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的根源在于心的勝利
1.心學是創業成功的底層思維系統
創業到底是什么?所謂創業,就是創業者帶領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情。自始至終,創業都是與不確定性為伍。這便決定了創業成功永遠都是小概率事件。
這些年來,我接觸了非常多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也見證了從1999年到現在波瀾壯闊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史。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功敗垂成,他們的差別在哪里?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創業者在身體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別,都是一個腦袋、兩只手、體重一百多斤;真正的差別在于創業者擁有的智慧及其底層思維系統。
它既決定了人前行的方向,也決定了人的認知邊界,進而決定了人在創業旅程中能欣賞星辰大海,還是深陷泥沼險灘。
其他的一切,外形和能力也好,表現力也罷,都只是依附于底層思維系統之上的硬件或應用程序。能力固然重要,但不是創業者的核心競爭力。
底層思維系統,它是一種整體地、動態地、連續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在復雜動態系統中化繁為簡的智慧。
企業是在企業家的認知空間里成長的!如果讓我給底層思維系統下個定義,那么它就是能夠讓你自發奔跑的核心驅動力。
我將這個底層思維系統拆解為認知力和心力兩大方面,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一種潛意識,決定了創業公司的發展前景。
一方面,認知力指導創業者對信息進行選擇、甄別、判斷從而做出決策,認知力也決定了企業的各種戰略假設,而戰略假設決定了企業的各項戰略行動。
另一方面,心力即愿力、專注力、創造力、洞察力,心力越強大,人生越從容,創業之路也會走得越穩健、越長遠。
認知力是一個人成長的天花板。我們成長的核心就是提升自己的認知力,不斷突破既有的思維框架,挑戰自己,刷新自己對人、對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企業也是一樣,企業家的底層思維系統也是企業的邊界。完整的系統能力才是一家企業真正的“護城河”。
所以,企業家必須保證企業的整個系統是有源頭活水的,是不斷更新的、迭代的、升級的,是能不斷適應外界變化的。只有這樣,一家企業才能擁有真正的競爭力。
2.創業心學的淵源
近年來,陽明心學大熱,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陽明心學發軔于儒學,但同時,陽明心學又與傳統儒學有所不同。
儒學強調仁、禮、內圣,而心學是傳統儒學的繼承、發展和補充。心學是強調主體自我的儒學,突出自信、自強、自律、自為等,追求自我實現,并且從本質上講,追求的是“內圣外王”的價值取向。
陽明心學繼承了儒學的理想主義精髓,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現實主義的邏輯,同時也把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統一在了一起。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陽明心學不僅是修心之道,還可以用于企業管理。它本身包含3個現代管理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抵御誘惑和承擔社會責任。
這其實也是創業的本質需求。
創業,既需要理論方法,也需要實踐經驗;既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腳踏實地;既需要大步前行,也需要抵御誘惑;既需要追求利益,也需要致良知、不忘初心、堅守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讓企業在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3.創業心學的閉環
企業發展是分階段的,并且決定每一個階段發展進程的要素也不相同:要想迅速地跨越初級階段,強調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中級階段的勝利則是依靠集體的智慧;到了高級階段,制勝的要素則勢必會上升到哲學層面。
陽明心學是一個能夠指導創業全程的哲學思維系統,創業心學理論也正由此而來。我研習多年,得出了一個關于創業心學的核心模型。
