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有評論曾經將做企業與放風箏放在一起對比,放風箏的人既要腳踏實地,更要展望遠方,還得懂得看風、借力,這與做企業幾乎是同理的。風箏如何飛上天的,是靠能力和資源嗎?并不是,它實際是一個涌現出來的結果,是風箏自身,還有放風箏者的能力,而更重要的還是看不見的風向以及若隱若現的風箏線。
    而當你將風箏放飛到天上,你需要做的事情就很少了(企業成熟),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你會陷入無聊,最終收風箏回家(從官僚到衰敗)。如何釋放活力?答案并不復雜,那就是再放一個風箏(第二曲線),但你通常無法自己做到,你需要把飛天風箏的控制權交出去才能再放一個,這也是企業的傳承,當風箏飛上天的時候,有人告訴你,風動了,你得收線,這就是信息偏差和外腦的作用。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為什么要講放風箏的故事?
    從事實來看,企業經營可比放風箏復雜多了,你需要考慮競爭對手(比如兩個風箏纏繞在一起),還需要考慮消費者,不過將模型簡化再做對比,這也是有實際意義的,它可以讓有心者頓悟,科學實驗通常也是如此。
    如果放風箏這個案例有什么可取之處,那應該是作為企業家:既要腳踏實地,更要展望遠方,還得懂得看風、借力。
    回到餐飲,今天的餐飲業已經到了很難的境地,不僅是疫情此起彼伏、妖風四起時有時無,更是今天的餐飲處于變局的大門口,往前一步會如何,誰也不知道,而餐飲人最大的問題在于:如果總是腳踏實地,那么可能會忘記自己偶爾也需要仰望星空。
    在持續且劇烈變化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是永遠的課題,數千萬年前恐龍是地球的霸主,但今天是人類,而未來是什么,我們是不可得知的,造物神總是不言不語,唯有當局者紛紛擾擾、自迷前程。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對于局內人來說,看到環境有哪些變化,以及思維在變化之下應該如何生存,這同樣是永遠的課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共享信息、可以擴大信息維度,在近日,筷玩思維(www.kwthink.cn)就著餐飲現實的變局與發展等話題,我們專訪了“勝加品牌咨詢” 的創始人樊娟。
    ?專訪會聊到什么?
    我們會從文化的角度在中西餐之間開題,對比西餐來梳理中餐的潛力以及中餐強勢的根源,我們還會聊到地方菜的發展路徑,接著回到大眾餐飲,之后是顧客價值和品牌價值,最后以咨詢和觀察這個事兒收尾。
    為什么會聊這些話題?答案顯而易見,“文化”是一個大概念,但少有人真正能回到文化的根源去思考,今天我們還在膜拜西餐嗎?還在覺得中餐傳統嗎?如果答案是“是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餐,又得注意哪些發展問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的地方菜又如何走向全國化這一前提?最為廣闊的大眾餐飲為什么屢屢陷入低價、低質的陷阱?品牌價值的立足點是什么?最為嚴重的,為什么一些“傳統餐飲人”對咨詢行業還有那么大的傲慢與偏見?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如果你關注以上問題,你或許能從本篇文章中找到三兩靈感,或許也能得到些許安慰,但切記,我們不是神醫,更沒有普度眾生的需求和能力,我們只是提供一座橋梁,讓讀者能看到平時注意不到的角度,共享信息,打通思維桎梏,本篇內容僅代表筷玩思維記者(下文簡稱“筷玩思維”)以及勝加品牌咨詢創始人樊娟(下文簡稱“勝加”)的個人觀點,辯證看即可。
    本篇文章字數較多,不過也不用擔心,我們對不同的部分做好了分類和標注,讀者們可以直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讀或者順著讀都行,這并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通暢度。
    ?關于中餐VS西餐:中國是中餐的主場,中餐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餐三代”或成破局關鍵
    1)、筷玩思維:中餐和西餐有哪些“本質上”的形式差異和文化差異,這些差異會發生什么?
