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新零售是由互聯網人提出來的?
新零售究竟是否存在?
新零售這場戰爭,誰會打贏?
經濟學家說經濟成長的動力叫做技術革命,從鉆木取火開始到后來有了印刷術,后來有了蒸汽機,后來有了計算機,現在有了人工智能,這些最核心的技術讓人類不斷地進行自我進步。
我們前任總理溫家寶同志說動力是獲得信心,信心很重要,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對不對呢?我覺得都挺對的。我們的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都說得很對。
然而這兩天彌漫在會場上推動我們進步的動力,叫做恐懼。有的時候恐懼是一個很好的生產力,讓我們能夠改變現狀。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什么叫做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新零售?
01
為什么新零售是由互聯網人提出來的?
我們最近一直在討論擁抱新零售,以及它有那么大爭議,是因為“新零售”這個名詞在去年10月份不是由零售業的人提出來的,而是由互聯網人提出來的。
我記得20多年前,當時雅虎的楊致遠第一次上《商業周刊》的封面,那時候中國剛剛開始有互聯網。那個封面是楊致遠光著腳坐在沙發里,當年看到這個照片,我就想到光著腳真的不怕穿鞋的。
互聯網人在這場革命中,在這場新零售革命中,到今天為止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失去的。他們有可能得到這個世界,有可能得到部分的世界,因此他們是以解放者的姿態,光了一雙腳跑進來了。見鬼殺鬼,見佛殺佛。他們這個姿態不是今天才有的,20年了。
他們認為:凡是沒有趕到網上的都是落后的,都是要被我們消滅的。
20年來,他們首先改變了我們人和信息的關系,出現了新聞門戶、郵箱、QQ。接著改變了我們人和商品的關系,出現了淘寶、京東。十年前出現O2O,改變了我們人和商品的關系。
六年前出現了P2P,現在叫FinTech,改變了我們 。我當時也認為,全世界離錢最近的東西是錢,你把金融業已經搞得亂七八糟了,那就大概結束了。
確實到今天為止TMT戰爭已經結束了,所以沒有什么仗可以打了。現在空中虛擬互聯網世界成本已經變得越來越高了。
比如,我做投資,我們去看一家和電商有關的產品,其中有一個估值體系:你有多少產生購買過的注冊用戶。只要有一個購買過的注冊用戶,在投資人的眼里,這個人就值150-200塊錢,很貴。
線上流量逐漸開始枯竭,因此大家認為說馬老師跑到線下來搶流量。他到線下搶流量的時候,當然不是用百貨、超市這種方式,而是用兩個新的方式:
第一,支付。阿里、騰訊這些公司在過去幾年里,在金融行業最大的沖擊就是把支付入口解決了。
今天在中國地區,工農中建交任何銀行在支付戰爭中要挑戰這兩個企業,沒有任何取勝的概率了,這一仗已經徹底打完了。他們拿著“支付”所形成的能力跑到線下,和新零售是天然的交集,因為你買任何一個產品都需要完成一次支付行為。
第二,這兩年還有很多新的技術,比如大數據、刷臉技術、語音互動技術,所有這些技術最容易尋找到的交互場景就是賣場。
所以在金融領域里面所形成的核武器,加上正在這些迭代發展的新零售技術成為了他手上的兩把沖鋒槍,直接就沖進來了。因此,新零售的提出者不是零售業的人,是互聯網的人。
02
零售人變得很搖擺
零售業的人在這場戰爭中是什么角色?我碰到很多零售業的朋友說到新零售,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感謝互聯網人,一方面又恐懼。
我們這個行業很多年已經不性感了,四年前我們在商學院里講課,萬達模式是一個正面案例。這兩年“萬達模式”已經成負面案例了。
突然說今年談新零售了,幾乎所有的門店都有風險投資人找他們。我們也發覺這些互聯網人提出的很多概念,跟我們的想象格格不入,但跟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很多困境倒是有關系的。
無論是互聯網人還是零售人談,零售就是三種東西:人、貨、場。
人、貨、場這件事在過去的很多年里都很弱,上海很多非常有名的商場都已經倒閉了。
這幾年還有誰有錢敢投地面連鎖店?大家都不敢了,但好像這些互聯網人提出一個想法:能夠提高我們用戶的復購率,能夠提高商品的品質,能夠提高賣場的人氣,這件事情挺好的。
這些新的大數據,用戶關系的重建,包括刷臉技術,移動支付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改變賣場的核心能力,這都是非常好的東西。但是我們為什么會搖擺呢?很害怕,怕的是什么呢?