創業心學有4個關鍵點:第一,致良知;第二,事上練,難上得;第三;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第四,知行合一。
簡單來講,“致良知”就是找對方向,朝著美好的愿景、抱著認真的心態去做事情。
一旦做事,就到了第二階段“事上練”。創業的路上困難不斷、危機四伏,作為一名創業者,你要正視困難,因為它會給你帶來回報,幫助你成長,也就是所謂的“難上得”。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挑戰也有誘惑,你需要擁有強大的心力,做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什么是“此心不動”?它是指人在面對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不起心動念,不預設立場,不提前下結論。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此心不動,那么哪怕碰到再大的事情,他也不會慌張、害怕、動搖,而是會冷靜地分析機會與挑戰,之后才能無往不利,“知行合一”。
在這個閉環中,人的認知力會得到一次系統性的提升。創業心學閉環是一個持續的、不斷走向更高點的系統閉環,上一個閉環的終點就是下一個閉環的起點,這樣不斷螺旋上升,就能幫助企業完成從1.0到2.0再到3.0版直至更高階的躍遷。
認知力: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1.從認知自我到認知世界
每一個人都會被局限在自己的認知里。最終的結果就是,客觀世界只有一個,但主觀世界無窮無盡。
這一點并不難理解,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正受限于我們的認知力,我們的學識、經歷和經驗會形成一個隧道,我們對事物的所有認知和判斷都會局限在這個隧道內,并且想當然地認定真相就是如此。
大多數人依靠經驗而活,很多時候,一個新發現就能顛覆我們的認知。
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歐洲人認為世界上只有白天鵝,黑天鵝并不存在。在他們的認知中,這個存在了1000多年的“常識”,就是真理。
但是,在踏上澳大利亞看到第一只黑天鵝的那一刻,歐洲人的認知崩塌了!由此,“黑天鵝”也成了歐洲人相互交流和往來信件中的常用語,喻指非常難以預測的、不尋常的事物。
每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不是世界本身。沒有人能繞過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認識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在人的腦海中所呈現的樣子必然受到其主觀認知形式的塑造,這就是著名的“黑天鵝理論”。
創業是一場在未知世界里的冒險。這個世界很大、很迷人,也很魔幻。對創業者來說,只有練就“躲刀”“避炮”“防止掉坑”以及“掉坑后爬出坑”的能力,才有可能贏得未來。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正確地認知自我和世界。
① 認知自我
認知自我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是對自我擁有準確的認知和判斷。
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不了解自己,但人往往很難恰如其分地評價自己的光彩和晦暗,認知自我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有些創業者如果創業成功,便會將其歸功于自己的能力和遠見卓識;如果創業失敗,就將其歸罪于運氣和環境。這是十分典型的認知偏差。
陽明心學的觀點是,人首先要找到本初的那個心,即正心。如果人的心不正,認知就不準確,就會出現認知偏差,造成判斷失誤。
從創業層面講,認知自我就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擁有哪些可以對創業活動產生幫助的能力和資源,知道自家產品的優點和缺點、能否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及自己能創造什么、能為社會帶來什么等。
我認識一名創業者,他從2005年開始做網絡地圖生意,但是后來發現沒法做了。有一個朋友問我對地圖導航項目的看法,他說有幾十萬名司機在用地圖導航軟件。
我說做這個項目沒有意義,因為你的產品擁有的功能,大公司的產品也一定會有,這些司機都會選擇使用大公司的產品。對用戶來說,大公司的產品是可以免費使用的,并且大公司會持續投入,它的數據比你的更專業、產品功能比你的更全面……所以,在這個項目上,創業公司是沒戲的。