    勝加:關于中西兩方餐飲,著眼點決定了答案的流向。
    中西餐飲在本質上確實是有非常多的不同,表面是餐飲形式的不同,比如產品的不同,但實際我們要看到的卻是文化的差異。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從中餐的角度看,中國地大物博,地理氣候東西南北各有競爭優勢,各地食材豐富而又不失個性化,這也決定了我國餐飲技藝、餐飲加工工藝的發展高度,這一形式及內容的差異就形成了與西餐的文化隔閡。
    再者是文化差異導致的思維差異,近代西方講究精準科學化,調料可以量化到克,而中國餐飲到今天還是少許,少許不是不好,更不是不夠精準,它是一種開放度,可以給每個廚師一定的自由度,可以促使廚師自己去理解菜品、去理解不同的時代和不同客群的不同需求,從而做出不同的風味。
    精準到克,它同樣是有好處的,比如西方餐飲的連鎖經營就做得很好。少許促使中國餐飲個性奔放,但也阻礙了中餐品牌的連鎖發展,所以中餐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學習西方餐飲,學它們的管理和標準化思維等等。
    發展的可能性是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經營者要持續去想象、去思考、去實干,像今天中餐標準化不成問題了,我們有現代化的廚房工具,我們學習西餐的經驗又結合中餐的特性和國人對餐飲的要求,最后一切都要回到中餐的文化根基,所以中西餐不是單純的“借鑒”關系,更不是簡單的競爭關系,從文化根基、中國人思維的開放度和愛學習的精神來看,中餐未來一定是無可限量的,它還有很多可能等我們發掘。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2)、筷玩思維:孫中山先生此前曾說,中餐烹調法之精良,非歐美所可并駕,中國飲食一道可為世界之師。不僅是中餐可取的食材豐富程度之高,中餐技法與傳承更是深遠,比如我們今天還能查到秦漢時代的古菜譜。
    除了考慮優勢,那是不是一方面說自然物產和餐飲技法的這種復雜性給中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餐的發展路徑?所以,中餐今天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去學習西方的成功經驗,但因為中西餐飲本質上的不同使得我們不能照抄,師夷長技以制夷在文化差異的土壤只能南橘北枳,我們不僅要學習對方的成功,在守本的前提下還必須要超越學習的對象,同時我們還得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才是真正的可能路徑吧?
    勝加:西餐的整個標準化是建立在產品相對比較簡單的基礎上,但中餐復雜多了,這也使得中餐在學習標準化的進程上走了很多彎路,但今天中餐的連鎖發展可以算是走上了正軌,比如我們今天看到很多傳統餐飲品牌在新餐飲化、品牌連鎖化發展的轉變上也走得很好,中餐過往最為限制的發展難題確實被走出了一大步,量化代替少許這一改變不是壞事兒,它把中餐的魅力再次展現了出來,這是中國餐飲文化的一個新發展窗口。
    3)、筷玩思維:或許不必去說“西方餐飲在中國會如何如何”,我們只是說中國餐飲的發展可能比西方餐飲要大得多,不僅因為這是我們的主場,更是中餐的魅力和潛力在過去并沒有真正被發揮出來,或者說沒有發揮到極致。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勝加:如果回到西餐在中國的市場走勢來看,這幾年一個明顯的大勢叫文化自信。在過去,大家總是“墻外開花墻內香”,大家老覺得外面的東西好,現在我們更回歸自身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4)、筷玩思維:我們中餐文化,包括中國文化的崛起,是不是也與前些年餐二代的接棒有關?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新和顧客價值,這才使得中餐有了一個大的變化?
