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個“標準化”,對西餐和中餐來講可能是不同的,中餐標準化是借鑒而不應照搬。特別是在產品的生產環節,標準化必須要劃定品質紅線。
近日,到朋友飪一碗新開的餐廳觀摩學習,感觸頗深。
兒時的記憶,媽媽的味道,鍋氣、香氣并存,中餐傳統魅力凸顯,似乎預示著久違的、中式快餐炒鍋連鎖回歸。
在當前米飯類快餐普遍找不到北的情況下,“飯熟了”以辣椒炒肉為代表的現炒快餐異軍突起,飯市高度爆棚,廣受市場追捧。
01
現炒快餐緣何異軍突起?
究其原因,我理解有以下兩點:
1、一是抓住現炒概念,抓住媽媽的情結,抓住鍋氣、香氣的中餐本質,也就一舉擊中了顧客消費的靈魂與核心訴求,找到了市場的突破口和差異點。
2、二是餐單設計的精準性與合理性。餐單收窄,結構清晰,聚焦精華。
其中:精選了一批如,辣椒炒肉,花生燜豬手,臘味合蒸,小土豆燒排骨,湘味土匪豬肝等市場高點擊率的品種,口味南北兼容,緊扣大眾消費的香口、下飯、普適特點,消費可高可低,得到顧客的廣泛認同。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式米飯類連鎖快餐停滯不前,甚至于每況愈下。我們更多的把它歸罪于“四高一低” 所帶來的沖擊,歸罪于市場的魚目混雜和無序競爭,歸罪于品類細分、選擇多元所導致的客戶分流。
實際上,我認為根本上原因在于,我們被自己的愚蠢所誤導了,我們忘記了中餐的本質,我們離市場越來越遠了~
麥當勞進軍中國快餐市場,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帶來了現代商業連鎖的新理念,新模式。
特別是標準化,規范化,工業化的連鎖管理系統深入人心,中國快餐行業由此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臺階。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行業內刮起的盲目崇拜、順路跟風、不分中西的“唯標準化”思潮也著實的害人不淺。
其中,問題的焦點就在于產品制作的標準化環節。中餐與西餐制作方式不同,中餐更多的是強調鍋氣、香氣,強調現炒概念。而西餐側重設備第一,強調標準規范,注重批量預制。
由此,在標準化與中餐制作方面產生了重大分歧。中餐標準化能否全盤照搬西餐模式?是完全標準化還是相對標準化?在技術沒有解決標準化的情況下,是要標準化還是要市場?
可惜,我們的大部分中式快餐企業曲解了麥當勞,神話了所謂的標準化。
結果從表面上看,似乎標準化程度提高了,出餐速度加快了,供應鏈水平也深化了~
而站在顧客角度評價,你家的選擇越來越少了,產品越來越不好吃了,你們好像離市場越來越遠了~
我認為,中餐標準化是借鑒而不應照搬。特別是在產品的生產環節,標準化必須要劃定品質紅線。
即:在技術沒有完全實現標準化的情況下,可以做到相對的標準化,做粗加工,做醬汁合成,現場制作的臨門一腳完全可以放到門店。
此舉,與標準化并不矛盾,在所謂標準化的概念面前,品質大于一切,顧客大于一切,市場大于一切。
在今天行業細分,競爭慘烈的背景下,我們欣喜的看到,一大批追求味道、追求香氣鍋氣的快餐品牌開始出現,有品質的、有特色的、有價值的中式快餐產品逐步受到市場的追捧,炒鍋連鎖有明顯回歸的跡象。
02
中式快餐的幾點建議
在此,我想提出幾點建議,供思考:
一、定位適度上移,規避低端競爭;
整體定位往簡餐方向靠,打開利潤空間,提升產品價值和消費滿意度,遠離低端的紅海陷阱;
二、品種優化聚焦,品類規劃合理;
新時代炒鍋連鎖的內涵是“宜精不宜多”;是“輪轉周期快”;是“烹飪方式多樣化”;是“葷素搭配更加合理”;
三、強化標準規范,提升供應鏈水平;
要將餐飲業與食品工業有機融合,利用技術手段,將“烹與調”分開,強調“標準化、工業化與現場炒制三結合”,前端注重“臨門一腳”,后端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
03
結語
行業細化,顧客分層,追求價值體驗、推崇品質生活是城市的主流訴求,是文明進化的大勢所趨。
中式快餐不應是“蒸柜味、中央工廠味”的代名詞,而是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通過經營觀念的轉變,通過現代技術手段,使中餐產品回歸本質,迸發出應有的光彩。
我們祝福并期待著中式快餐炒鍋連鎖的回歸!
– END –
作者 | 孫旭(資深餐飲經理人、中烹協休閑簡餐委副主席,微信s13509622118)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