過去20年來中國互聯網、全球互聯網發展的經驗就是:互聯網人用開放的姿態形成了絕對的壟斷的場面。他們當年干掉人跟信息的關系時,中國有那么多的報紙,有那么多的雜志,今天都不見了。
電商起來的時候,那么多的雞毛小店都不見了。O2O起來的時候,全中國那么多的票務公司,那么多服務公司,今天都不見了。銀行業也正在形成絕對的壟斷地位,這個事情不僅僅在中國發生,美國也在發生。
亞馬遜在美國的市場中,去年整個北美地區電子商務銷售比例中達到35%。Facebook占到北美地區所有社交網絡流量的87%,它也和中國一樣。為什么?互聯網天然具有環境通吃的優勢,你就很害怕。
所有零售業都很擔心說在信息行業,在制造行業,在服務行業,在金融行業所出現的事情,會不會未來在零售行業出現。很多人都搶沒了,所以當年那些光著腳的解放者在今天看來,已經真的成了一個個非常龐大的寡頭企業。
今天中國、全世界,到上個月為止有250多家獨角獸,就是未上市,市值在1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美國120多家,90%和美國的五大公司有關:蘋果、微軟、Facebook、谷歌、亞馬遜。
中國98家獨角獸公司,和BAT相關的占了80%。正在成長的獨角獸都已經被這些寡頭所壟斷了,我們就很擔心,零售行業一直是非常分散的,上海有上海的特點,北京有北京的特點,杭州有杭州的特點。
突然有一天我們擁抱了新零售,過了兩三年之后出現一個超級大的巨人寡頭,那個人還不是我,就很害怕,就會變得很搖擺。
再來看制造商,中國制造業者已經郁悶了好多年。他們最開心的春天日子是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特別是中國的輕工產業,做吃的、穿的、用的這些行業朋友們經營了從服裝、飲料、保健品,到家電為止。
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是一個短缺經濟,你只要能夠生產出合格的商品,有適當的價格,能夠做好營銷,你就能賺很多的錢。在那個時間是中國制造的黃金時間,后來就不開心了。
第一個讓他們不開心的是零售業,出現了國美、蘇寧。大規模的家電賣場,把這些制造企業和消費者中間隔斷掉了,統一了市場。蘇寧全國1700家大賣場;國美1400多家。
2002年出現了淘寶,2004年出現了京東。電商右邊再來一腳,不但把線下流量弄沒了,把線上流量也弄沒了。所有定價能、渠道能力,徹底被互聯網人,被零售商徹底弄走了,我們的利潤開始變得像刀片一樣薄。
今天的新零售也變得很矛盾,你能夠幫我賺更多的錢,我當然很高興。你能夠幫我賣更多的貨,我也很高興。害怕的是在這場革命中,我還是一個小三。
我們很喜歡這些新的變化。變化到最后會怎么樣?主導權會不會在我手上,在我們這些做杯子、做冰箱、做空調、做鞋子的手上呢?
如果不在手上,市場規模擴得再大,我的兩根命根子——渠道、定價權在人家手上,那我為什么發動這場革命?還不如現在待得挺好的。
03
新零售戰爭才剛開始
新零售和三樣東西有關系,但是每一家的心態都是不一樣的。到今天為止,這場爭論才一年。一年就想把一個重大的話題討論清楚,不可能。
任何一個變化都非常漫長。新的門戶什么時候成功?1998年,但并沒有成為我們獲取信息的終極模式。后來有了QQ空間,有了博客,有了微博,有了微信。微信差不多結束了,今天有今日頭條,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即便是滴滴打車都有非常多的變化,一開始的時候是折騰出租車。后來順風車、快車、專車,現在出現了自行車。它不斷地在迭代,到今天沒有找到一個新零售的終極模式。
我認為這一次的轉型之戰以新零售為主題,一定是一個長期戰爭。3年到五年能夠打出一個基本模型,10年到15年能夠定形,差不多。
這個戰爭對大家來說剛剛開始,現在到處彌漫著阿里和馬云的聲音,支持的、反對的,都有。
我們還是要尊重這家企業,為什么呢?它不斷地在變革。僅僅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在試驗各種各樣賣場形態,收了銀泰,希望在大型的百貨店里面嘗試一種模型。他們投了聯華超市,投了永輝的超級物種,自己還做了盒馬鮮生,現在充滿著巨大爭議。
其實人家不怕爭議,就怕你繞開他,就怕你討論新零售的時候,把這件事情當做沒有。他做無人店,無人店也是巨大的爭議。
阿里的反映速度很快,Amazon go出現兩個月之后,它的無人店已經完成了。他還投資了肯德基,今天肯德基可以刷臉支付。這里幾場試驗,沒有一場試驗成功,說明新零售還正在路上。
新零售戰爭如果一兩年,三年內就能結束,就不好玩了。現在都不知道誰能贏,阿里能贏嗎?不知道。是阿里贏,還是京東贏?將來還有順豐做新零售,做物流的做零售。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說明戰爭才剛剛開始。
04
新零售行業,哪家能勝出?
