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鄭州火鍋風云錄(上)


    有一些我們記住了

    有一些卻遺忘了

    其實都沒什么

    在這人世間

    遺忘和被遺忘

    難道不是最終的宿命



    01



    1989年,是改革開放的第十個年頭。


    元旦這一天,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新年社論,里面有這樣幾句話:


    在改革的第十年,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嚴重問題,最突出的就是經濟生活中明顯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幅度過大,黨政機關和社會上某些消極腐敗現象也使人觸目驚心……


    這樣的形勢之下,那一年后來出現的一些不可言說的風波,也就不是空穴來風了。


    記錄歷史是史學家的事兒。在一個吃貨的編年史里,1989年的鄭州火鍋,紅燜羊肉應該算是最紅的。


    紅燜羊肉的淵源,最早據說是在1988年的新鄉老城區。一個名叫李武卿的老人。年輕時在川藏當兵多年,退休回家之后在老家開了這家紅燜羊肉火鍋。


    這火鍋把北京燜罐兒羊肉和四川麻辣火鍋結合到一起,羊肉軟爛,紅湯濃釅,吃完羊肉下菜下面,些呆。紅燜羊肉就這樣跨過黃河,來到了鄭州。


    那些年的鄭州,做紅燜羊肉的一條街總有幾家。在我的印象里,好像仲記酒樓也做過一家。名氣最大的,當屬李躍新的李鑫記(簡稱李記)紅燜羊肉。


    李記的紅燜羊肉加了紅白蘿卜和小土豆,點綴著綠瑩瑩的香菜末,不腥不膻,吃完可以添湯開涮,涮豆腐、腐竹、鴨血、海帶等等,也算一種創新。


    從“紅燜炊煙浩蕩處、中原早市沒有羊”的紅火,到大批紅燜羊肉火鍋關門閉店門前冷落,也不過兩三年的光景。


    2015年,我寫《豫菜百年》認識了李躍新,幾年過去,雖然在朋友圈天天見,但他的紅燜羊肉館還有幾家,生意怎樣,我都不得而知。



    02


    其實在紅燜羊肉之前,在鄭州西郊的伏牛路,挨著二砂小學旁邊,伏牛飯莊的涮羊肉,也是頂頂有名的。這家店,應該算得上改革開放之后鄭州最早的火鍋店了。


    伏牛飯莊是鄭煤機提前退休的史明俠在1982年開的。1985年,賣了三年羊肉燴面之后,去北京出差的史明俠,看到老北京銅鍋涮的熱鬧景象,回鄭州就也賣起了涮羊肉了。


    伏牛飯莊的涮羊肉,為了保證口味,所有的糖蒜、甜面醬都來自北京的六必居。腌的小菜和麻將燒餅,也都是依照東來順的工藝。大銅鍋更是從北京的銅鍋廠拉回來的。


    “每年10月份,家里都要用大卡車從北京拉回店里要用的火鍋食材。一年拉兩回。”多年以后,史明俠的女兒,繼承父親的衣缽做了咱家小院的超姐,回憶起小時候的涮羊肉,仍是記憶深刻。


    那時候還沒有豫東小山羊這一說。伏牛飯莊用的羊,都是平頂山山里農戶羊的羊。純天然的年代,山里的羊純凈鮮美,原汁原味兒。伏牛飯莊正兒八經的北京銅鍋涮羊肉很快吸引了大批的食客。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西郊,廠礦林立。直屬機械工業部的二砂、電纜廠以及鄭煤機,都是人人羨慕的好單位。那時候據說,二砂電纜廠發福利,都是烤箱、電視機,“市里領導家的親戚孩子,都爭著進這些單位的。”


    好單位給餐飲店帶來了頗有消費力的食客。伏牛飯莊的涮羊肉排起了長隊,那隊伍不亞于現在的海底撈巴奴。“因為羊肉太好,一桌涮幾盤都是小事兒。有一個熟客,每次還會生吃羊肉。就像現在生吃牛肉、三文魚一樣。”