    勝加:年輕一代成長起來,他們有更好的事業觀和全球觀,他們也更相信自己,變化與創新必然帶來新格局。
    筷玩思維:或許按這個邏輯來看,中餐的新一輪發展還得看餐三代對于餐二代的“新打法”。
    ?地方菜:要避免淪為小眾,也不能失去個性,滿足好奇心與審美再融入當地是較為穩健的打法
    5)、筷玩思維: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關于地方菜的發展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勝加:幾乎任何東西都有原型,餐飲/餐飲產品/餐飲行為也要考慮到它的文化根源/原型(有沒有、是如何、是否強勢、是否正向等)。有一定的文化根源,它通常是吃得住的,文化淵源/根源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檢驗、熱愛與傳承。飲食不僅是飲食本身,它還有歷史的印記,有人民在飲食上的喜怒哀樂。
    地方菜就屬于這一類,它是有根源的,地方飲食在這么多年的發展當中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揀選,是老百姓用嘴一口一口吃出來的。這些東西好吃(好吃不是玄學,而是生存審美與情調及資源的最大化,還有一定的味覺安慰和依賴,比如臭豆腐、酸菜這類),人們離不開它,它們就留下來了,這是地方菜最大的一個魅力。
    在今天,很多地方菜開始走出當地、進行全國化的發展,那么當地方菜品牌走出這一步的時候,由于存有地理差異,品牌會面臨一個叫做“調整”的問題,我們要考慮到價值的變化,比如物近鄉賤,也就是廉價魔咒,地方菜在當地就是家常菜,人們天天吃、天天見,也就不會對這個東西的價值有特別高的認同。
    但反過來說,距離是相對的,從前車馬慢,中國不同地理有不同的風侯,一地的尋常之物在離鄉后反而容易突破成見,所以就有了物離鄉貴。
    地方菜為什么要走出去?除了打破廉價魔咒,還可以溫暖走出家鄉的人,更可以把地方菜的魅力散播出去、豐富地方中餐的層次感。地方菜走出去還要考慮到文化差異,比如南甜北咸,但也不能為了異地的本土化而失去地方菜本來的風味,所以在調整、適應的時候,還要考慮它的呈現,如何既表達地方的獨特、個性,又能不失風雅的融入當地,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地方菜到了外地容易淪為小眾的東西,所以它需要做升級,升級的時候不僅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滿足當地人的好奇心,更要融入當地審美、與地方共處。
    ?大眾餐飲:價格優勢不是生存的充分條件,沒有價值優勢的價格優勢不過是空中樓閣
    6)、筷玩思維:大眾餐飲好像很容易陷入低價低質的緊箍咒,生于此,而困于此,為什么會這樣?
    勝加:高端餐飲講究質,大眾餐飲離不開量,但千萬不要以為質對于大眾餐飲不重要,有一些品牌會認為只要我的價格足夠低,顧客自然會買我,這是一個特別特別大的誤區。
    我們要回歸人性,人性是什么?他要占便宜,但他永遠都不想要便宜貨,比如有些品牌為了把價格降低而去降食材的成本,反過來,靠近紅線的利潤也不能讓企業去持續創造顧客價值,顧客流失,企業再打折降價又去削減食材投入,顧客再流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想持續發展的企業一定要有一個合理的利潤,有合理的利潤,才能讓企業在各項經營活動中取得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7)、筷玩思維:之前看到一個評論:我不嫌你窮,你也別嫌我Low。假設顧客真的對品牌沒有要求,但是品牌方對自己還是要有要求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顧客一些驚喜,消費才能持續,而不是說顧客對我沒需求,那我就躺平了。這樣很容易讓顧客拋棄你,離你而去。