除了阿里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試驗,第一、第二個是互聯網人發動的,互聯網人做的。第三、第四、第五,中間三個是零售商做的。后面三個是制造商做的。
每個人都在搞變革,而且每一家做法都不一樣,即便同樣是做互聯網,同樣希望通過流量來變現。丁磊同學做的是優質制造能力的流量式兌現。
小米過去一年的表現是教科書式的,2017年小米的這次逆襲一定會寫進教科書,會成為未來中國商學院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因為雷軍勇敢地背叛了自己。2011年喬布斯掛掉以后,小米手機出來的時候,雷軍說:時間,專注、極致、口碑、快,粉絲經濟很重要。
兩年后,手機賣到一千萬臺的時候,說小米要做生態型企業。通過一個手機把家里凈水器、空調、洗衣機、冰箱、電飯煲,到插座,全部聯在一起。如果他這條路走到今天的話,他有另外一個名字,賈躍亭。
他當年這個想法,第一個互聯網住宅就在杭州搞的,沒有持續,搞下去就掛掉了。為什么呢?因為這是反人性的。我們不可能因為用了你的手機就去買你的電冰箱。
沒有人可以完成這個閉環,靠專注、極致、口碑、快達不到今天,當你把手機買回去時希望待機時間長一點,希望它的界內交互靈活一點,希望它的鏡頭拍攝出來的姑娘很漂亮,和專注、極致、口碑、快沒有關系,最終買回去的商品要是好東西。
如果他靠生態型企業,走不到今天。
吳曉波頻道最近在做“美好的店”,很多朋友買過,里面有一個東西叫做百家大集。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的產業升級,在需求端就是一件事:中產階級大規模崛起,告別屌絲經濟,一些認同品質感的人開始出現了。
在供給端,無數的年輕人創業。同志們,我們再去做一個新浪的機會有沒有了?沒有了。再去做一個阿里巴巴的機會有沒有?沒有了。再做一個京東的機會、再去做一個攜程的機會都沒有了。
我們現在只剩下一個機會:好好做一個襯衫,好好做一個杯子,好好做一個旅行社。你要回到一個細小門類中,以工匠的精神扎根下去,以工匠的精神做到全國前三名,你就成了。小米扶持的很多公司都是這樣的公司,做一個特別細小的門類。
轉型之戰提出來,中國提出互聯網+走到今天,你會發掘新零售好像是兩年多來,中國制造業,中國的金融行業,中國的服務行業,說到的所有變革中最后聚焦的一個點。
同志們,這是20萬億的市場。所有在轉型,我們看到的變化。互聯網公司在自身迭代,零售行業在不斷的進化,制造業的活就干了兩三年,全部在發生變化。
哪家能夠統領天下呢?我認為在新零售這一戰中,互聯網人會不會重復他20年來偉大的成就,就是以開放的姿態形成絕對的壟斷,到今天依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我認為他們獲得成功的概率超過50%。50%,并不是說他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的50%,但他們獲得所有生意50%的凈利潤。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制造業者和這些做零售的朋友們,如果按馬云說的未來沒有網商的話,那未來也就沒有所謂電商和地面零售商了。你看他們在做的6種賣場創新模式的試驗,把線上線下打穿了,會造成巨大不適感。
支付寶起來的時候,工農中建四大行限制支付限額。現在支付寶是全球最大貨幣基金。這種不適感,讓你很難受,讓你希望掐死它。
我告訴大家,現在更可怕的,它比原來更有錢了,它可以買了你,然后在資本市場上兌現。這一仗到現在為止,到底是屬于誰的機會還不知道。
05
人、貨、場發生改變了
我們這些旁邊看熱鬧的是不怕戲大,就好像這兩天生鮮吵架,大家都很開心,我們不怕戲大,不怕熱鬧。零售業,這個行業突然間受人關注了,突然間變得很性感,為什么呢?在人、貨、場這三個都發生了變化:
第一,人發生了變化。
