣,我看到了市場留給我們這些小個體戶的一點縫隙——創造一個有創意、審美,營造舒適的空間,在快餐之上增加社交屬性,這是我們的核心優勢。
于是,我丟掉了輕食店的標簽,花70萬成本新開了一家融合料理店,或者叫無國界料理。這次選址在縣城最熱鬧的步行街水門路旁邊,這里總有年輕人來散步。
店面裝修
我在菜品中加入西餐主食,也有中餐、日料,并把菜單分成春夏秋冬。除了牛排、烤雞、意面等固定菜單,其他食物都會隨著季節調整,店里的裝飾也能讓顧客感受到季節更替。
店內餐品
無國界料理是小城市獨有的機會。在大城市,你很少見到一個餐廳把菜品做得很雜。因為消費者有很多選擇,想吃日料就能吃到很專業的日料店。餐飲店也變得很“卷”,領域不斷細分,要做得足夠專業才有機會。
但在小縣城就不一樣,大家的口味沒那么挑剔,更多需要的是一個社交空間,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享受一下生活。如果你非要走得特別垂直,反而不吃香。
于是,物熹小食開張了,就像“平地驚雷”,在這個小城引起了轟動。每個月營業額40萬,大概過了5個月,我回本了。
大家首先是“看臉的”,我們小店走小清新日式風。一走進來,原木色的桌椅,有鮮花、綠植和書籍、輕音樂,胡桃木的吊燈,十分溫馨。
我發現這也是一個縣城獨有的“審美紅利”。同一時期,幾乎每個城市都冒出了一些類似風格的溫馨小店。消費者是對美有需求的。2018年左右,大城市開始流行“網紅店”,只要裝修漂亮,大家都會一窩蜂去打卡拍照。
物熹小食也是這樣,前期,我幾乎沒有做任何宣傳,基本是自帶流量。在縣城新鮮的東西很少,稍有個裝修有創意的店就會有人來圍觀。
最火爆的時候,我們一天大概接待400多客戶,40多張桌子要翻臺5次左右。很多年輕人來網紅店打卡,他們吃飯一小時、拍照三小時,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營銷了,店的知名度就起來了。
但他們的心也很難抓住。現在留下來的都是一些“熟客”,主要是女性和家庭客群。每到周末,就有媽媽帶著小朋友來店里,或者年輕的閨蜜約在這里聚餐。這些顧客都是曾經愛吃必勝客和肯德基的人。
在大城市,餐飲店面對的消費者是流動的、變化的。但小城市不同,人是不變的。所以,小店就必須自己不斷變化,每天給顧客新鮮感,才能留住顧客。
我也慢慢發現,物熹不能滿足那些強調儀式感的客戶的需求了,她們提著蛋糕盛裝出席,但是旁邊的顧客都穿著拖鞋睡衣,就會很尷尬。
所以,在2019年的時候,我在物熹小食同一條街200米的地方又開了一家oma酒吧,“日咖夜酒”。
雖然兩家店的品類是差不多的,但是oma的客單價大概是150,是物熹的兩倍。我們這個小城算是藏富于民,有一些小工廠,GDP也是百強縣。所以,大家是有消費能力的。
oma定位的客戶群體是更時尚的年輕人,更強調儀式感和社交。如果說物熹是文藝小清新風格,oma餐酒吧就是很酷的風格,給大家提供一個解壓的空間。這兩個門店承載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有時候,我會把開店當做一種創作,它不僅僅是一個門店,它要承載一定的生活態度。如果說物熹小食是對良好的社會關系的一種祝福,祝福你成為好媽媽、好老師、好女兒。那你推開oma的門就可以忘記你是誰的媽媽、老師和任何社會身份。
oma的裝修風格偏北歐風
后來我也發現,縣城對物熹這種店的需求更大,再承載兩三家也沒問題。但是像oma這種定位的店,一個縣城只能有一家。我們這里年輕人不算多,很多人去了大城市就不愿意回來了。
現在,我們的團隊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了40個人。雖然oma的客流量遠不如物熹,但是營業額反而更高,物熹平均每個月40萬左右,oma的話就在30到60萬之間。
如果說小縣城是“下沉市場”,我反而覺得下沉市場不意味著低端和粗糙。在慈溪,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反而更高。之前在北京工作的時候,我每天坐地鐵通勤,感覺大家都灰頭土臉的,一大早趕地鐵,晚上加了班才回家,我也只想攢一點錢,不敢亂花。
但是,在慈溪,生活比工作占比更高,更強調生活的舒適感。大家更愿意朝九晚五,春天的時候去郊游,夏天也有年輕人騎摩托車、玩滑板。所以縣城的消費者也很有品味和情調,很多朋友都在用很好的設計師品牌。
小店是個能夠傳達生活態度的空間,我希望每個進來的顧客能慢下來生活,這和我們的小縣城很搭——有山有水,可能并不算多么繁華,但是四季都舒適。
我覺得這樣不行,必須要做點改變,重回巔峰。于是2022年4月,我就重新裝修,目標是改造出一個網紅打卡點。
首先是燈光。過去我們家燈很亮,有點像大排檔,還有人會打牌。但是我發現,南京的酒吧都很暗,以紅藍色燈光為主,很有氛圍感。我還在小紅書上看到水泥墻面的工業風酒吧很流行,也仿照著調整了一下。除了裝修,我也調整了產品,增加了一些顏值高的“網紅啤酒”和果味啤酒。
我想,酒吧里必須要有一個愿意讓大家拍照發朋友圈的網紅打卡點,讓別人一眼辨識出這是我們的酒吧。于是,我花了近1萬塊做了一個月球燈,下了血本。效果還不錯,顧客覺得特別“出片兒”。
我把這些拍成視頻發在抖音上,很快就上了同城熱門。抖音同城對小店的宣傳推廣特別有效,尤其是縣城,年輕人都在刷。線上推廣,我基本就靠抖音和小紅書,因為我們縣城很小,沒人看大眾點評去消費。抖音加上朋友圈就能覆蓋90%的人群了。
5月1號,酒吧重新開張,當天又是爆滿,大家都以為換了老板呢。
這次方向調整,我也算重新篩選了顧客群——戴金鏈子的大哥基本不來了,來店里的年輕女生變多了,能占到六成。
我感覺一個酒吧,如果女生多,基本就能活下去,如果來的都是男生,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也問過常來酒吧的朋友,你來酒吧是為了什么?他回答很直接:“認識年輕的小姐姐。”我就想,那小姐姐喜歡什么風格呢?就是網上流行,但是我們縣城里沒有的東西。
現在,來店里的人都是安靜喝酒聊天,也沒有人打牌了,氛圍越來越好。我覺得這也能給來店里的女生提供一些安全感吧。對一家縣城酒吧來說,給顧客安全感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咖啡師和烘培師人員流失很快,店員大部分是女性,等我手把手帶出來一個人之后,她可能就會結婚、生子,當全職主婦了。在第五、六年的時候,我們就陷入了這個怪圈,甚至一度無法營業。
經營近十年,我從來沒有經歷過很悠哉的階段,每天都要卯足了勁去掙房租、水電、員工的工資,才能生存下去。也經常有朋友說,你用這個精力在鄭州,估計早就開好幾家店了吧。
在縣城做網紅店確實不好做,我也見過太多年輕人,意氣風發地沖進這個行業,帶著父母攢下的半輩子心血,最后血本無歸。所以,我還是會勸大家要謹慎。
原創文章,作者:后浪研究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5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