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一鍋清湯,現點牛肉,師傅現切,每個部位的火候也不同。脖仁、三花趾、匙柄……在潮汕,每塊牛肉都有自己特有的“名字”,一頓飯吃一頭牛也是絕對有可能的。
若是要評選2016年度最火餐飲單品,潮汕牛肉火鍋店必當位列榜首。
僅僅一年時間,在以中國為坐標的各個城市都在盛傳著關于它的神話,有數據為證:
潮汕牛肉火鍋店源自潮汕,發跡于深廣,深圳有近千家;在上海和杭州,兩地店數已過千家;在北京,超過百家量級;在廈門,幾個月內集中爆發超過400家;在其發源地潮汕,大大小小的潮汕牛肉火鍋店3000余家。保守估計,全國潮汕牛肉火鍋店超過1萬家。
據此推算,2016年有400億元資金投入到以潮汕牛肉為主題的火鍋市場中。然而僅僅1年未到,潮汕牛肉火鍋就迎來了大規模的“關店潮”,在2016年末,從上海等地開始,潮汕牛肉火鍋出現大范圍倒閉潮。
一個迅速崛起的餐飲品類,卻又快速隕落。曇花一現的潮汕牛肉火鍋也引起了很多業內人士的反思。
現宰現賣、明檔廚房
現象級品類遭遇倒閉“滑鐵盧”
2016年年底,傳出上海40%的潮汕牛肉火鍋店或虧損或關店。業內普遍認為:40%的關店潮只是開始,關店率應該會在60%,真正的市場“死亡期”會在春節之后來臨。
回看它的潮流走向:自2014年底走出汕頭后,潮汕牛肉火鍋一路向北蔓延,在2015年秋冬盛極一時,到了2016年秋冬,雖然也有發展,但由盛轉平的分水嶺已經出現。
有研究者認為,在社交網絡和資本等因素的影響下,火鍋產業的變化如同快時尚一樣讓人難以捉摸,而且變化的周期在縮短。
當下,一個餐飲品類從走紅到衰退只需要兩三年時間,長的不過三到五年,而潮汕牛肉火鍋則創造了“新紀錄”,僅僅一年。
關于潮汕牛肉火鍋一夜爆紅的原因,是業界普遍討論的話題之一。主要是戳中了當下消費者追求健康的“痛點”:現宰現賣的牛肉,真材實料;又是明檔廚房,讓人看得見放心。
美食專欄作者殳俏曾評論說:“潮汕的牛肉不冷凍,不排酸,用牛骨熬制的鍋底清湯一涮即吃,令人仰止的便是潮汕人的這種對新鮮的苛求和對本味的執著。”
因此,無論是“一天一頭牛”的強大賣點,還是切肉師傅現場手起刀落的切肉神功,都在強烈地刺激著消費者的神經,同時也吸引了大批想要趁機分割這塊市場蛋糕的追隨者們。
在潮汕,牛肉火鍋最盛的地方當屬潮州官塘鎮和汕頭市。官塘牛肉火鍋的口碑是“鮮到活”,據說去得早的話,可以看到剛剛宰殺好的牛肉還在微微地顫動;而汕頭則是全城都有牛肉火鍋店。
一夜之間,打著潮汕牛肉招牌的火鍋店遍地開花,一片繁榮盛景。
又在一夜之間,頹勢驟現,人們看到,剛剛在鼓與呼中屹立起來的“火鍋英雄”此時正在倒塌。
而有關它“倒掉”的原因,更是沸騰業界的又一重大話題。從原材料到產業鏈,從模式到趨勢,眾說紛紜,各有看法。
原因一 :
基因和人才瓶頸,誰能“牛”到最后?