2015年我在吳曉波頻道里提出“反對屌絲文化”時,我們的主編和我說:吳老師不寫這篇文章了,得屌絲者得天下,發出去與天下為敵嘛。兩年多前,人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屌絲,一波人起來了,人開始變了。
第二,貨也開始變了。
今天在制造業領域里,最讓我們興奮的是兩種商品。第一,非標品,非標準生產的商品。第二種商品,不以成本為定價模型的商品。
其實很多年前凱恩斯就講過這句話,說商品的價格是由消費者心理所決定的。但很長時間里,商品價格是由成本所決定的。
慕思的價格肯定不是由成本所決定的,蘋果手機也不是成本決定的。好的商品是和價格脫敏,和成本脫敏的,貨發生了變化。
第三,場也發生變化了。
我雖然是一個60后,但我身邊有很多80后、90后,我告訴所有做零售朋友們一個非常慘烈的事實,現在90后、95后基本上在網上買東西,因為太快了。
我女兒這兩天回國,到了晚上12點半居然還有人敲門,送外賣的。中國人也很勤奮,既勤奮地生產,又勤奮地消費。
我們回到一個現場只有一個理由,它能夠增加我們的體驗感,覺得我們是當代人。
場,現在所有的百貨店,零售店,都和體驗有關。我們為什么到店里買東西?第一種店,便利店,下了樓買了就走,便利店的東西就貴。
第二種店,超市。東西多,幾千個,幾萬個SKU都有。
為什么到shopping mall里,只為了一件事,體驗,所以這三種業態存在理由是不一樣的,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
場的變化發生了,體驗這件事情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零售就是賣東西。我認為賣的東西有兩個,就好像我們有兩個賬號一樣,一個叫做銀行賬戶,一個叫做心理賬戶。
人到了一個地方去買東西,其實是買兩個東西:第一,買商品本身。第二,買我對商品的理解。否則你很難想象說在座各位來到現場,很難想象說為什么不看盜版碟,要到電影院看電影,很難想象這件事情。
人對生活的理解本身是可以被販賣的,所謂販賣生活方式。如果你僅僅認為所有賣場就是為了賣那瓶水,為了賣那件衣服,那是不成立的。
如果那要成立的話,這件西裝就不是5萬塊錢,為什么值5萬塊錢,因為它叫喬治.阿瑪尼,有一個老外在我身上量了15分鐘定制出來的,否則就不成立。
“場”這個東西一定和人的軟性需求有關系,我們原來不尊重這個東西,為什么呢?我們原來很窮,體驗重要嗎?不重要。東西吃飽了就可以了,有衣服穿就可以了。現在很重要,我們都是體面人。
06
打贏新零售戰爭的4個決定性要素
誰會贏呢?真的不知道。這三個各有優勢,互聯網公司有支付的優勢,流量的優勢,資本的優勢。零售商有空間的優勢,對于消費者理解的優勢。
現在完全是非常混沌的狀況,我們需要保持極大的警惕和極大的勇氣。最終誰會贏,我認為最終當你贏得這一場新零售戰爭時,是英雄莫問出處。
你是一個互聯網公司,還是一個百貨零售公司,還是制造公司,重要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整個行業邊界已經被打穿掉了,最終贏的東西是一些要素革命,你要在某些要素上獲得成功。
四個要素:
第一,搶占消費者心智。
今天這個世界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所有的產品長得都很像,除非發生技術革命。
當技術革命發生的時候是不需要做品牌的,不需要做傳播的,直接就把干掉了幾乎所有的行業,技術革命都是致命的。如果海爾冰箱真的做出一個沒有壓縮機的冰箱,它不需要做傳播了。
當技術革命發生的時候不需要做任何傳播,現在絕大多數行業技術革命都停滯在那里,產業處于空窗期怎么辦呢?只能像我這樣在臺上講。講得不好怎么辦呢?講笑話。再講不好怎么辦?脫衣服,搶占消費者心智。腦白金就是典型的一個案子。
絕大多數商品的功能幾乎是類似的,已經失去了技術迭代的過程,它們之間的差別非常細微。我們的冰箱、洗衣機、彩電、汽車,你把任何一家汽車公司廣告中名字去掉,換過來都是一樣,你怎么能夠在那么多復雜信息過渡過程中搶占消費者心智?