認知自我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形成了正確的認識,才能對標世界,找準自己的位置。
② 認知世界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一句話:“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這句話所講的正是對世界的認知。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創業者認知世界的渠道極為豐富,大到國際形勢,小到雞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你有心,各種信息渠道都能為你一一呈現。
但為何在對世界、市場、競爭對手的認知上,上述創業者會存在明顯的偏差?答案是他們認知世界的方法有問題。
a.不要過于相信行業報告
在獲取客戶需求和市場規模的信息時,絕對不能通過現成的行業報告得出結論,這種方式極為危險。
首先,基于預算、時間的限制,這些研究機構通常只對市場做了少量的抽樣調查,再用得到的資料去推測總體的情況。這樣的報告只能告訴你一個模糊的概況,它無法作為決策基礎。
另外,由于站位、身份、職業的限制,行業報告可能自帶立場。更為重要的是,你在移動互聯網上花費30分鐘能找到的所有行業報告,基本上都是公開信息。在此基礎上,無論如何演化,也很難形成任何競爭優勢。
因此,你必須做自己的市場研究,得到關鍵信息,由此才能做出理性的市場決策。
b.廣泛地與市場參與者交流
要想更好地認識世界,獲得最翔實、最可靠、最接地氣的一手信息,你還需要與大量的市場參與者交流,這是最基本的認知態度。
與用戶、渠道、平臺、友商、供應鏈等市場的參與者做朋友,與他們深入交流,你才能從他們的口中獲得真實的信息。
就像“盲人摸象”,每個市場觀察者都會有自己的視覺偏差,因此你必須廣泛地吸納各方觀點,才能逐漸得到整只大象的樣貌。
c.多問少說
當你和市場參與者成為朋友之后,你很快就會發現,重點不是與他們交流,而是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
創業者應該持續地與市場參與者交流,并在過程中盡可能少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應該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提問能力。
d.提煉有效信息
市場畢竟不是一個靜止的系統,你今天得到的信息,明天就很有可能過了“保鮮期”。
因此,你要不斷地培養自己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哪些人是最新市場信息的擁有者。等到你的付出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發現自己對世界、市場的認知力水平比很多人都高。
e.及時總結和復盤
對創業者而言,復盤無疑是頭等大事。創業之初,你可能沒有方向,只有熱情;沒有戰略,只有戰術。你會或多或少地遭遇各種挫折,包括產品、市場或團隊出現的各種問題甚至創業失敗。
唯有態度正確,你才有可能迎來最后的成功。大小不同的挫敗是創業歷程中的養分,更是市場送給創業者的禮物。
越大的失敗,往往能激起越大的成功。前提是,你擁有克服挫敗的決心與提升認知力的勇氣。
對于企業發展而言,大步前行仍需駐足思考便是總結和復盤的意義所在。越大體量的公司,越需要在前進中不時地“回頭看”,從而發現細微之處的問題。
而對創業公司來說,復盤更應該融入“血液”之中,從而幫助創業者適時地調整方向,使他在迷茫中逐漸看清前路,提升他的認知力。
f.與行業頂尖人物交流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的認知力水平較低時,很難看到更高維度的世界,所以才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
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即是如此。在我看來,要想打破這個魔咒,最好的辦法就是與行業內擁有頂尖認知或最新認知的人去交流,用外力打破,全力破解。
和擁有最新認知的人進行思想碰撞,不僅能夠打開我認知新世界的通道,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而且當感覺自己不是被“碾壓”的時候,我會得到一種反饋——我的認知力基本上已經可以支撐自己和他們在同一個層次、同一個水平上去交流了。
2.認知力的四大層次
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認知世界里。我們看到的不是世界的真相,我們聽到的也不一定是全部的事實。至于能看到多少、視角有多廣,則完全取決于我們的認知力和認知邊界。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認知偏差、認知局限,才有了認知力自下而上的4個不同的層次,我將此總結為“認知力的漏斗模型”。