潮汕牛肉火鍋更追求牛肉的極度新鮮,從選料到刀工,再到涮法和蘸醬都是有講究的,這些因素加起來,足夠讓潮汕牛肉火鍋這個品類有機會成為滿足人們健康新需求的“爆品”。
但潮汕火鍋火爆的背后還有一個要素是基因,這點是走出潮汕就走形的重要原因。
潮汕人嗜牛,但本地卻不產牛,潮汕食用的黃牛大多選自水草肥美的云貴川丘陵地帶。用于制作火鍋的牛肉,對牛的年齡也有限制,最適合涮火鍋的牛是3歲的母黃牛。
沙茶醬是牛肉的最佳搭配伴侶,傳統做法是將沙茶醬直接加入鍋中,像重慶火鍋一樣用濃湯做鍋底。后來逐漸化繁為簡,鍋底只用牛骨清湯,涮牛肉蘸沙茶醬。
除此之外,涮肉的手法也很重要,涮牛肉都要配一把鋼絲漏勺。講究的叫“三過水”,即肉勺要下三次。
講究現宰現切的潮汕牛肉火鍋看似標準化門檻低,但潮汕牛肉對刀工有嚴苛的要求,靠的就是庖丁解牛表演式的“刀手”。
已超過50家店的汕頭八合里海記的解牛師傅和切肉師傅,沒幾年功夫上不了臺,對牛的每個部位了如指掌,刀功達到每片肉厚薄均一,下水不超過10秒必熟的程度。
而潮汕牛肉火鍋的火爆,使刀手工資一路飆升翻了4番,月薪1萬已經招不到熟手。
店面管理跟不上,老板被刀手要挾的現象不在少數,老板成了魚肉,廚師成了刀俎。
為達到切肉師傅“去潮汕化”,大牛合火鍋店就制定了內部切肉師傅的培訓計劃。
所以,潮汕火鍋對于刀手的依賴,成為品牌的隱形炸彈。
原因二:
盲目照抄,有一種死法叫“跟風死”
火鍋的門檻低,容易復制,潮汕火鍋一頭牛的吃法更簡單。這其實就像快時尚一樣,在很多人都沒有弄清楚到底是為什么就突然流行了之后,大部分的做法是先跟上來再說。
在市場上,幾乎所有的潮汕牛肉火鍋的賣點都是“一天一頭牛”,并且在明廚中進行展示,以證明真材實料。
當潮汕火鍋商家都打食材和刀工的概念,造成了品類同質化,也使消費者產生了審美疲勞。滿街的潮汕牛肉火鍋,堪比沙縣小吃,這讓消費者難以選擇。
每當一股新的浪潮興起,相伴而生的勢必有眾多跟風者。而在市場殘酷的洗牌過程中,最終被浪潮洗掉的,也一定是那些跟風的“市場教育者”。這種死法就叫做“跟風死”。
那么,如何差異化創新,塑造品牌?是永遠懸在商家頭上的達摩斯之劍。
同是深圳的原牛道首先從品牌定位上一開始就去潮汕元素,打造農場氣息的高顏值空間,基于創始人陽明寒的設計師基因,將跨界進行到底,短短一年在深圳開了7家店,估值10億。
與大部分在街鋪的潮汕牛肉火鍋不同,左庭右院走購物中心路線,選用小鍋來當鍋底,干凈衛生,考慮到單人與多人組合消費,并將牛肉的名稱和涮燙時間印在餐盤上,提升消費體驗。
消費者永遠為品質買單,經營者要用專業的技術、品質和服務來贏得消費者信賴,這是餐飲立足的根本。但如果沒有創新,盲目照抄,那么你跟風的速度就是你倒閉的速度。
原因三:
供應鏈成最大短板,這個坑未來或是機遇
一頭牛身上大約有40%的肉可以用于火鍋產品供應,也就意味著剩下的約60%要變為產品損耗。此外,為了體現現宰現賣的強大賣點,一頭牛從屠宰到餐桌的時間需控制在4小時以內,以確保牛肉的最佳口感。
其他的肉,最重要的就是打牛肉丸,牛肉丸打剩下的就打牛筋丸,牛筋丸再剩下就做牛腩。
這就對供應鏈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強大的供應鏈,火鍋店將很難支撐下去。
據了解,在潮汕,很多火鍋店就開在屠宰場附近,甚至都有自己的牛場,牛肉火鍋的整個供應鏈條布局完整。
八合里海記牛肉店之所以口碑極佳排隊2小時,就是因為擁有屠宰場,每天將新鮮的牛肉90分鐘內送到各個分店,這就保證了牛肉的新鮮度。
如何把一頭牛剩余的60%~65%的產品損耗,變成盈利的部分?供應鏈成最大短板,現在是坑未來或是機遇。
▲如何利用剩余60%的牛肉,成為餐企需要解決的問題
成都大牛合、炎神牛肉火鍋正在嘗試新組合,前者是潮汕火鍋+串串的業態,后者是牛肉火鍋+烤肉的業態。
在北京,已經有多個品牌如鮮牛記組成了北京潮汕牛肉鍋火鍋協會,也是為了實現采購、屠宰等資源共享。
在杭州地區,有第三方公司專門提供牛肉回收服務,火鍋店可以將沒售賣完的牛肉賣給他們,他們再出售給對牛肉新鮮程度要求沒那么高的餐廳。
大家都知道,對潮汕牛肉火鍋這個品類來說,供應鏈不是加分項,而是“命脈”。
但更多的現實情形是,很多小店受能力所限,達不到供應鏈的維度,只能淪為火鍋事業發展征途中的“炮灰”。
經過大浪淘沙,很多潮汕牛肉火鍋店肯定會在洗牌中被淘汰出局,但可以肯定的是,還有不少能夠生存下來的品牌,這也會作為火鍋餐飲中的一個品類繼續成長。
八合里海記牛肉的莊總認為:完善的產業鏈,探底的經營理念,強大的管理團隊,能追溯的食品安全,用心的維護與回饋消費者,方能成就偉大的品牌!
– END –
作者 | LiLo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