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鲅魚,其實就是馬鮫。它們指代的是幾個活躍在我國海域內的、鱸形目鯖科馬鮫屬的魚種。
遼寧營口,有個地方叫鲅魚圈。此地最令人難忘的景觀,莫過于一尊立于礁石上的、足有六十米高的“鲅魚公主”雕像。哪怕只是在海岸上遠遠見過她輪廓的人,也無一不為其巨大的身形震撼。
先不論這尊魔幻的人魚巨像,究竟因何種契機出現在這渤海灣的腹地。只說這位鲅魚公主,實在為她的族類掙足了面子。要知道,任何一種海洋生物,哪怕龐大如鯨,強悍如鯊,也沒能做到如鲅魚這樣,讓人類為它們在這個星球上留下如此奪目的一座地標。
?
南方的朋友們,不要以為這位千里之外的龐大公主,和自己毫無關系。因為鲅魚,其實就是你們口中的馬鮫。它們指代的,都是幾個活躍在我國海域內的、鱸形目鯖科馬鮫屬的魚種。
?

△圖片來源:魚一條制圖
?
馬鮫對于中國人的特別之處在于:因其生命力旺盛,族群彌漫在我們漫長的海岸線,所以無論南北,皆可稱“盛產”。又因此魚體大、肉肥、且只有中間一根大刺,極受食客歡迎,這使得,從海岸線最南的兩廣、海南,到最北的遼寧,人們都視之為一種重要的口糧魚,堪稱中國海岸線上的黃金“硬通貨”。
?
也因為同樣一條馬鮫,能夠毫無違和地出現在相距幾千公里兩地海濱人家的日常餐桌上,它們被加工的方式,也自然呈現出萬千繽紛的變化來。不夸張的說,僅憑這一條馬鮫魚的吃法,就能窺見我們漫長的海岸線上,南北數十個地理文化單元風俗之參差,與口味之琳瑯。

從燒一條鲅魚
看各地的家常海味
作為一種游速迅猛、性情兇頑的海中老流氓,馬鮫總是成群結隊地,追逐著暖流與食物在四海游竄。大體而言,天冷了,它們會游去遠海的越冬場蟄伏;等到水溫轉暖,它們便洄游至近海地區產卵、索餌。而在這樣的四時節律里,以洄游到近岸時,經過淡水滋養、且性腺發育的馬鮫,最為肥美。
而我國沿海各地,彼此間氣候差異很大。因此,馬鮫魚洄游近岸的時間不同、各地吃馬鮫的時令也不一樣。譬如在春節前后,一部分馬鮫,便會率先洄游到以海南文昌為代表的南海沿岸,所以海南人會拿馬鮫(本地人叫黑魚)做春節禮品,兩廣、福建人,也往往會在這一時令前后,嘗到一年中最棒的馬鮫。
△圖片來源:《z時代吃貨》截圖
對于各地的主婦而言,新鮮馬鮫買回家,最簡便的做法,莫過于香煎了。兩廣、海南人尤其熱愛煎馬鮫,海南漁民在海上,也常常煎所捕的馬鮫充饑。這里的魚大,所以往往被橫剖成片,或簡單腌腌拍粉,或直接洗凈下鍋,廣西叫“封煎”、廣東叫“香煎”,大同小異,起鍋或滴些檸檬,或烹些豉油,大塊的魚肉入口緊實,脂香橫流,廣東話謂之“香口”,十分貼切。
而到了潮汕、閩南,煎過的馬鮫魚可以直接用來做馬鮫魚燜貢菜、燜紫菜,湯濃鮮,肉醇厚。潮汕人還會在這道菜里放入芹菜,那是潮汕特色的家常做魚方法,雖然在外地人聽起來很難理解,但吃過的人,都再難忘那種把清香、肥厚完美混合在一起的奇妙風味。
?
而整個福建沿海的人,都很喜歡用新鮮的馬鮫魚做魚羹,莆田叫馬鮫魚熗,福州叫馬卡頭,做法大同小異。新鮮的馬鮫魚切成均勻的片,可搗碎成糜也可不搗,在本地特產紅薯粉的強力加持下,劃入湯中輕輕燙熟,此時的魚鮮味四溢,口感彈爽,一滴香油畫龍點睛,一碗喝下酣暢淋漓。

等到清明時節,浙江的舟山、象山諸港,會迎來大批的洄游馬鮫產卵。此時此地的馬鮫,至肥,至嫩,至鮮。吃得考究、更吃得雅致的浙江人,專門為這一時令的馬鮫起了一個文氣的名字——川烏。
?
上等的川烏,清蒸最妙,取其本味之鮮美,和刺身帶魚一樣,算是大眾食材的小眾吃法。本地更家常的是一道雪菜燒川烏,魚如果選的新鮮,甚至不用油煎,只配些野山筍、雪菜把魚煮熟,可謂吃春季馬鮫鮮味的一個極致。
?