    勝加:現在很多做低價的餐廳,就是那種我不嫌你窮,反正我很便宜,那你也別嫌我差。后來越來越差,口碑也差,新鮮度也差,反正各方面都差,到最后把自己給差沒了。
    8)、筷玩思維:就是在價格上有優勢的品牌,它也必然要在價值上有優勢,不能考慮價格而忽略了價值。
    勝加:一開始就要想清楚,你面對的客群是怎么樣的,他們有什么需求,如果我想做這群人的生意,我的價值是什么?價格怎么定?價格的制定必須以價值為基礎,要買得值,也要賣得值。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生意才能長青。這里邊的關鍵就在于品牌方必須要讓顧客認知到你的價值,讓顧客愿意為這樣的價值買單。
    舉個例子,午餐肉這個產品已經很多年了,它是比較成熟的。對于新入局者,如何才能迅速啟動市場呢?對于成熟品類來說,起點上必須要找到痛點。只有解決大痛點才有大機會!所以我們幫王家渡打造午餐肉這個單品時,就瞄準了午餐肉最大的痛點:罐頭肉,不新鮮。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我們推出了短保無添加的低溫鮮午餐肉,通過一系列營銷動作向顧客傳達“拒絕罐頭肉,低溫才新鮮”的價值,雖然王家渡午餐肉的定價比市場平均價格要高出不少,但是顧客還是愿意買單。2022年上半年這款午餐肉產品的銷量超過了2021全年,雙十一更是沖上了京東銷售榜單榜首,全渠道銷量一舉躍居全國第一。
    其中的關鍵很明顯,只要品牌方能把顧客真正在意的東西做爆、做好,就能夠引爆口碑和市場。
    再比如杏花堂這個品牌,它之前的定位是“山西菜”,價值感嚴重不足,即使只有七八十的客單價,顧客還天天喊貴。我們在打造這個品牌要解決的關鍵就是得先破除山西菜價值感不足的問題。怎么破除?這個課題站在企業內部角度永遠都找不到答案,必須回到顧客端去尋找能量和方法。企業如果能從顧客視角出發,就會發現晉商的文化能量極其巨大。
    經過調研,我們把杏花堂重新定位為“晉商私房菜,山西待客禮”。在晉商文化的根源上,我們以晉商四大名菜作為爆品矩陣,再把晉商文化植入環境、菜品、服務等全流程環節,創造服務峰值。調整后,杏花堂在客單價大幅上漲的情況下客流也較為飽和,疫情下持續逆勢開店。
    上述提及的這些案例充分說明,只要把顧客真正在意的價值做爆并傳達到位,顧客就會認可你,品牌價值也可以順利植入消費者心智。
    ?咨詢:咨詢不是迷信,當然可以被質疑,但不認可也不明白咨詢的價值,說明企業還沒到需要咨詢的發展階段
    10)、筷玩思維:關于品牌咨詢,行業一直有一個很大的偏見,認為沒有開過店、沒有在餐飲門店上取得成功,那憑什么給餐飲品牌做指導,這是否合理?
    勝加:你有需求,然后找了一家咨詢公司合作,合作之前問:您之前餐飲干成功過嗎?如果沒有,那您就不是一個好的咨詢師,要先去把餐飲干成功,再回來做咨詢。
    這里面有很嚴重的偏見和誤解。按這個邏輯來看,那做裝修設計是不是還要先去建一棟房子?給明星做造型師是不是還得先成為大明星,要不怎么知道明星到底需要什么?
    11)、筷玩思維:可能餐飲在過去非常講究經驗,但是現在的餐飲行業已經復雜到單靠經驗不足以推動品牌發展,所以這時候就需要一些高于經驗的人或公司來做指導?