    伏牛飯莊的涮羊肉在1993年前后達到了鼎峰,后來主營業務改為了炒菜宴席。這之后,鄭州的二力、小甫涮鍋,也都慢慢起來了。



    03



    1989年之后,鄭州的火鍋江湖里,鴻茂齋的名號逐漸響了起來。


    這是一家傳統的清真家族企業。創始人叫楊鴻運,之前賣牛羊肉品。給自家火鍋店取名鴻茂齋,里頭糅合了自己的名字,也糅進了樸素美好的念想。


    鴻茂齋做的是老北京的銅鍋涮。紅炭火,大銅爐。鍋底兒是清水蝦皮加姜片蔥段,簡簡單單。可是肉好啊!豫東收來的小山羊,加工成羊肉卷,紅是紅,白是白。


    下到清水鍋底兒里一燙一沸就可以吃了。蘸住韭花糖蒜芝麻醬,那香軟濃郁清爽,一大盤子都不夠吃。


    店里還有麻醬燒餅呢。滿滿的芝麻,裹了一層層的芝麻醬,又酥又焦,吃的時候芝麻撲簌簌地掉,得用手接著的。


    鴻茂齋在鄭州紅的早,可我接觸的晚。我記得第一次吃鴻茂齋是在優勝北路。那時候社會上炒股成風。


    我剛上班沒多久,但我有個要好的同事楊秀琴,她的老公是鄭州工學院的教授,專門教對外經濟貿易的。我和男朋友跟著姚老師學炒股,啥都不懂,可是聽他的指點,幾乎每次都賣在高點。


    掙了錢,自然得請老師吃飯。同為清真的他們,就指定了鴻茂齋。


    我們去的那天晚上,一進門就人聲鼎沸。桌上熱氣騰騰,看人都像在云里霧里。我記得那天晚上還下了大雪。紅炭銅爐、白雪羊肉,那感覺,仿佛窗戶外面多一枝紅梅,就穿越回了古代一樣。



    04



    1993年之后,有7年的時間,我家住在西郊的伏牛路。


    伏牛路的南頭,有家貴州苗嶺啤酒鴨。不銹鋼的鍋子,里面是燉熟的鴨子,服務員當著你面兒咕咕嘟嘟倒進半鍋的金星啤酒。那些年鄭州是金星奧克雙雄的天下,不像后來青島雪花遍地開花。


    鍋開,吃肉,涮菜,吸飽了啤酒和大料香氣的鴨子,倒是別有風味兒。可惜,煮熟的鴨子也會飛,不過吃了三兩次吧,門頭就換了,這股風刮過去了。


    從伏牛路拐到隴海路,向東,1990年代,是林記熱盆景和舒記麻辣魚的天下。


    兩家都做魚。舒記的創始人舒來喜,因為老家在重慶,用的料都從老家發來,做的味兒自然更勾人一些。


    那時候散步到舒記麻辣魚,總會點一鍋。魚是鯰魚,現在很多人都不吃了。可是那時候覺得,鯰魚刺少,肉多,上面是厚厚一層紅彤彤的辣椒麻椒,炸的金黃噴香,吃起來真是過癮啊。


    麻辣魚上桌,服務員會先把花椒辣椒撈到旁邊的盤子里。吃完飯,愛吃辣的人可以把辣椒花椒用袋子兜回家,回去炒雞子炒豆腐炒土豆絲兒,都入味得很。


    90年代,有好幾年的時間,舒記麻辣魚都是中原區的納稅大戶。后來舒記麻辣魚開了連鎖加盟,再后來又停住。


    丹尼斯大衛城開業的時候,它進到了10樓,就在成都芙蓉巷名小吃的旁邊,也是日日年輕人盈門。30年的東西,不算年輕了。可年輕人還喜歡,這就有點意思了。


    年前的時候,鄧記須水叫化記的老鄧組局,幾個朋友一起吃飯。許久不見的舒來喜滿頭卷發,帶著碩大的手串兒,說話仍是有趣。


    抽煙喝酒、盤串兒燙頭,年輕小伙兒熱愛的新幾樣,老舒也是一樣不落啊。



    05



    90年代的鄭州,還有一個有名的火鍋品牌:糊辣魚。


    它的創始人尹群,曾經跟舒來喜住一個大院兒。在這之前,尹群已經做了三年的中餐全家福。1998年夏天,因為車禍摔斷了腿的尹群,腿上打著四根鋼釘拄著拐上了飛機,從云南帶回了糊辣魚的配方。


    糊辣魚用胡椒做底,加上云南的一些其他調料。糊而不焦,辣而不燥,很快在河南打開了市場。


    最好的時候,全家福糊辣魚開了40多家店。即使后來尹群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故,她丟掉了航海路的那家店。但優勝南路的這家糊辣魚,還一直守著。


    2015年之后,我自己出來創業。忙于生計的日子,很多老朋友漸漸離散。聽說后來尹群也做過一些改變,但糊辣魚經歷過幾十年的時光洗禮,愛它的人已經慢慢變老,年輕人對它知之無多。這個品類,已經慢慢黯淡了。