△圖片來源:檸檬葉子攝
?
等時候再晚些、天氣再暖些,洄游的馬鮫魚,也就逐漸抵達了黃海、渤海灣沿岸。而它們在餐盤中的顏色,也漸漸變得濃烈起來。
?
在江蘇,人們燒一條馬鮫的技法,最能體現此地口味“南北融合”之特色:既有南方菜的精工細作,也有北方菜的厚重下飯。“馬鮫魚燒青茄子、馬鮫魚燒肉、馬鮫魚鍋貼”……這些菜色聽著平平無奇,但其中蘊含著淮揚菜無比精妙的均衡調味,盡管下料奔放大膽,但絕不會蓋住食材的本味。
?
一過江蘇連云港的贛榆,馬鮫就徹底被叫成了鲅魚。日照的一道鲅魚燒蒜薹,宣示了北方菜系的強勢登場。從那里開始一路向北,紅燒便成了最主流的鲅魚家常烹飪手段。蔥姜爆鍋,生抽老抽,湯汁收濃,扣上一粒香菜,那是刻在每位北方海濱人基因深處的味覺基石,一口魚肉扒拉三口米飯,而且哪家館子,都不如自己媽媽燉的好吃。
?
就這樣一路走到我國海岸線的最北盡頭,隨著酷愛鲅魚的朝鮮族的加入,鲅魚的家常做法,再一次變得多元起來。
?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朝鮮族和兩廣人一樣,最喜煎鲅魚,從一道煎鲅魚,即可快速考察一家朝鮮館子的水準。他們所用的魚一般體型較小,所以要兩面剖攤開,一整條煎的酥酥脆脆,頭尾皆可吃,那魚肉中豐富彌漫的油脂就著清爽的冷面,大葷大素,爽快非常。
朝鮮族更是常吃一道辣白菜燉鲅魚:銅鍋里,辣白菜和切成大塊的蘿卜做底,大塊的鲅魚橫在沸騰的濃稠醬湯里打滾,咸鮮入味,熱氣騰騰,配著米飯吃,堪稱驚艷。事實上,我也正是因為在望京的韓餐館里愛上了這道菜,才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