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每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視角內的世界的一部分。對于視角外的或更高層次的認知,我們則幾乎處于“無明”狀態。最糟糕的是,我們還沒有覺察這一點。這就是認知的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多數創業者都處于認知的第一層。在創業和經營管理中,有一種很嚴重的悲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卻仍然認為“自己已然知道”,已然了解全部的事實和真相。這個問題我曾在很多創業者的身上看到。
在與這些創業者交流的過程中,我經常聽到以下3種句式。
第一句:“我們的產品或技術是當前最好的。”
第二句:“我們的產品或技術沒有競爭對手。”或者“相比其他企業,我們更有技術優勢。”
第三句:“我們的產品或技術是市場上最缺乏、最需要的。”
這些創業者或許是因為沉浸在自己的領域太久(尤其是技術導向的創業者,他們偶爾也會讀一些市場報道或專業演講的相關信息,但缺乏對市場的深入了解,也未曾和客戶直接接觸,聆聽客戶的反饋),所以他們總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產品必然會解決用戶的問題。
心外無物、認知不足的人,必受困于自己的見識和經驗。但沒意識到的問題,往往才有可能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層: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之后,認知的第二個層次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對創業者來說,能夠做到這一點尤為重要。
創業需要持續精進,只有知道自己在認知上的不足,才能了解更多的不確定性,也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認知力很容易向下兼容,卻很難向上兼容。所以要想到達這個層次并完成躍遷,也不容易。
首先,需要一定的認知力做支撐,你必須知道得更多,了解得更多,視角才會更寬廣,接觸到的邊界才會更大。
其次,需要對外界足夠敏感。
最后,需要一種“空杯心態”,知道自己在認知上的不足,始終對未知領域保持敬畏和好奇。
做投資這幾年,其實是我個人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因為可以不斷地與最優秀的創業者一同學習和成長。
其間,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初學者,在我看來,只有擁有“空杯心態”,才能真正地放下自己的小成就,這才是學習的起點。
比如,通過與創業者交流,我發現北京的五環外和我們所了解的北上廣深是完全不同的經濟世界。
比較明顯的感觸是,“五環外”、三四線城市的生意其實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包括拼多多、趣頭條的上市,這些都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視野。
抖音、淘寶直播等,它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年輕人的消費模式,這樣的場景“帶貨”能力,遠比過去微博、網站、App等渠道的“帶貨”能力更強,這些都完全刷新了我的認知。
創業者既需要經驗,也需要突破經驗的局限性。如果創業者被自己的經驗和以往的路徑禁錮,就很容易被困在條條框框里。
相反,在如今這種高度不確定且呈指數型變化的環境下,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持續的輸入,這樣才能真正地擁抱變化,享受變化帶來的紅利。
第三層:知道自己知道
當在一個領域鉆研得足夠深、足夠久時,你就進入了“專家”的層次,就能從更宏觀的層面、更寬廣的視角看待自己,篤信自己知道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里,自己的能力能覆蓋到哪里。
這就是認知的第三個層次——知道自己知道。歸根結底,認知力就是人們基于種種復雜情況,綜合做出的關于自己、關于世界的判斷。認知力水平越高,你的判斷就越接近事實。
在創業或者選擇方向的時候,我們都可以這么想:我有什么,我能提供什么,市場需要什么,這個世界需要什么……然后對比、分析,完成自我與世界的觀照。