    從尹群的糊辣魚往北走兩個路口,到了任砦北街,路北的高門臺曾有一家光頭香辣蟹。


    香辣蟹無奇,奇怪的是門口的幾個年輕姑娘。模樣長的都挺周正,卻一個個被剃了光頭。配上她們花枝招展的衣服,和說不清楚是喜是悲的表情,就有了詭異可笑的氣氛。


    看熱鬧的,來吃飯的,都有。好口味能走多遠沒人知道,但噱頭之下的東西一定是曇花一現。


    很多人事后總結光頭香辣蟹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無厘頭的噱頭,還因為螃蟹這種吃起來麻煩的食材,在90年代的中原,是沒有消費認知的。



    06


    1998是個神奇的年份。


    那一年,香港回歸后的熱氣兒還沒消散。東北的那英和從北京出發成了香港歌壇天后的王菲,在那年春晚上手挽著手唱響了天籟般的《相約98》。


    也是在那一年,做白酒生意的周口姑娘李華,在優勝北路體育館旁邊扎下了自己的百年老媽。


    她做的是熱辣喜慶的川鍋。牛油都是在鄭州東郊一個專門宰牛的村子集中購買,加入四川的調料自己熬制。熬牛油時的那個香啊,“一整條街都可以聞到。”


    優勝北路的小店,不過十多張小臺,100多平大小,可是裝修的有情調,再加上現炒的鍋底,很快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講究的食客。


    在李華的回憶里,最早來店里吃火鍋的那一批顧客,“從開大奔的老板,到拖著箱子的空姐,都有。”


    1999年,李華在經七路開了自己的第二家店。店面擴大了四倍,依然生意火爆。45張臺,一天平均翻臺200多桌,營業額達到3萬。長得美的李華,在全國店面越開越多的李華,在圈子里就有了“火鍋皇后”的稱號。



    07



    跟李華差不多同時步入火鍋行業的,還有草原興發的李海波。他們有結拜的9兄妹,都是90年代中國餐飲圈里聲名最盛、也是鄭州人耳熟能詳的那些品牌的創始人。比如解家老家河南菜、須水鄧記、蕭記燴面、還比如北京的黃記煌等。


    李海波的草原興發,做的是內蒙的肥羊。他的店在隴海路上,一開始就奔著做大店去了。三層樓,3000多平方米,包間的形狀全部是蒙古包。吃飯的時候唱歌,獻哈達,這在當時可是個新鮮事兒,草原興發順理成章地爆棚了。


    2013年,我因為《見證.河南餐飲18年18人》一書的采訪見到了李海波。


    他個子特別高,頭發是黑亮的大背頭。遞過來的名片像連起來的撲克牌,后院有好幾輛超級加長的林肯。


    我忘了他的最后一家店還開著沒有,只記得當時周圍灰呼呼的,我們的談話一直從下午兩點多持續到傍晚。辦公室沒有開燈,天光越來越暗。等從他辦公室走出來的時候,我和同事才發現,外面已經黑透了。


    他說起當年草原興發的火爆。從開業時的玻璃門被擠爛、到后來因為人太多、包間二氧化碳超標客人暈倒,“那幾年的草原興發,每天700多桌,一年光賣的生羊肉就有2000多噸。掙錢就像掃樹上落下的樹葉子,一呼啦就是一大堆啊!”


    未完,請看《30年,鄭州火鍋風云錄(下)》


    P.S.

    鄭州火鍋30年,潮來潮往,緣起緣滅。


    30年,你記憶中深刻的火鍋有哪些?


    說出你和它的故事,咱們一起去最熱門的5家,吃火鍋吧。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餐飲業40年發展,離不開這40人 |榜單發布

    鄧超:1995年使用電腦收銀,如今外賣年銷售達7億 

    王慧敏:30歲踏入餐飲業,上海菜上市第一股

    劉延云:團餐品牌的領軍者 

    劉國梁:健康飲食理念的踐行者


    內容詳見《餐飲經理人》雜志第2期★  

    看趨勢、站風口 2月份訂閱,驚喜多!


    訂閱

    方式


    《餐飲經理人》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烹飪藝術家》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策劃:《餐飲經理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文 | 素素   編 | 阿南  

    本公眾號發布內容均屬原創,版權屬于河南觀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或者加微信chenqingmeng520進群。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5313.html

    (0)
    上一篇 2019年2月17日 20:56
    下一篇 2019年2月17日 21:2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