    勝加:經驗是一個角度,更多還是今天的社會更講究分工協作,比如三只小豬蓋房子,草房子三個小時完工,木房子三天完工,磚頭房子要三個月,但蓋房子不是童話故事,它的鏈路很長,你很難自己燒磚頭、自己做水泥灰、自己打地基、自己做木工又做泥瓦工還做設計師等(當然有很多人可以做到,但效率太低了),通過社會化大分工,我們的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出去買一個蘋果吃總比自己種蘋果樹更快更便宜,你不能說賣蘋果的大爺沒有種過蘋果樹就不能賣蘋果,這不合理。
    再比如汽車及其它制造行業,就是分工協作才有今天的高速發展,現在沒有一個行業說我可以從頭做到尾、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任何行業都要考慮到上下游一個又一個的供應鏈,行業是整個供應鏈條整合出來的成績,餐飲行業也是同理,過去夫妻老婆店居多,他們從菜市場自己買菜、自己做菜,幾乎所有環節都是自己在做,包括自己做招牌設計、自己做裝修等等,但那只是小生意,企業化運作必然要借助社會專業分工來協作,專業化分工還可以提高整個組織的效率,使得企業進入更大的發展賽道。
    總不能說:你給餐飲做餐具,你要先開成功一家餐廳才能做餐飲餐具的生意;你給餐飲做信息化,你要先開成功一家餐廳才能做餐飲信息化的生意;你給餐飲配送食材,你要先開成功一家餐廳才能給餐飲配送食材;再到你去餐廳吃飯,你說這道菜鹽多了有點咸,老板回答:你得開過餐廳,得做過廚師才有資格這樣說……術業有專攻,賽道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12)、筷玩思維:在分工的邏輯下,開餐廳和餐飲咨詢不在一個賽道里面,不能把它們放在單一賽道里去比較,如果還在認為“你沒開過店就不能做好餐飲咨詢”,那是不是代表他犯了一個原則性錯誤,第一,他可能不懂餐飲,不知道餐飲今天遇到了什么問題;第二,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咨詢到底能干什么。
    勝加:社會化分工推動發展,這是一個大的前提,首先要有這個認知,企業才有可能覺得我應該去找專業的咨詢公司去合作,否則他肯定是想我自己也可以搞定,這是基本的認知差異,信任自己還是信任專業,認知決定一切。
    回到餐飲發展的角度,餐飲品牌去找一家咨詢公司合作,作為甲方他希望咨詢公司能夠懂這個行業,這個思路是對的,也是合理的,就是你幫我指導餐飲,但你得懂餐飲行業,你得理解餐飲行業的關鍵成功要素是什么,這個確實很重要。咨詢公司對自己服務的行業有深入的理解,能理解這個行業的關鍵成功要素,以此為前提,再跟自己的專業技術結合起來,最后才能真正幫助到客戶。
    13)、筷玩思維:(假設)餐飲咨詢的本質是為了餐飲的“發展與成功”,但是要實現這個目的,你不需要非得去開一家餐飲門店,它考驗的不是經驗,不是你開成功多少門店就能進入咨詢行業,或者說不只是經驗,而且餐飲經驗也不一定非得從門店開始,考驗的其實是對行業的深度理解、方法論、咨詢實操案例。喝過很多水,吃過很多飯,這與做水方面的研究、做飲食方面的研究不是一回事兒。
    經驗是經驗,但需要過一定的階段和悟性才能突破經驗絕對化的認知封鎖。
    再進一步,咨詢行業有沒有本質?或者咨詢行業的內涵和價值是什么?