第四層:不知道自己知道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結這個層次,那就是“本能反應”。當你進入這個層次之后,所學的知識、技能等都會內化成你的本能反應,甚至不需要刻意地對事物去理性衡量、對比,你也能做出很好的選擇。
這就好比練太極拳。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忘形。切磋時,招式瞬息萬變,只有做到物我兩忘、心中沒有招式的束縛,才能隨心所欲,應物自然,從而達到一種空明虛無的境界。
所謂“知法忘形入化境,到此渾元太極成”,就是如此。
其實,達到這種層次之后,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知道,而是一種心到意到、如入化境的無意識狀態。我們需要環境和機緣去刺激、激發,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才能從懵懂到清晰。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從輸入到輸出。比如,我會隨時把自己的想法、感悟通過文件傳輸助手記錄在微信里,包括出去講課、做內部分享等,這些都是理清思路的一些辦法,對哲學思維、認知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人類的認知力,其實就像那個巨大的漏斗。越往下,空間越小,機會越少,越容易受制于固有的下沉路線;越往上,空間越大,機會越多,越容易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心力:創業即格物,只在心上做
1.心力是創業者最核心的競爭力
所謂心學,就是內心之學、人心之學。一個人創業,能做到何種程度靠的是什么?在做了10年投資、見過上千位創業者之后,我的想法是靠心力。
創業即格物,只在心上做。對創業者來說,你必須擁有足夠高水平的認知力,才能保證底層思維系統不出漏洞。
與此同時,你還必須確保自己的心力足夠強大,這樣才能保證整個系統持續地高速運行。最終,認知力決定了你能看到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心力決定了你能否進入那個世界。
企業的發展路徑不是連續性曲線,而是非連續性的跳躍型曲線。很多項目在起步之初不具備任何優勢,最后反而做得很好,創業者依靠強大的心力,硬生生地將原本只有5%的創業成功率,最終變成90%。
有一群年輕的工科生,他們的英文水平并不高,到二三十歲都還沒有走出國門,但他們發現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市場競爭極為激烈,而海外的互聯網市場水多魚肥,充滿希望。
于是,他們鼓起勇氣,操著半生不熟的英語進軍海外市場。陌生的市場環境、巨大的語言障礙,他們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沒有一個人知難而退。
通過三四年的努力,他們在全球擁有了數億名用戶,每天不斷地向外傳遞來自中國的善意和美好。2015年,這家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它的名字是獵豹移動。
很多人說,創業者的信心來自個人具備的條件及外界的認可。
在我看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齊全永遠只是理想狀態,99%的創業者在創業之初都極為艱難。沒有信心怎么辦?創業者必須有決心,有強烈的愿望想要成功,想要解決某個行業內的問題,想要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
夢想和“野心”是一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一個心懷夢想的人,會極其自律、晝度夜思、殫精竭慮、不知疲倦,因為他不是想贏,而是必須贏。
我始終堅信陽明心學的一個觀點——心即是理,力由心生。一家企業的價值,90%以上在團隊身上,而一個團隊的價值,80%以上在創始人身上。
創始人是企業的靈魂,商業模式、用戶數據、財務數據等都可以被計算得出,唯一不能被計算的,就是創始人的內心。
2.摒除一切雜念,保持專注
自律是人生最重要的優點之一。對創業者來說,這種自律不僅指要時刻保持創業的激情與努力,承擔社會責任與堅守商業道義,還指能做好情緒管理,摒除一切雜念。
對創業者來說,心力不僅是為了夢想殊死拼搏的鋼鐵意志,還是一種無我的哲學精髓,其意義就在于舍棄能操控自我情緒的因素,不被其擾亂,保持專注。這便是陽明心學倡導的“我心不動”。
① 王陽明與“我心不動”
王陽明21歲時在浙江鄉試中舉,22歲考進士不中,25歲再考又落第。別人落榜,捶胸頓足,尋死覓活;王陽明兩次落榜,面對父輩和親朋好友的安慰,他卻非常平靜地說了一句話:“別人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因落第而‘動心’為恥。”
