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養山房:幾次三番搬家,竟是因為太受歡迎……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來臺灣, 一定要去食養山房。”——這是外人對于食養山房的評價。


    “來食養山房,一定要提前一個月訂位”——這是老板林炳輝對大家的建議。


    提前一個月訂位并非虛張聲勢。林老板說,“一是空間有限,想來的人太多,二是所有的食材及茶都需要精心準備,有時候他寧愿讓位置空著,在材料準備不充份的情況下仍舊要關門謝客。”



    從臺北市去新北市汐止山的道路實在漫長,車出臺北市區,還得在山道上盤旋數小時才到,會有人來到這里飲茶吃飯嗎?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平常的中午,鄰近食養山房的停車坪上已經堆滿數十輛車,會有專人詢問你的訂單號后,才開放車道。



    順著傾斜成四十五度角的山谷一直往下行駛,就會看到青灰色的食養山房的鐵門,非常不起眼,若不是門前大盆的黃菊,真會有些失望。



    走進去才發現:不起眼正是這里的基調,建筑隱藏于自然山水中,自然的空間里,人為制造的細節甚少。這是主人林炳輝所追求的「道法自然」的心得。



    這里是食養山房的第三個地址,之前兩個都因為太過火爆而被迫遷址。之所以選在現在這個地方,就因為這裡沒被過度開發,屬于被遺忘的角落。



    這里曾經是臺灣島從西往東翻越中央山脈的古道,從此地出發步行數小時,就可翻過山脈看到臺灣東部的太平洋。


    但自古道廢棄后,山谷就基本被遺忘在荒野之中了。林炳輝說,看了很多地方,最后選中了最荒涼的此地,是因為自己不再想要庭院、想要所謂「美的空間」,而只想要一塊「干凈」的地方。


    林炳輝(右)愛茶,更多人叫他林老師,而不是林老板。


    林老師年輕的時候是個建筑商人。經朋友介紹,租下一處偏僻地方的鐵皮屋,想用作倉庫,順帶作為自己偶爾避世歇腳的地方。


    最理想的樣子,無非是“接些工程圖來畫,朋友來訪,就泡茶招待他們”。




    在朋友的建議下,這處鐵皮屋成了餐廳,打掃、買菜、烹飪都是他,一人忙進忙出。后來客人一多,林老師覺得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于是果斷關店,躲進了陽明山里,開了第二代食養山房。


    同樣的原因,林老師把第三代食養山房,搬到臺北的汐止山谷里。




    1

    食養的“養”


    第三期的食養山房有三間茶室,其中一間是不對外開放的,專門用作林老師接待朋友的場所。


    沒有班車前往,只能自駕或者包車,快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就有服務生拿著預約名單在此等候,待確認了是當時預定的客人,才可放行。私房的概念就此開始顯露。




    沿著花間小路拾級而上、一間間的包廂禪意十足。竹簾垂掛、木案桌椅、還有桌上的石器餐具。滿是古樸幽靜的禪意。




    餐廳占地非常廣大,幾棟木制建筑散落翠綠的山林間,加上內部裝修極具禪風,頗有古代隱士位于山林書房的味道。餐廳所有的建筑全是木造,里面鋪上榻榻米,周圍美景盎然,好不愜意。 



    歷經風雨的石屋墻壁,只是消了毒,未經其他處理


    這里有一棟70多年的傳統石屋,手工修砌。灰黑色的石頭墻有幾十上百年的歷史,林老師特地將其保留,并決定在其外面造了一處鐵架子。


    一日施工,員工忘記蓋防雨布,簇新的鐵皮生了銹,林老師反而覺得生銹的模樣更與周邊景致相融,索性把鐵皮全做了生銹處理。



    從原本的老屋基礎上往外延伸,擴展露臺,并加蓋了二樓。外觀看上去古樸低調的房子,仿佛是與山、樹、溪流一起成長起來的,毫無突兀之感。





    露臺之上,淡然雅致。呆在這舒朗、通透、澄明得幾近于無的空間里,山水風光就在窗外。那裊裊燃起的爐香,風吹起的竹簾以及暗夜搖曳的燭火,把滾滾紅塵化解在萬里之外。



    走進房間,有一道六米多長的木制長窗,這道長窗完全是因窗外自然風景所設計,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屋里的長卷,也成為最耀眼的裝飾物:有叢竹,有荷花,還有虬結蒼勁的老樹和各式瘋長的蕨類。