    勝加:咨詢行業還有一個很深的偏見是“我需要你給我帶來確定性的成功”,有些甚至還要咨詢公司簽對賭協議。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14)、筷玩思維: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可能更需要的是許愿井、阿拉丁神燈、巫婆、跳大神的,或者江湖騙子。
    勝加:咨詢是錦上添花的,你得有發展的潛能、資源、到了發展的階段,企業才能發展起來,咨詢是一個必然的加速器,但它絕不是無中生有、起死回生的神藥。關于咨詢的本質,我認為可以用十二個字來回答,那就是“答疑解惑、拾遺補缺、錦上添花”,用通俗的話也可以理解為“外腦”。
    15)、筷玩思維:有些人可能不解,是自己不夠聰明?為什么需要外腦?哲學很早就說明了,人不可能獲得全面的信息,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有限的方法去打開更高、更多的維度以獲得更詳盡的信息,信息決定了決策,提高信息層級可以提高決策質量,你是強龍,但終究會被地頭蛇打敗,因為信息不對稱,所以易經才說“見群龍無首,吉”。
    借助外腦不是說自己的腦不行,而是往群龍的方向靠攏。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有些事情自己想不明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盲目決策會有大風險,這時候就需要已知信息以外的推動力,借助于外腦來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說,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在另外一個層次。如果鑰匙在房間里,給無限的時間一定能找到,但如果鑰匙在房間外,而你自己又出不去,這時候就需要外力,我們身在局內,看不到局的邊界,我們擁有經驗卻又被經驗所困,這時候外腦、外力就是破局的關鍵。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勝加:原地打轉是最大的資源浪費,企業在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如果用過去的經驗解決未來的問題,原地打轉的困局就發生了。本質上來講,過去的成功經驗沒有辦法讓你在下一個階段繼續獲得新的成功,人是條件反射式的動物,在過去的經營當中,有一些動作做對了,我們就會獲得獎勵,這個獎勵是來自于顧客和市場還有內部,出于獎賞機制,我們會強化我們認為對的那個部分,以至于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習以為常的成功模式就逐漸形成了。
    這個成功模式一旦形成,它確實有助于企業建立自己的成功基因,但是當市場不斷變化、競爭持續加劇,包括同行都在成長的時候,你很快會發現我過去的成功經驗好像不管用了,無論我怎么努力都沒有辦法打通未來。在變化的環境,你幾乎無法用過去成功的經驗取得未來的成功,你當然也可以慢慢探索,前提是資源和時間足夠,但好的分工可以讓你提高資源利用率,先人一步走向更高維度,這時候競爭優勢就產生了。
    但辯證來看,如果企業對咨詢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之前遇到劣幣了,也可能是自己的認知、企業的發展還未到需要咨詢的階段。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關于餐飲業下一個周期
    16)、筷玩思維:假設10年一個周期,中國餐飲下一個周期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勝加:說到周期,我們考慮的其實是如何穿越周期,周期不是自然過去的,如果是自然過去就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穿越周期需要考慮到變化與本質,扎扎實實著眼于持續升級和迭代顧客價值的企業,這是可以實現長期主義的。
    餐飲是一個勤行,更是相對傳統的行業,至少在下一個周期還不會有那么多的黑科技,餐飲還不會那么快進入科技致勝的階段。現階段包括下一周期的企業還得回到顧客價值這個角度,不僅要創造顧客價值,還得讓他們感知到。餐飲這門生意,當前還是要回歸人的本心和人的底層需求。

    與勝加品牌咨詢樊娟的18個對話,聊聊餐企避不開的痛點和難題

    17)、筷玩思維:從賺錢這個單一且絕對的角度跳出來,回歸消費,回到消費者本身,這對于穿越下一輪周期是很有用的思維轉變。
    勝加:我們講盈利是一個結果,做企業當然是要盈利的,除了做慈善,沒有一個企業可以不以盈利為前提。雖然做企業一定要盈利,但盈利只是一個結果,盈利可以是一個基本的、可衡量的指標,但我們不能把它作為企業的起點和終點。如果企業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只看利潤有多少的話,這樣的企業幾乎沒有能真正長久的。把顧客服務好,做出讓顧客持續喜歡的產品,同時還能盈利,這才是企業發展的目標。
    18)、筷玩思維:哲學講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企業也一樣,過于追逐利潤,則把企業還有顧客都當成了工具,這確實本末倒置了,就像人活著不能沒有呼吸,但如果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呼吸,這就有點奇怪了。
    勝加:企業的本質就是要為顧客創造價值,并且讓顧客認知到企業的價值,盈利固然重要,但企業應該找到比盈利更深層、更重要的追求,比如大到成為領軍品牌,帶動行業、品類發展,小則可以只關注顧客價值,去思考我可以為顧客做什么,這才能讓顧客追隨你,為顧客創造了價值,當顧客真正認知到企業的價值,企業自然就盈利了,而且有了更大的遠景,當企業在做經營決策時,就有了高度、就更堅定,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該優先、什么事情可以不投入……想明白這些問題,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473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4日 08:35
    下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04:4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