除了在哲學方面的成就,王陽明也被稱為“大明軍神”,半生戎馬,未嘗敗績。在落第多年之后,有人仰慕王陽明用兵之神,問他有什么技巧。
王陽明回答:“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是‘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相差無幾,勝負就在于此心的動與不動。”
無論用兵還是做學問,陽明先生為什么總能遠勝他人?原因就是他的心里像明鏡一樣沒有雜念,不亂于心,不困于情,所以他才能應對自如,基于客觀現實運籌帷幄,縱橫捭闔。
這就是心力的意義。什么叫大將風范?就是在打仗的時候,你要保證智能系統的穩定性。強大的心力能夠保證你在極端的情況下,認知力和能力正常運轉、不斷精進。
② 排除噪音和雜念
強大的心力除了表現為明知現實殘酷依然勇往直前、為了夢想殫精竭慮,還有一個明顯的表現是“靜氣”,即遇到大事不慌亂,隨時能夠排除“噪聲”帶來的干擾。
在棋牌類比賽或競技體育中,業余選手只要錯失一個賽點,接下來基本上沒有翻盤的可能。專業選手則是失誤一盤,馬上就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專注于比賽,保證拿下下一個賽點。
這其實體現的正是心力強弱的差別。特別是在極度考驗心理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專業與非專業,高手和小白,高下立判。
創業為什么難?創業的難就在于,它的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多米諾骨牌,哪怕你做對了100件事,但一個決策錯了,就會影響下一步的發展。傾盡洪荒之力打造的夢想、上千人的公司、幾萬人的生計,隨時可能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前功盡棄。
情況是極端的,壓力是巨大的。在這種重壓之下,人就很容易受到情緒和外界的影響,產生各種各樣的雜念。
但對創業者來說,負面情緒和雜念永遠都是絆腳石,一旦你帶著它們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你就很容易掉進認知陷阱里。這就更加考驗創業者的心力水平。
③ 如何面對焦慮
焦慮是在創業者身上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夸張一點講,很多人都很焦慮。那些真正活得無憂無慮的人,要么是小孩,要么是擁有佛系心態的人,這樣的人通常也不會創業。
所以,創業者感到焦慮很正常,化解焦慮、正確對待焦慮很重要。怎么辦?我的答案是專注地做事。
慢慢地,你會發現,人一旦開始行動,困惑就會變少,焦慮就會緩解。
心力即人生,心力越強大,人生越從容。專注正是認知到位、心力強大的表現之一。
專注的人不關注外界有什么質疑的聲音,也不在意競爭對手在做什么,他們的心中沒有任何雜念,只是專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所以,對創業者來說,必須要做的就是增強心力和提升抗干擾的能力。只有這樣,創業者才能在外界的嘈雜聲中摒除雜念,更專注于做事。
④ 專注于做自己的事
當然,專注不僅是指專注于做事,還有一個更高維度的含義,那就是專注于自己做的事情。
每當大的浪潮、風口來臨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躍躍欲試。但從結果來看,每次都有很多人被卷入浪潮,遭遇滅頂之災。
所以,我給那些本來自己有項目、有事情可做的創業者的建議是,與其猶豫、徘徊、試探,試圖盲目追潮或搶占風口,不如做好自己的事情。
2006年,我和陳華、張海軍等人聯合創辦了酷訊網。開局不錯,這個項目被很多投資人看好,200萬美元的投資款聞風而來。到了2007年年初,另一筆1000萬美元的投資款接踵而至。
在短短1年的時間內,酷訊網的搜索業務線就從最初的火車票搜索,延伸到餐飲、房產、招聘、購物、汽車等十幾個領域,隨之公司規模也擴大到200多人。
然而,看似包羅萬象的生活搜索,卻始終缺少一個有效的突破口。投資款很快就花光了,我和陳華也不得不離開我們一手創辦的酷訊網。
后來,我曾多次對這段不算成功的創業經歷進行復盤。
失敗的原因或許有很多,但致命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在方向上不夠專注,在生活搜索領域全線作戰,結果沒有一個能夠脫穎而出并形成拳頭產品。
克己才是真功夫。能克己,方能成己。相比外界的諸多誘惑,此心不動,專注在最該做的事情上,才是對創業者最大的考驗。
那些創業成功的人,往往是受雜念和情緒干擾最少的人。相比在恐懼、焦慮、后悔、煩躁等負面情緒上消耗自己的心智,他們更容易進行純粹的認知活動,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3.獲取價值鏈上最有價值的環節
