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驢肉”事件持續升級
餐飲人應從中吸取什么教訓?
事件還原
有著數百年歷史、被列入河北省級非遺名錄的“河間驢肉火燒”,眼下正面臨一場形象丑聞、生存危機。
新京報記者歷時半個月,揭開了“假驢肉”黑幕。在河北滄州河間,多個家庭作坊甚至正規企業都會利用騾子肉、馬肉、豬肉,加上驢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劑煮成冒充驢肉。這樣的“驢肉”價格低廉,一斤在20元左右。而河間當地真驢肉的每斤價格在48元到75元之間。
雖然坊間早有“驢肉造假”的傳聞,但當媒體陸續披露細節,不少人還是感到“虎軀一震”。從調查可知,在河間當地,“驢肉造假”之風頗盛,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形成了從生產、存儲、銷售、運輸全環節的“黑色鏈條”。
思考:采購+溯源值得重視
這次事件,不僅僅是讓很多顧客大吃一驚,恐怕很多賣驢肉的店鋪老板也沒有想到——明明花了錢,以為是正規渠道、工廠直供,有的甚至打出旗號“從農場到餐桌”,到頭來卻成為了“躺槍”的犧牲品。
這讓記者想到一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為我而死。同樣的,“我本不想賣假驢肉,假驢肉卻因為我的餐廳進了顧客的嘴”。
譴責也好、深挖也好,想必很多媒體已經報道過,而東方美食《餐飲經理人》想說的是,此次事件應該引起實體經營者的反思:采購方面哪些漏洞值得關注?食品的溯源問題又應該怎樣落實?對于行業來講,怎樣才能真正將食品安全問題做到各個環節?
趨勢:餐飲終究拼的是“后端”
回想剛剛過去的一年,餐飲市場可謂狀況不少。“一籠小確幸”的食品安全事件依然揮之不去。這個主打小清新路線的網紅餐廳,無論看起來多么精致可人,終究因為一個來路不明的“自制食材”導致品牌的癱瘓。做餐飲,縱使表象如何一時風光,從長久來看,終究拼的是后端的穩定和成熟。
隨著餐飲業各個產業鏈的細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供應鏈。許多品牌將這一點列為頭等大事,其中不乏一些新興的小品類小業態,也渴望通過供應鏈的“背書效應”,增加品牌籌碼,提高核心競爭力。比如我們接觸了一些麻辣燙店,即便只有幾家門店,也要花大價錢和海底撈的加工廚房合作。
“餐飲不是窮人之間的省錢游戲,而是富人之間的強強聯手”、“讓品牌贏在起跑線上”、“把錢花在刀刃上”……這些看似高成本的后端合作,實際上卻讓經營者更省心,在食品安全、加工運輸等環節,實現最大程度的共贏。
可追溯:餐飲的一道保護傘
這一次驢肉事件,問題出在源頭,波及的則是數萬家驢肉火燒店。這提醒了餐飲人:安全的、可追溯的采購源頭,是每個企業都需要格外留心的重點。
這幾年,很多餐廳主打“生態、健康”,有的是通過“農戶+餐廳”直供的形式,甚至有老板親自去一線農戶家里購買。在這個過程中,嚴謹面對、注意甄別、不忘核實,杜絕“偽生態”,是餐飲企業應該始終記住的。未來,“可追溯”將成為餐飲品牌的另一道保護傘。
“摻假”一事,說得輕松一點是作假,實則是關乎到食品安全的大事件。東方美食認為,餐飲鏈條上的食品安全,需要從多個環節落到實處,源頭、采購、衛生、儲存、加工、出菜等,每一步都不能出錯。
干貨:采購中的實用小經驗
1、針對以次充好的現象
細節+量化,讓貓膩無處可藏。驗收要有詳細的標準,比如多高、多寬、包裝規格、出料率。
2、保質不保期
比如:離保質期只有2個月的時候供貨商賣給餐廳。這種情況,原料入庫的時候要制作保質卡,明確保質時間,并加強檢查,保持原料的新鮮性。
3、不要只和一家供應商合作
一來讓供應商之間相互競爭,二來給自己留條退路,出現問題不至于陷入被動局面。
4、質量好、價格優大多發生在第一次看貨
合作過幾次后,供貨商有可能提升價格,有些還會在質量上做手腳。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5、不要被一些假象迷惑
擺在白色鋼盤或盆里的冰鮮魚、海貨等,因為反光的影響,顯得很新鮮,品像也端正,新手采購最容易上當。
6、適當吃虧,其實不虧
如果一味壓價,尤其是成交價格已經低于市場價的時候,即便達成協議,也有可能被后期“做手腳”。正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適當給彼此留出利潤空間,才好長久合作。
沒看夠?不要緊!
東方美食·《餐飲經理人》
每日給你大事件熱評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