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他離開原本熟悉的工作環境,走出“舒適區”挑戰創業。
從樂清柳市鎮中心起步,如今在溫州開出15家門店,年接待量突破600萬人次,在不少人看來廝殺慘烈的餐飲紅海中,他堅持自己的主張突出重圍。
他就是田野中餐廳創始人,滕建衛。
(田野中餐廳創始人滕建衛)
2010年田野中餐廳出生在樂清,后來它躋身溫州市區,迅速爆紅,還收獲了大批粉絲。平均每日接待超5000人。
15歲進后廚當學徒
初中畢業后,一直生活在永嘉的滕建衛,沒有繼續升學或是去閥門廠做幫工,而是在親戚的介紹下,進入瑞安塘下一家酒店的后廚當學徒。
切菜兩年、端盤子兩年……原本對廚師職業充滿好奇,在日復一日的機械作業下,變得不那么新鮮感。但他希望每天都能進步一點,從早到晚身體極度疲憊,手上的工作也仍然堅持著。
“當學徒是沒有生活費的,收入又非常少,剛好是長身體的時候,對那段時期最大的印象不是累,而是餓,每到夜里收工,只有我和‘大師傅’兩個人會去吃一碗清湯面充饑。” 滕建衛談起從前,臉上掛著笑。
那時候在他眼里,“大師傅”是后廚最厲害又最節儉的人,但他有一種信念,自己以后也會成為一個厲害的角色。
28歲創辦第一家快餐店
10年學廚生涯,滕建衛練就了不少本事。偶爾閑余,走出后廚到街上轉轉,他發現品質一般的快餐店進出的人也不少,天天中、金勺子等品牌快餐店生意更是不錯。但對后廚所有環節都了如指掌的滕建衛來說,很多快餐店的菜品品質還不過關,最基礎的切菜都有大有小。
“如果我用大酒店標準做快餐店,能做得更好也更有機會。”心里埋下了這顆種子,他就開始坐不住了,一年的時間,他走遍了溫州大大小小的快餐店去看去吃。不滿足于此,他還到當時餐飲業態較為成熟的寧波,深入每家快餐店一探究竟。
就像電影里每個英雄成名前都會經歷磨難,滕建衛的創業也非一帆風順。2009年,他考察了不少商業地段后,盤下了新田園八組團的一間店面,開始事業的起步。
投入了幾十萬元裝修好店面正籌劃著試營業的種種細節,居民的一樁投訴“小區內不讓開餐飲店”,滿腔熱情被澆了涼水。
不能放棄,滕建衛咬了咬牙,決定重新開始。他又開著車繼續到處尋找合適的店面。2010年一塊印著“田野中餐廳”的亮黃色招牌,出現在樂清柳市鎮中心的街頭,他的創業夢終于落了地。
有別于傳統快餐店,田野中餐廳以現代簡約的裝修風格,配上柔和的燈光,菜品也更精致多樣,一下子就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成為當地的網紅餐廳。
帶領快餐業走向“快時尚”
過去,吃快餐為了追求快、追求實惠,但是消費升級過后,人們更加追求品質生活,更愿意吃有品質的一餐。滕建衛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除了在裝修上下功夫,在菜品上他還特地劃分“快餐區”和“小炒區”,把一部分特色菜或不宜長時間陳列的菜品,以現炒的方式呈現。
“趕時間的人可以選快餐,不趕時間的人可以快餐加幾道小炒,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事實證明,“快餐+小炒”的模式深受市場歡迎,快餐店不再只看到人們匆匆就餐的身影,也會有三五好友,或是一組家庭,在店內悠閑地吃上一餐。“快餐+小炒”比純快餐有更多選擇,比大餐廳又省時間而且實惠,人均消費僅三四十元。
新品上市,是每個餐飲店老板都要經歷的事情。怎樣一炮而紅?滕建衛想到的,不是靠花哨的營銷噱頭,而是把味道做到顧客心里去。鹵肉和酸菜魚,是他和團隊多年苦心研發的兩道菜品。
對鹵肉的要求,他可謂是精益求精。
1、一頭豬只選豬下腹部近大腳側的10斤優質五花肉,“肥瘦6:4的黃金比例。
2、肥肉和瘦肉要層層間隔,燉的時候要去皮,這樣吃起來才能不柴不膩,口感軟糯。
他前后花了兩年的時間來研究這道菜品,從選材,到燉法,再到切菜擺盤,都十分講究。
另外一道酸菜魚,他也是費盡心思。
1、酸菜魚中魚的選擇固然重要,酸菜、腌蘿卜、粉皮等配料。