北餃南丸:
被剁碎的馬鮫魚,能玩出多少花樣?
?
△圖片來源:《z時代吃貨》視頻截圖
“鲅魚禮”又被叫做“丈人禮”,是青島地區獨特的風俗:所謂“谷雨到,鲅魚跳,丈人笑”,春天,尤其是結婚后的第一個春天,女婿必須穿著結婚時丈人送的“丈人鞋”,買上條最大、最鮮的鲅魚上門送禮。鲅魚,也成了維系青島丈人與女婿關系最為重要的媒介與紐帶,也是每一位青島男性從男孩成長為男人必須跨過的一道坎兒。至于那裝鲅魚的長條泡沫盒子,老丈人則會把它放在家門口幾天舍不得扔,好讓所有鄰居都看看,咱家女婿多有孝心。
當然,這么大的鲅魚買回家,丈人家除了要當場拿來燉些豆腐(同福)、茼蒿(同好)圖個吉利,剩下的肉,最大的概率,會被包成餃子。
?
誰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位山東大姐最先發明了鲅魚餃子,但毋庸置疑,如果你非要把一種魚肉包進餃子里,刺少、肉多、油脂豐富的鲅魚,絕對是最佳選擇。
?
把鲅魚剁碎,以一代代媽媽流傳的5:1比例和上肥肉膘,純肉打餡上勁或者添上些韭菜、茼蒿,就成了中國水餃序列里經典中的經典,也是從山東到遼寧,無數海邊孩子最難忘的家之味道。在蓬萊一帶,傳聞因其過去魚賤糧貴,所以風行包一種拳頭大的巨型鲅魚餃子,以便省糧之意。當然,現在糧食不缺了,但風俗卻就這樣留了下來,讓吃過的人不住夸贊山東人的豪爽。
△圖片來源:劉衛芳攝
其實鲅魚餃子去掉面皮,在山東就可以被叫做鲅魚丸子。但向南過了贛榆,人們便不再執著于包餃子這件事兒,魚丸,也就成了被攪碎再成形馬鮫魚的主流歸宿。
?
各地用馬鮫魚所做的魚丸,其實區別很大。譬如蘇北沿海一帶的魚丸,會在馬鮫魚泥里攪上一些小黃魚泥,打成丸后下鍋炸。這種魚丸金燦燦的,拿來下湯、炒菜,皆有妙用;福建人做魚丸更是久負盛名,他們把魚肉打得精細、吃的更是清爽鮮甜;一碗魚丸湯,清清白白,卻包攬萬千滋味;到了廣東,潮汕、汕尾人最是以會打丸子出名,他們的馬鮫魚丸,包含著無數次手工摔打的勁道,彈牙爽口,滋味鮮濃。
△圖片來源:吳學文攝
閩南人還會用馬鮫魚制作一種很特別的魚卷,你可以將它理解為一種閩南的手制魚肉香腸,拿來切片煎得兩面焦黃,炒上些荷蘭豆,和魚丸又是完全不同的風味。
?
應該說,無論是包餃子還是做魚丸,被攪碎、然后“二次成形”的馬鮫魚,都極大地提升了國人的賞味層次。這一道道吃魚不見魚的菜肴之中,更是層層熔煉了我們傳承千年的巧思與智慧。一條馬鮫魚走進中國人的廚房,也算不枉此生了。
?

△圖片來源:魚一條制圖,孫璐編輯
?
曬干亦有風味,罐頭同樣誘人:
深加工馬鮫魚的獨特魅力
馬鮫的時令性,在春季吃其鮮肥自然最好。而秋季之鲅魚,因其個頭小、肉中油脂含量較少,對海濱居民而言,則另有其風干食用的妙有。
?
氣溫降低,再加上干爽的北風勁吹,沿海各地便都開始曬馬鮫魚干,其中,以青島地區的“甜曬”最具特色。
所謂甜曬,要先給小鲅魚開三刀:一刀剖成兩半,一刀去內臟,一刀劃開最厚的肉,然后把魚放在海水里泡一會兒,最后拿來晾曬。曬過幾天以后,還要再去海水里“透”一下,魚肉與海水間保持著這種若即若離的聯絡,使其最后不至于過咸,且具備特別的風味。
?
甜曬、乃至各種鲅魚干的吃法甚多,可以直接拿來蒸,也可裹著蛋液淀粉拿來煎,送粥送飯,都是絕佳。廣東一些地方,還會拿咸馬鮫干蒸肉餅,總之,取其風味錯綜、咸鮮下飯。
?
△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果說魚干、咸魚,算是過去海邊人為了保存鮮魚的無奈之舉。那么,在廣東的湛江、陽江一帶流行的“一夜埕”,以及青島一帶流行的“一鹵鮮”,則完全是通過腌制獲得更高級的風味的秘技:馬鮫切塊,用粗鹽腌制一會兒,然后洗凈晾曬一天,全套腌制工序被嚴格限定在一天之內,隨后即可烹飪,這種魚既有鮮魚的口感,又有咸魚的風味,且口感奇特,有機會去粵西,是不得不嘗的美味。
?
經過腌制的馬鮫魚,還可用來做熏魚。這和北方的熏肉、熏雞完全不一樣,并無煙熏的動作,而是把炸透的馬鮫,泡入料汁之中,通過燜與靠的手段,讓湯料完全進入酥爛的魚肉之中,所以確切的說這種做法叫“酥魚”。從舟山、上海再到山東、東北,酥魚作為一道下酒的涼菜都很受歡迎。
?

△圖片來源:方佳妮攝
用制作酥魚的方法,還可制作鲅魚罐頭。在過去冷鏈不發達的時代,這是為數不多的、可以讓內陸居民吃到鲅魚的方法。當然,和諸多脫胎于舊時代的食品保存手段一樣,鲅魚罐頭的吃法流傳至今,也逐漸失去了其實用的功能,只留下了代代相傳的味覺記憶。
原創文章,作者:地道風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