創業就是在與不確定性為伍,但在眾多的不確定性中,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什么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就是可持續的盈利系統。真正具有生命力、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一定基于價值鏈的分解。
通常,一條完整的價值鏈會分成很多個環節,各個環節對企業需要具備的能力要求不同,對企業的重要性不同,當然給企業帶來的最終回報也不一樣。
排除極為特殊的情況,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完全壟斷價值鏈上的所有環節。對企業來說,誰控制了價值鏈中最有價值的核心環節,誰就掌握了競爭的核心優勢,就能獲得最大的勢能。
① 找到“高價值區”
賺高價值區的錢其實賺的是認知力的錢,你的認知力水平有多高,你的眼光、你的判斷有多準,你的回報就有多高。
最近幾年,出行市場一直比較火熱。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能在每一個環節不斷產生獨角獸的市場。不管是學車、汽車媒體、汽車銷售、汽車后市場服務、整車制造、無人駕駛、租車、打車、專車等,都有冒出獨角獸的機會。
就像手機行業,比如小米,無須擁有生產手機的經驗,也能成為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的手機品牌。
汽車領域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之前沒有任何汽車生產經驗的公司,現在也有可能成為汽車巨頭。因為這個行業的門檻和價值不在于研發,而在于整合設計和營銷,并且這樣的公司通常會對產業鏈的變革產生深刻的影響。
當一家企業要靠比拼能力獲取利潤時,它能賺到的就只能是辛苦錢了。只有在高價值區,你才有可能做“最少”的事,收獲最大的回報。
當然,做“最少”的事,并不是說創業者無須勤奮,而是創業者首先必須具備戰略能力和高水平的認知力,找到這個最有價值的環節。
如果說找到這個最有價值的環節,考驗的是創業者的洞察力、商業布局能力和認知力,那么找到以后怎么做,能不能把理論上的、認知層面的高價值區變成實際的可看得見的回報,考驗的則是創業者的心力了。
② 戰略性忽略低價值的事
如果有人問你,你有50%的機會在明天掙到100萬元,有100%的機會在今天掙到10萬元,但如果在今天掙了這10萬元,那么在明天掙到100萬元的機會為零,你會如何選擇?
所謂戰略,大部分都是在抉擇與取舍。
人性是有弱點的,比如在面對多個選擇時,即使我們明知道其中一項可以獲得最大的成功,我們也不愿意輕易放棄其他選擇。
比如,我們總是容易被及時反饋誘惑,在當下唾手可得的利益與未來可預期的更大利益之間,總是傾向于選擇前者……
正是因為這些弱點,使“在高價值區持續發力,對范圍以外視而不見”變得異常困難。而那些心力強大的人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總是能用內心的力量克服人性的弱點。
此外,創業者必須保持獨立思考,在與大眾意見相悖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決定勝負的關鍵階段,能夠面對質疑、反對、說服,頂住壓力。這也是最考驗心力的時候,創業者必須擁有強大的定力和冷靜的內心。
③ 建立“護城河”
無論哪種商業模式,只要你稍微嶄露頭角,那就毫無秘密可言,別人一看就懂,你很快就會面臨競品大量涌入的境況。很多第一個吃了螃蟹的創業公司都無法擺脫這樣的困擾。
好的商業模式當然不怕抄襲,但前提是你必須建立起“護城河”。否則,你就是在給巨頭做炮灰——艱辛你一個人扛,成果被別人全面收割。
基于多年投資的觀察,我發現,對賽道改造的力度越大,競爭對手就越少。相反,如果你只是粗淺地進入一個行業,做一些沒有多高門檻的事,你就會發現身邊都是虎視眈眈的競爭者。
因為改變力度大的 “護城河”才足夠深,它會幫助你阻斷很多競爭對手的來路。當然,建立“護城河”需要干很多苦活、累活,下笨功夫。這對創業者的心力也是一個考驗。
有人說,創業者要干3件事:“殺人”“殺敵”“殺自己”。
其中,“殺人”是指根據企業的發展逐步淘汰不合適的人;“殺敵”是指要與競爭對手硬碰硬,找到自己在競爭中的制高點;“殺自己”則是要消滅過去那個認知力水平處于低層次的自己。
當然,創業者只有做到最后一點,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前兩點。
改變自己,讓自己不斷地適應環境、適應企業的發展,或許才是這個時代創業者的“核心算法”。
對創業者來說,只有不斷地升級、打破邊界,才能放下曾經緊握的對自我和企業的規劃與設計,才能不斷地抓住本質、打開局面,才能真正地提高創業成功率。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