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有只貓,劉強東有只狗,黃光裕有只老虎……..
美團有只袋鼠,百度有只小熊……
當外賣遇上文化,這些都成了“網紅”
馬云、劉強東、王興的網紅代言人
“又有一個吃貨關注我了,很高興被你喜歡,哈嘍,我是小哈咪。”
關注“井號夜宵”的公眾號,給我推送了這么一條消息,一個貓咪吃貨的頭像顯得那么可愛、喜慶。
訂一份夜宵,送到面前,打開包裝,餐盒、不干膠、包裝袋等,到處都有動物的身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現自己吃個飯,被貓、狗、豬、袋鼠等各種動物圍繞陪伴,微信個人號LOGO是各種可愛的小動物,經得起調戲,扛得起段子等,以品牌調性為核心的各種就餐場景比如墊餐紙、宣傳單,也被延伸出來。
圖:電商
這種用動物或者植物,或者其他動漫形象做品牌的人,做“代言人”的案例很多,在電商領域,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電商平臺巨頭,還是垂直電商品牌對于“代言人”的布局都很強勢。京東商城的標志是一只狗、天貓的標志是一只貓、國美和蘇寧的標志都是一只老虎,而垂直電商品牌“三只松鼠”的代言人是三只松鼠。
外賣平臺–美團外賣的形象是三只袋鼠,百度外賣的logo是只小熊,其實外賣品牌在外賣與文化符號的探索也一直在進行。
圖:外賣品牌
外賣的文化符號的出現
不同于其他行業,餐飲本身是個歷史悠久,比較傳統的行業,外賣是一個新物種,在不斷地進化迭代,其中與文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產業升級
根據行業發展的數據報告,餐飲年復合倒閉率超100%。正好正好遇到餐飲行業整體的產業升級,消費人群生活習慣和個人喜好有很大的轉變。這是一個群體的變化,用戶更新了,餐飲外賣品牌開始研究80/90/00后的偏好了,這個時候,文化產業就會伴隨著產業升級和餐飲進行融合。
供圖:北京重力聿畫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第二點:注意力稀缺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一個人很難記住五個字的商家名字,你會發現“西貝”“外婆家”等品牌名字特別短,如果一個品牌沒有很好的傳播或者記憶點,那將很快被遺忘。西少爺聯合創始人袁澤陸在2017年中國餐飲青年論壇上也說,很多餐飲品牌做營銷,不說人話,等于在耍流氓。其中也提到了注意力稀缺,是制約朋友圈視頻為何只有10s,短視頻流行的關鍵因素。
圖:袁澤陸分享
第三點:外賣短板
餐飲門店,有線下空間場景,可以供顧客體驗,有人員的服務,可以供顧客體驗,還有溝通、交流等場景。
“外賣是瘸腿的。”很多外賣從業者都下這樣的結論。外賣暫時實現不了與用戶更多地溝通,即使與用戶鏈接,也是通過微信等線上渠道進行。
通過代言人也好,以代言人為主題的場景也好,與客戶建立了一個鏈接,文化IP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行業里有些品牌,也在一直關注和研究此類事情。“其實我不是想去學繪畫,我只是想看一下這個行業,你就會發現外賣你要做鏈接,就必須做文化。因為要有場景,有文化才能有場景。廣州外賣品牌馬來一號的創始人表達自己的看法。
供圖:四有青年米粉店
如果你要領養一只動物或者植物,請注意三點!
三個注意事項
1. 品牌相關性
記住你的名字,或者記住你的形象,自然就記住了你的品牌品類。三只松鼠品牌,人們的自然聯想就是“松鼠”相關,而松鼠愛吃堅果是大家的共識。井號夜宵的代言人:可愛的小貓,大家稱“經常熬夜的人”是夜貓子。對于經常點夜宵的人來說,有種認同感。
瓜牛牛油果輕食,主打輕食沙拉,給人一種天然的、新鮮的品牌印象,看著LOGO就能想起牛油果輕食。
圖:三只松鼠的形象
供圖:大龍燚火鍋
2.場景延伸
“辦公室話題”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主題,我們在點外賣,單獨就餐是一個場景,幾個人湊一塊吃飯,邊吃邊談又是一個場景。
除了代言人之外, 還要注意其他場景的延伸。如果設計合理,恭喜你,你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場景。奧運會等大型活動的時候,井號夜宵會設計一些宣傳海報,兩個小貓喝著啤酒吃著夜宵,用戶看了自然就有帶入感。
供圖:井號夜宵
3.形象周邊
以品牌代言人為核心的周邊是很多外賣都要
外賣的這個產業,未來會趨向一個很多新的產業的事物,為什么這么多人他愿意玩這個游戲,因為游戲里面他有場景有人物有事件。四川成都的一家餐飲品牌(外賣也很牛),大龍燚火鍋,就設置了很多周邊比如手機殼、鑰匙扣等,用于積分兌換和售賣。
供圖:大龍燚火鍋
對于外賣與文化的碰撞,《食神魂》導演朱宇辰表示,泛二次元人群據統計有3億人,未來會越來越多,而且會成為主流人群,主要人群分布在12歲到35歲,這部分人群,其實和餐飲外賣的主流年輕人群,重合度也會越來越高。
外賣的文化符號表達,是按照人群的文化喜好屬性慢慢發生變化,就像80/90后的世界你不懂,00后的世界,可能80后的老板也不懂了。
供圖:北京重力聿畫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IP百科
“IP”這兩個洋字碼實際的所指僅僅是“知識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而已,是一個指稱“心智創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術語,包括音樂、文學和其他藝術作品,發現與發明,以及一切傾注了作者心智的語詞、短語、符號和設計等被法律賦予獨享權利的“知識財產”。
這種“獨享權利”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識產權”,英文簡稱是“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常見的IPR有版權、專利權、工業設計權以及對商標、商業外觀、商業包裝、商業配方和商業秘密等進行保護的法律權利。正是這些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才使得那些“心智創造”成為“無形資產”。(此段摘自搜狐文化–周鐵東)
編輯 |內參君 統籌 |孫 冰 制作 | 外賣頭條 爆料、投稿郵箱wmtoutiao@sina.com
原創文章,作者:外賣頭條,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