第二,縮短產銷路徑。
“認養一頭牛”今天應該有十幾萬用戶,上個月單月銷售額過1千萬。現在他把牧場到中間全部砍掉,直接到了桌面上。如果他不用這種消費者關系互動的模型,還有機會再做一個品牌嗎?所有的利潤都吃光了。
我說銷售額、毛利要考慮,但更要考慮兩個數據,一個是獲客成本;第二是復購率。它是互聯網公司還是零售公司,還是制造公司呢?這是一種模型,可能適合牛奶,因為它是剛需產品。
各種各樣的,可能做衣服的,像做席夢思、做汽車,它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每個禮拜都買一張席夢思,不可能每半個月都去換一輛汽車,能夠在產銷渠道上形成自己的創新。
第三,提高消費復購。
如果按阿里巴巴的說法,未來沒有網商,只有新零售的話。我認為另外一句話也是對的:任何一個和互聯網工具沒有關系的公司全部都是舊零售。
無論你是門口的夫妻店,無論是賣牛奶的,無論是開shopping mall的,如果用戶關系還是原來意義上的用戶關系,所有用戶關系沒有被管理起來,無論你是什么公司,哪怕叫星光、恒隆、銀泰,對不起,全部都是舊零售。
為什么呢?你永遠不知道消費者在哪里,所有消費者都是走過路過的人,沒有辦法進行消費者管理。
當消費者管理沒有辦法進行的話,我們一次一次發動,吸引用戶。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零售公司都會變成以技術驅動的產品公司,這對我們來講是很致命的一件事情,這個后面可就是基因再造。
第四,制造尖叫的商品。
最后面的往往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產品本身,制造尖叫的商品。阿里提新零售之后,為什么那么多人不高興?
兩個原因,第一,你搶了我們很多生意,很多生意走到線上了。美國今天電子商務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7%,中國13%。你還跑到線下搶?
第二,在淘寶上做生意600萬人中,90%不賺錢,已經讓我們很不高興了。為什么這樣呢,就是因為產品。
同志們,未來這一仗,已經重新回到產品本身,形成新的價錢。淘寶今年大規模改版,是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
它開始由購物車導購的信息流變成了內容流。以內容為主來進行誘導銷售。流量時代已經結束了,靠內容售賣時代開始了。
未來一兩年內淘寶、天貓這樣的公司會對內容進行大規模的扶持計劃,今天中國短視頻投入最大的就是阿里系,它還收了優酷。
兩年多來轉型開展到今天,我對中國制造業越來越有信心了。因為所有的變化,你都會發覺好產品是最關鍵的。
紅糖好不好、杯子好不好、音箱好不好……傳統意義上廣告營銷已經不見了,變成口碑傳播了。原來流量價值也不存在了,回到內容營銷本身。所有的變革都是對那些做好內容的人,變得非常重要。
我對“認養一頭牛”這個團隊說,人家買了一個禮拜、一個月之后,下個月還買,這就是對的。否則你的獲客成本無窮高,怎么能夠提高復購率呢?唯一一個辦法,做出好產品來。好產品建立人格化品牌和成本脫敏之后,就是非常賺錢的公司,就是好生意。
07
新零售究竟存不存在?
在這個要素環境下,有沒有新零售呢?我認為一定存在新零售。為什么?整個模式,人、貨、場這三方面都發生了劇烈性變化。新零售一定存在的,但什么是新零售,怎么樣的新零售?
我認為新零售是一場因工具創新而引發的革命,種種新的工具變化,從大數據開始到刷臉技術,到供應鏈整合。從種種工具,到生產線再造,種種格局帶來創新,引發的革命。它在空間再造和消費者關系重建過程中恢復中國制造的尊嚴。
而且這場中國的新零售革命毫不夸張地講,就是世界未來的新零售。我們仍然會非常尊重Costco,但我認為今天在中國地區看到的所有零售業變革,它的激烈程度,對各個行業穿透能力,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
就好像過去的20年,中國是被互聯網改變最為徹底的國家。你今天到歐洲去,到香港去,還看到很多人看報紙,看書,在中國今天有沒有人看了,都在看手機。毫不夸張地講,銀行行業、基金行業、信托行業,現在被改變的速度遠遠超過歐美這些國家。
為什么?我們人多,什么事情都架不住人多,我們有巨國效應。人多之后試驗場就大,投入就大,種出來的花就很鮮艷。
在未來零售行業會發生什么變化?真的不知道。從我過往十幾二十年的經驗來看,既然這個戰爭發生了,它就不可能很快結束,而當它結束時一定是面目全非了。
最后當新的世界形成的時候,在這個領域中,中國人所有的創新模型都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中國未來的模式輸出會成為一筆非常大的生意,我們的工具輸出和模式輸出會變成非常大的生意。
最后的最后,用安藤中雄的話和大家共勉:
安藤20多歲時問一個70多歲的日本建筑大師:我怎么能成為像你這么優秀的建筑師?70多歲的老先生拍著安藤肩膀和他說:“從今天開始你要加倍的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沖,不要回頭。只有如此,你才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希望從今以后,我們在新零售這個世界中一起看到一些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 END –
作者 | 吳曉波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