    因為完全是自然風光,所以還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




    一年四季,日月輪替,自然發生什么變化,里面的人就看什么風景。坐在榻榻米上望著窗外,你的眼睛舒服得近乎嘆息。


    那顆在都市里打拼的不安的皺巴巴的心,也像面前那杯泡開了的茶,緩緩舒展開來。你會時不時地有種錯覺,以為外面是在下雨。因為空氣那么潤濕,水的氣息就在鼻尖。



    屋里的竹簾本來是安徽當地做宣紙用的淘汰下來的舊竹簾,在他這里一簾多用:有的和玻璃黏在一起做了隔斷,有的則直接做了卷簾,說是廢棄物,沒有人相信,以為他是專門訂做的。


    “所以說茶空間是慢慢養成的,我這里的東西是慢慢添加的,哪件好,哪件不好,是時間選出來的。”






    茶室的案幾上,有插了大捧梅樹枯枝的泡菜罐,另一端是用臺灣瓦柵做的燭臺。


    “這種瓦片在拆老房子的時候拆下來很多,人們都當垃圾扔了,我看合適我的空間,就撿回來在上面放蠟燭。”


    窗外,是幾塊隨意擺放的大石頭,上面的青苔也是時間的饋贈。



    大膽處放手讓光全部進來,隱秘處又點起蠟燭,燃起裊裊爐香,光影流轉。



    茶器也看得出心氣、靈性,它們全出自一位修行人之手,年輕、端正、心很透明,所以可以很專注地做手藝。




    2

    食養的“食”


    食養山房除了要提前一個月預定,而且還沒有菜單。一個人1200臺幣,10道遵循時節而變換的菜,除此之外便是滿心的欣喜與享受。


    禪宗語錄里說“逢茶茶,遇飯飯”(該喝茶就喝茶,該吃飯就吃飯),在這里就是最好的體現。


    擺盤也都是下了一番心思


    沒菜單的食養山房,賣的是健康的料理,選用當季食材。搭配食器造型的藝術性,讓許多人流連忘返。


    它沒有任何大費周章的廣告,靠的是口耳相傳的方式經營,走的是融合東方禪學風格,沒有過度的細致拘謹,但充滿禪機。




    臺灣傳統美食宜蘭渣糕、芋泥、山粉圓,日本式的新鮮魚蝦海膽鮭魚卵,意大利、法國醬汁,每道料理合諧的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可謂之臺灣的創意懷石料理,相當獨特美好。




    林老師所推崇的菜肴,都是靠時間練成的,比如這里最經典的蓮花湯,在蓮子、藕和蘑菇燉成的濃湯端上來的瞬間,把一朵夏天采摘的干蓮花放進去,那花會在熱氣蒸騰下緩慢開放。


    配一口冷泡的高山烏龍,據說最為可口。



     

    每兩三道菜,就會送上一杯水果醋或是桑葚酒,清一清味蕾,以迎接下一道菜。菜單過段時間就會不一樣,跟著季節變或者隨著心境換。




    如若是來食養山房,最好是夏天。天黑的時候,大群大群的螢火蟲會從腐敗的蘆葦草叢中飛舞而出,然后順著河谷飛滿整個空間。


    古人總以為螢火蟲是腐草化生,《禮記》里說,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那雖然是古人的誤解,但是也說明只有自然交替的臨水邊的草木群落,才會有大批的螢火蟲。



    所以,食養山房附近的山道,延續了原來的道路格局,不鋪石頭道路,不除草,樹林草叢都盡量保持原貌,只順著河流勉強建造了一條人行步道而已。



    食養山房搬了三個地方,想盡方法地躲開人群,可食客、茶客還是多得排不過來。見過了山間溪澗旁各種奢華高檔的民宿場所,食養山房從來不是最美最高檔的那個。


    但這里對自然的那份敬畏之心,那種無時無刻不在的用心,總是吸引著人們前往。


    – END –


    來源 | 知學商業

    整編 餐飲O2O—小貝


    愛學習的老板都會點的圖片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巴奴 | 胡桃里 | 云味館 | 松哥油燜大蝦 | 老板戀上魚

    九毛九 | 遇見小面 | 西貝 | 海底撈 | 外婆家 | 桃園眷村

    行知研習社 | 創新故事會 | 匠心故事會 | 選址 | 創新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153.html

    (0)
    上一篇 2017年7月24日 22:07
    下一篇 2017年7月24日 23:1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