2、為找到蘿卜的甜脆口感,翻遍溫州市內的所有菜場,最后鎖定了永嘉黃嶼村民手中的蘿卜,直接從田頭到后廚,自己研發腌制配方。
接下來他還打算自己承包千島湖的魚塘養殖黑魚。“朋友經常打擊我說,你這么用心,增加的是自己的成本,消費者又看不到。我說不對,消費者吃得到也能感受到。”他憑著這份初心,一直堅持著創新和品質。
這些在田野中餐廳里的變化,引領了快餐業的一波潮流。很多快餐店開始把鹵肉或酸菜魚當作招牌菜,也有不少快餐店開始興起小炒。如果說鞋服行業有“快時尚”,田野中餐廳創造的模式,可以說是快餐業的“快時尚”。
04
一天吃300道菜“匠心”做新品
有句話說,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也是滕建衛希望做到的。
快餐店的運作成本相較酒店而言要小很多,這也是街頭不斷冒出大大小小快餐店的原因。對滕建衛而言,競爭的壓力不是來自同行,而是與其他餐飲業態的較量。
為了保持品牌的創新活力,他定期都要帶團隊到上海、杭州等地學習,而午餐和晚餐時間,則是他們考察當地餐飲業態發展的最佳時機。
“我們走到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三四個人就點二三十道菜,菜上來就先拍照,嘗了味道做了筆記,二十來分鐘就換一家店繼續點菜。服務員都被我們看蒙了。”分享到這個細節,滕建衛就止不住笑。一天下來他們能走十多家店,嘗上兩三百道菜。
不要簡單的只是模仿,更多要從食材與工藝上去研究,這是他對自己和團隊的要求。“就像烤魚一樣,就算學得九分像,別人總是比你有經驗。所以你要學的是他每家餐廳什么菜吸引人,怎么用這道菜吸引人。其次還有環境、服務等軟件搭配。”
05
快餐業也能出個“海底撈”
溫州快餐業從街邊的個體小店,到流水式的連鎖快餐店,再到現在“去快餐化”休閑餐廳模式,滕建衛經歷著行業的一步步轉變,也成為行業邁向“去快餐化”的時代引領者。
“去快餐化就是讓快餐店加入更多人性化的服務,給客服很好的體驗感,甚至有在家吃飯的感覺。”做到這一步很難,餐品的穩定、管理的精細、運營的流暢等,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
滕建衛坦言,現在餐廳并不賺錢,絕大部分的利潤都投入到管理體系的構建、人才團隊的培養上,每年公司在企業咨詢輔導方面的投入都達到300多萬元,對高管和廚師長團隊的學習投入更是高額。為了廚師隊伍更穩定也更專業化,他還與新東方等專業院校建立“訂單班”合作。
他并不擔心現在賺得少、走得慢,只要方向走對、走穩了,未來一定會進入發展快車道。滕建衛看到,真功夫、吉野家等主打套餐的快餐品牌也在紛紛轉型,“去快餐化”成為大勢所趨。
在火鍋這樣一個寬闊的賽道里,營收過百億的企業,也只有一個海底撈。溫州餐飲難以快速鋪到全國的現實難題,還在于消費者的觀念上。“海底撈、外婆家等到溫州來,大家會感覺是大城市來的品牌,溫州品牌往全國走會缺了這股‘氣勢’。”但他始終相信堅持的力量,以前只有廣州人喝涼茶,但是王老吉就改變了全國人民的習慣。
06
小結
時尚化、品牌化、體驗化,滕建衛相信溫州快餐業也能出個“海底撈”。
“選產品就是選賽道,在市場競爭中不能光靠經驗,更要結合數據,才能做精準決策”,談及快餐產品與地域結合間的差異,滕建衛對數據決策體會頗深,“數據就是來幫助你精準分析和判斷究竟什么賽道才是正確的選擇。”
憑借新型快餐業態對消費市場的強滲透性,以及敏銳把握顧客的需求變化,在快餐業大賽道中,滕建衛也相信自己能跑在領先位置。
美團創始人王興 |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
大蓉和創始人劉長明 |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
呷哺創始人賀光啟 | 蛙來噠創始人羅清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7774.html