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正如星巴克崩塌時,沒有一個問題是無辜的。?門店數被瑞幸反超,同店銷售額斷崖式下跌,推出新品速度過慢,“第三空間”失靈,房租、人工和原材料三大成本居高不下,數字化轉型緩慢等。?我們見過了星巴克諸多問題,但如果要追溯底層原因,則要落到價值觀和使命。?星巴克的官網上清晰表述著它的價值觀,一共有四條:?第一條是,營造一種溫暖而有歸屬感的文化,欣然接納和歡迎每一個人。?然而卻出現了“驅逐民警”事件。?第二條是,積極行動,勇于挑戰現狀,打破陳規,以創新方式實現公司與伙伴的共同成長。?可實際上,星巴克的“組織心智”落后,新品出新,慢;數字化轉型,慢;對消費群體變化的適應,也慢。?第三條是,在每個連接彼此的當下,星巴克專注投入,開誠相見,互尊互敬。?但咖啡愛好者馥芮卻說跟我們分享:“我走到吧臺,店員問我喝什么,我說喝桃桃烏龍,他問我要不要冰,什么容量?全程十分不耐煩,很冷漠。”?第四條是,對于每件事,星巴克都竭盡所能,做到最好,敢于擔當。?歸納為,要從從人文視角出發,星巴克追求卓越業績。?星巴克的使命:“激發并孕育人文精神—對每個人、每杯咖啡、每個社區”( To inspire and nurture the human spirit – one person, one cup and one neighborhood at a time.)?可見,以人為本和服務精神是星巴克變成一家跨國巨頭的基因所在。?企業都有初心,可是在資本的洪流面前,在增長的渴望面前,初心仿佛變成了最形而上,最虛無縹緲、無足輕重的一環。?但唯有初心,才能讓企業穿越百年的滄桑與巨變。?一個公司在持久的發展過程中其實背負著很多東西,面臨無數抉擇與困局。要滿足各大股東的期望。?股東總是鞭策公司要不斷增長,于是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終有博弈。?“如果我們打算剎住飛速發展的車輪,哪怕只是一年,也會令股東們失望,他們盼著得到快速增長的收益。”舒爾茨寫道。?比如2008年2月26日,當舒爾茨決定“關閉全美7100家直營門店停業,為咖啡師們提供3小時濃縮咖啡培訓”的時候,董事會很多人反對,有人說這會被媒體解讀為噱頭,有人說這會帶來幾百萬的營收損失。?但舒爾茨是如此堅定,重新培訓咖啡師,重新開始回歸星巴克體驗,他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這條路叫回歸初心。?要面臨創新與初心的平衡。?星巴克曾一度糾結過要不要提供三明治。當時,許多顧客十分喜愛星巴克的三明治,結果問題出現了,熱三明治越受歡迎,咖啡師就越要頻繁地用烤箱加熱,結果烤箱中散發出燒焦的干酪氣味蓋過了馥郁的咖啡香氣,良好的咖啡體驗也隨之不見。?盡管三明治是顧客的真實需求,但舒爾茨堅持停止供應三明治,直到通過改進三明治的原材料,消除了氣味問題才重新上架。?要面臨高風險的決策。?1994年6月,巴西遭遇嚴重霜凍,咖啡豆漲了超過三倍。兩個嚴肅的問題擺在星巴克的面前,一個是咖啡是否跟著漲價?漲多少?另一個是,我們要不要現在買入咖啡豆,以防它繼續漲價?或者我們要不要買低品質的咖啡豆??為了應對本次危機,星巴克最終決定漲價,但為顧客做了最大程度的讓步,每杯咖啡只漲了5~10美分;實際上,烘焙咖啡豆每磅卻上漲了1~25美元。?同時,星巴克決定以現有市場價買進咖啡豆,而且不降低咖啡豆的品質。?日后,舒爾茨在自傳里寫到:“我們本可以采用其他公司也在用的方式:把優質咖啡豆和那些便宜貨摻和著用,然后抬高價格。許多顧客都不會留意那有什么不一樣。我們本可以省下幾百萬美元,但那樣一來,我們就親手制造了另一種不同的危機了。”?一個企業的發展要面臨很多東西,在懸崖邊做決策,在迷海中求結果,而初心為那一方指引。?“在我看來,如果我們把自己獨有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作為代價以換取利益,那么即便達到20億美元的收益,也是一個敗局。”舒爾茨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